
前瞻布局六大未來產業 為“再造新廣州”提供有力支撐
近日,廣州出臺《廣州市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圍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藍圖,聚焦智能無人系統、具身智能、細胞與基因、未來網絡與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未來產業及“X個”潛力賽道,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再造新廣州”提供有力支撐。
10月21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廣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新聞發布會,邀請多部門負責人,就《實施意見》進行相關政策解讀。
全市未來產業相關企業超2000家
廣州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市委科技辦專職副主任孫翔介紹,當前,全市未來產業已集聚相關企業超2000家,科研機構超180家、國家級創新平臺超40個,一個生機勃勃的未來產業生態正加速形成。
孫翔介紹:“廣州正加快在未來出行和工程制造等領域的場景化集成應用,將支持南沙區打造全國首個城市級全空間無人體系超級場景,支持番禺區建設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陸空一體化智能出行分中心,并大力推進海心沙全空間智能體系體驗中心建設。下一步,廣州將持續優化場景開放機制,推動智能無人系統等未來產業場景從‘單點突破’向‘系統集成’升級,為全國未來產業場景創新貢獻‘廣州方案’。”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玉印介紹:“細胞與基因產業具有前瞻性、顛覆性特征。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廣州實現兩項全國首例突破,到2030年,廣州計劃建成全鏈條產業生態,形成超千億級產業集群,成為全球細胞與基因治療創新策源地和產業發展高地?。”
設定“X個”潛力賽道作為“新陣地”
記者發現,《實施意見》作為廣州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的系統性行動綱領,并未拘泥于現有的六大未來產業,而是創新構建“6大核心產業+X個潛力賽道”的動態發展體系,提出“動態監測—技術策源—場景牽引—生態培育—開放協同—治理創新”六維發展框架,部署八大重點行動,推動未來產業聚勢成鏈、加速崛起。
在推進六大核心未來產業發展的同時,廣州還設定了“X個”潛力賽道作為未來“新陣地”,持續開展“地平線掃描”,通過“技術預見—動態評估—賽道孵化”機制,持續跟蹤腦科學與腦機接口、綠色氫能等前沿方向,動態調整產業布局。
與此同時,廣州不斷強化技術策源,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與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開展有組織的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在全球范圍內遴選顛覆性技術項目。構建“3371”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即聚焦改革主線、產業導向、補改投試點3大方向,聯動供給端、服務端、需求端3個端口,依托7大高水平平臺,推動一批極具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廣州模式”。
著力打造未來技術“試驗田”
廣州還將著力開放各類應用場景,打造未來技術“試驗田”,計劃建成10個未來產業高能級創新平臺,50個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100個首試首用應用場景,為未來產業提供“市場試驗田”。發布國企、龍頭企業場景需求清單,同時,推動國有企業開展首購首用,打通“科技—產業—市場”轉化通道,讓創新成果加速走向應用。
廣州市發展改革委一級調研員(市管)吳富偉介紹,今年2月,市發改委印發《廣州加快建設高水平中試驗證平臺 強化產業創新能力的實施方案》,聚焦廣州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支持引導有優勢、有條件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盤活利用各類創新資源,建設技術領先、世界一流的中試驗證平臺,提供跨行業、跨領域的高水平中試服務。廣州還將依托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場景創新中心等平臺,圍繞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深海深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領域,發布應用場景機會清單,組織相關對接活動,推動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在廣州“首試首用”和產業化,牽引帶動未來產業加快發展壯大。
廣州還將發揮國家賦予南沙放寬市場準入的政策優勢,大力吸引和集聚細胞和基因、深海深空等未來產業,推動產業加速增長。
廣州市南沙區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勇表示,南沙已布局4個海洋科研基地和5個海洋科技產業園,孵化海洋科技企業10家,正牽頭建設廣東省實驗室深海智能裝備概念驗證中心,總規模10億元的南沙海洋科技投資基金已投出首個項目,儲備20多個優質項目,推動關鍵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推行“包容期”留足“試錯空間”
未來產業離不開金融“活水”。
廣州市委金融辦副主任、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長俞薇介紹,廣州持續優化風投創投生態,推動科技創新母基金、天使母基金、AIC股權投資基金等重點基金落地和投資。目前,全市已落地10只AIC基金,此外共有私募基金公司760家,私募基金產品4897只,管理規模約5300億元。
廣州還將創新監管理念,探索構建鼓勵創新、彈性包容的未來產業產品和服務準入、市場監督制度機制。強化創新容錯,進一步放權賦能,深化科研人員減負松綁,推行“觀察期”“包容期”“沙盒監管”等新型監管舉措,突破傳統監管對創新的束縛,為創新留足“試錯空間”。
在人才保障上,廣州支持華南理工大學、港科大(廣州)發揮未來技術學院作用,培養“新工科”人才,打造大灣區“人才集聚地”。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