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綠色化”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中國共產黨廣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開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成為共識,市黨代表和場外專家圍繞“綠色化”展開熱議,通過筑牢綠色生態屏障、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綠色成為廣州最亮麗的底色,走出特大型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
現場
低碳發展:開展廣東省首筆綠電交易 打造生態綠色低碳典范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廣州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地鐵是綠色低碳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市黨代表、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建隆指出,地鐵不僅是解決人民群眾的出行問題,還可以服務、帶動、牽引整個城市的戰略規劃。當前廣州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帶動輻射作用越來越明顯。廣州在做新一輪地鐵規劃的時候,將重點圍繞交通樞紐,比如與“五主四輔”鐵路客運樞紐、城際鐵路站點的互聯互通等都會優先考慮。
海珠濕地被稱為“廣州綠心”。
市黨代表、華潤集團廣東區域工委書記、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后永杰表示,華潤集團制定了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和方案,并利用自身綠色低碳技術,積極推動外部石化、水泥等行業降碳。同時,華潤電力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是目前廣東最大的陸上風電運營商。“華潤電力與巴斯夫開展了廣東省首筆綠電交易,同時和中英(廣東)CCUS中心合作,投資1億元在圍繞碳捕集技術進行探索,在深汕合作區建成全國首個碳捕集測試中心。”后永杰表示,華潤集團積極推動內部企業降碳,華潤電力正在加大與華潤水泥、華潤化學等內部協同,在廠房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利用生產余熱余壓發電,降低碳排放強度,打造減碳示范項目。
市黨代表、廣州大學城管委會副主任、番禺區小谷圍街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事處主任莫蕾說,大學城要打造成為生態綠色低碳典范,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將以中心湖為核心,優化整個大學城的綠化系統,打造碧道、水道、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四道并行的人文與自然有機融合的生態體系,結合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任務,爭取將大學城南岸60米寬十公里長的沿岸區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濱水活力區。
天藍水清:加強細顆粒和臭氧協同控制 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更高品質的美麗廣州。
在市黨代表、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柳看來,美麗廣州是美麗中國的一部分。楊柳說:“我理解的美麗中國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是: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自然環境良好、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態建設全面發展。人類在生理上回歸大自然的同時,實現生態文明意義上的生態回歸。”
去年,廣州環境空氣質量實現首次全面達標,這是繼2017年廣州細顆粒首次達標后,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廣州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又一次歷史性突破。楊柳表示,我們有信心今年實現空氣質量連續全面達標。廣州全市上下多年在空氣污染防治方面的接續奮斗,使得我們已經不用再為灰霾之類的問題憂心忡忡了,白云、藍天甚至彩虹已經成了我們廣州的主人而不是過客。但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對優良環境的追求沒有止境,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我們工作和奮斗的目標也只有更高,改善環境質量永遠在路上。具體到“十四五”,核心任務之一,就是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上已經明確部署的,加強細顆粒和臭氧協同控制,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
建設更高品質的美麗廣州離不開水清岸綠的美麗河湖,市黨代表、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龔海杰表示,“市黨代會報告政治站位高,總結工作實事求是、令人鼓舞,擘畫藍圖目標明確、催人奮進。其中,提出要持續打好碧水保衛戰,完善河長制、湖長制,加強重點區域劣V類一級支流整治,推動河湖水體‘長制久清’,高質量完成碧道建設任務。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廣州水務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過去五年,廣州納入國家監管的147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并達到“長制久清”標準,13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獲評國家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河湖長制工作2次獲得國家激勵、連續3年獲得省考優秀;創新推進“四洗”清源行動、河湖警長制、民間河長等;2021年市統計局民調顯示,認為“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很大(較大)的市民占比最高,達到86.2%;建成人水和諧的生態碧道821公里,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龔海杰表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將繼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緊緊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嚴格遵循水利部謀劃的6條水利高質量發展實施路徑,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繪就的省‘851’水利高質量發展宏偉藍圖,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重點實施水資源優化配置、防洪排澇能力提升、生態碧道、河湖生態保護修復、農村水務保障、智慧水務、水文現代化、水務治理能力提升等工程,加快建成江河安瀾、秀水長清、人民幸福的生態廣州,奮力建設水務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堅強水務支撐。”
綠色鄉村:高品質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
