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正是敢闖敢拼好時機”
3月21日下午,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2025年兩會代表委員媒體交流分享會。8名來自企業和科研等不同領域的代表委員齊聚一堂,分享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的心得體會以及下一步工作目標。
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要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好兩會精神,當好兩會精神的宣傳者、實踐者、推動者,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2025年兩會代表委員媒體交流分享會現場
全國人大代表周斌:
打造南沙商業航天“第一極”
“這次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令我非常激動的是,我參與的嫦娥六號任務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斌在分享會上說。
周斌表示,過去一年,商業航天特別是商業衛星互聯網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關鍵進展。廣東從事商業航天的企業很多,在商業航天產業鏈上實現了全鏈條布局,其中多數企業集中在廣州。他呼吁打造南沙商業航天“第一極”、布局“灣區鏈”星座等,賦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周斌表示,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將落實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政策,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和成果轉化積極性,多出科技成果,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全國政協委員孫志強:
推動產業鏈向智能化躍遷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表示,要抓住“人工智能+”機遇,加大技術創新研發力度。瑞松智能科技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機器視覺研發團隊,目前已推出一系列AI智能檢測系統和邊緣AI視覺計算產品。
孫志強說,要將自身優勢與“時代紅利”結合起來,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躍遷,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孫志強表示:“現在有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鼎力支持,有資金,有技術,有團隊,有經驗,正是敢闖敢拼的好時機。”他說,要加強創新驅動,把握發展機遇,展現民營企業家的擔當與作為。
展望未來,孫志強說,他將努力把產品做優、把企業做強、把行業做透,用創新的舉措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
廣東省人大代表黃宇恒:
“人工智能+”成為產業發展重點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電運通研究總院院長助理黃宇恒注意到,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他深切體會到,“人工智能+”成為產業發展重點。
黃宇恒表示,需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多方協同”的立體化網絡,讓政策、人才、場景、資本形成合力,構建從實驗室到市場端的全鏈條閉環,這樣的創新才能更容易成功。
黃宇恒說,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他舉例說,從實現ATM機核心部件“機芯”國產化,到打造人工智能底座aiCore System,廣電運通的業務得到了持續發展。
黃宇恒表示,將持續加大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上的研發投入力度,推動核心技術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帶動產業變革。
廣東省政協委員徐昕榮:
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理工大學醫療器械研究檢驗中心主任、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徐昕榮分享了自己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思考。
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徐昕榮介紹,學校構建了符合科技轉化規律的制度體系,大力推進高校知識產權改革,推出“華工十條”,明確將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按比例一次性獎勵給科研人員,這與廣州市的政策導向非常契合。
徐昕榮表示,華南理工大學校地共建了13個高能級大平臺,形成了有組織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的校地合作新模式。
“廣州經濟發達、企業眾多、政策紅利好,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成果轉化的機會。”徐昕榮表示,她相信,在地方政府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會邁上更高的臺階,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廣州市人大代表王靖夫:
“政企協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廣州市人大代表、視源股份首席營銷官王靖夫表示,科技成果轉化需聚焦三大關鍵環節:一是政策精準滴灌,廣州推出的相關政策直接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在相關部門靠前服務、耐心指導下,我們在廣州市黃埔區總投資20億元打造的智能制造基地從動工建設到投產,僅用時18個月”;二是場景開放賦能,政府主導的“AI+教育”“智慧城市”試點項目,為技術驗證提供真實場景;三是生態協同創新,通過產學研聯盟以及產業鏈集聚,加速推動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王靖夫表示,接下來,視源股份將持續以AI技術助力教育公平、產業升級。“我們期望廣州市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讓更多中小企業共享科技成果轉化紅利,讓我們攜手以科技創新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州篇章!”
廣州市人大代表李學鋒:
以知識產權為“劍”勇闖國際市場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深刻認識到,人大代表的履職責任與企業的創新使命緊密相連。”廣州市人大代表、京信通信集團副總裁、廣東知識產權保護協會會長李學鋒說。
李學鋒說,知識產權不是簡單的“盾牌”,而是科技企業開疆拓土的“利劍”,是產品走向世界的“技術護照”,也是面對挑釁反擊的“利劍”。他舉例說,京信通信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遇到海外競爭對手的惡意訴訟,他們第一時間聯系有關單位后獲得支持,正面應對,積極迎戰,最終取得勝利。
李學鋒介紹說,全國首單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保險落戶廣州開發區,京信通信是首批投保的兩家企業之一。從最初的兩家企業投保發展到全國上千家企業購買,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保險為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
廣州市政協委員劉佳:
強化協同創新 孵化培育獨角獸
廣州市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兼高級副總裁劉佳分享了如何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實現成果有效轉化的感想和體會。
“技術成果只有通過市場化和大規模應用,才能真正引領產業的創新升級。”劉佳表示,要發揮行業龍頭企業作用,構建高端人才引進體系,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前沿技術的大規模工程化應用。
高科技企業創業,融資和場景是兩大核心難題。劉佳認為,要以產業投資和場景賦能為抓手,強化產業協同創新,孵化培育有競爭力的專精特新企業和未來獨角獸。
“廣州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孕育了包括佳都科技在內的一大批優秀科技企業。”劉佳說,廣州“產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企業家友好型”的營商環境,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定心丸和強心劑。
廣州市政協委員張旭:
讓更多人用得起細胞治療
廣州市政協委員、瑞因細胞工程科技(廣州)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旭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歷。從基因組學科研到無創產前篩查、腫瘤和感染性疾病的精準醫學檢測,他有幸見證了中國基因測序技術的飛速發展。
談及為何要自主創業的問題,張旭表示,“基因是‘地圖’,能幫忙發現問題,但細胞才是‘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于是,2015年,他毅然決定轉向細胞領域,創立了瑞因生物。
張旭回憶:“在創業之初,廣州的大學和醫院非常開放、包容,愿意跟我們這樣的小團隊進行聯合研究,讓我很感動。”
“讓每個家庭都能存下生命的種子,守護健康未來。”這是張旭的愿景。他堅信,通過技術革新與模式創新,一定能將細胞治療從“高端奢侈品”轉化為“全民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