廣州鄉村是國際大都市的稀缺資源,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承載地。市黨代表、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李世通表示,現場聽取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深受鼓舞、為之振奮,更加堅定了重整行裝再出發、繼續走好趕考路的信心和決心。
近年來,廣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力做好農村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近九成行政村建成“美麗宜居村”。李世通表示,下一步將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進一步拓寬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換通道,把鄉村生態資本變成富民資本,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具體來說,一是更科學規劃。推動建立涵蓋規劃設計、宣傳推廣、品牌運營等各方面多領域的市級鄉村建設專家智囊庫,在鄉村風貌管控、歷史文化保護、農耕文明傳承等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完善規劃編制,讓美麗鄉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二是更廣泛參與。積極匯聚社會民智,吸納既了解本地鄉情、歷史文化,又掌握一定的鄉村建設專業知識的社會民智,共同參與從規劃制訂、項目實施等全過程、全鏈條,分區域、分片區對鄉村建設方面的人才進行整合。
三是更加充分利用。積極推動鄉村“非遺”、文物、紅色景點活化利用,發展創意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讓沉睡的歷史活起來,將農村獨特的生態優勢、產業價值、市場空間發揮出來,讓游客在精雕細刻的古民居中觸摸歷史,在暢游嶺南文化之旅中流連忘返。
四是更深度宣傳。推動因地制宜策劃舉辦有鄉土特色、體驗性強的鄉村節慶和賽事活動,加強創意包裝,實現民房變民宿,園區變景區,產品變禮品,加強藝術化立面改造,打造風情鄉村影視基地,通過主題旅游精品線路打包串聯看點、玩點、投資點,塑造網紅打卡線。
破解垃圾圍城: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破解垃圾圍城,建設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
市黨代表、廣州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水江表示,黨代會報告中有關建設更高品質的美麗廣州提法很準確,和廣州市的環境治理所處的階段非常契合。“十三五”期間,廣州在環境治理方面、污染防治攻堅方面,取得很大成績,“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進入新的階段,更高品質的美麗廣州值得期待。
在一場垃圾分類活動上,廣雅小學的同學們向街坊介紹變廢為寶的手工作品。
李水江表示,目前廣州實現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徹底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李水江說:“短短七八年時間廣州的垃圾焚燒能力從3000噸/日提升到3.3萬噸/日,創造了多個國內第一。目前廣州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適度超前,讓廣州未來十五年生活垃圾處理無后顧之憂。”他還表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是與“雙碳”目標相一致的,“廣環投原來就承擔整個城市固廢處理的任務,是環境綜合處理的供應商。未來要從垃圾處理過渡到垃圾治理階段,要將存量垃圾進行治理。”他透露,目前全市較為規范的垃圾填埋場有8座,4座已經封場,接下來要對老的填埋場進行治理,釋放土地資源。
連線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教授、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曾雪蘭
把握機遇 勇當實現“雙碳”目標排頭兵
廣州作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在低碳發展工作方面,起步早,經驗足,可以說為實現雙碳目標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一是,廣州碳排放總量增幅持續放緩,正在逐步進入碳達峰的平臺期,碳排放強度穩步下降,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都在全國先進水平。二是,廣州以智慧能源為引領,發展多種新能源利用,超前布局氫能產業核心技術,綠色產業布局領先全國。三是,廣州出臺了多項政策對綠色低碳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大力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四是,廣州期貨交易所的成立,為未來構建以碳排放權期貨為依托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廣州來說是加快綠色轉型的重大機遇。廣州要牢牢把握這個機遇從減少碳排放、促進碳吸收兩個方面,基于自身產業發展優勢,找準新的產業超越賽道,強化綠色發展能力,在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中勇當排頭兵。
一是,持續優化用能結構,深入推進能源結構改革,加大清潔能源的利用,促進能源結構轉型。二是,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新型綠色產業,加快綠色低碳工業體系建設。三是,大力發展綠色服務體系,依托廣州期貨交易所,加快推動綠色金融更高水平開放創新,探索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四是,鼓勵綠色技術創新,健全激勵綠色技術創新的財稅、信用、補貼等政策。
對于企業而言,從機遇來看,一是雙碳目標的實現將倒逼企業產品升級,增加綠色發展相關新技術的研發投資;二是以新能源為例的綠色產業已經贏來新一輪發展機遇;三是有利于推動企業打破“碳壁壘”,推動產品出口;四是政府加大綠色投融資財政支出力度,綠色創新企業可通過補貼、減免稅收、綠色信貸等多種渠道獲得資金支持。
從挑戰來看,一是現有技術條件下,傳統化石能源的碳減排以及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提高風、光的電力電量,將增加終端電價上漲壓力,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漲;二是水泥、石化等傳統高碳產業企業產能擴張力度將受到較為嚴格的碳排放限制,產能退出和壓減速度加快;三是綠色發展對產業內技術、設施的要求更高,技術落后的企業將處于競爭劣勢,面臨被龍頭企業重組整合的壓力。
“十四五”時期是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重要時期,也是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窗口期。廣州市打造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一是將加速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研發,協同新能源產業,為加快廣州市能源結構優化奠定基礎;二是促進綠色制造水平不斷提升,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三是融合數字化產業共同發展,促進新興業態將不斷涌現;四是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圍繞其進行周邊產業布局,為廣州市經濟發展帶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