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在發言中提及,廣州通過簡化審批流程,為改革釋放更大空間。3年前,廣州率先在全國推行建設工程項目優化審批,變串聯審批為并聯審批,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3年后,廣州行政審批改革再出發,從廣州市政務辦獲悉,廣州計劃用1-2年時間簡化審批流程。
變化??11天完成規劃消防民防環評審批
“2014年,僑建大廈項目經理找上門來,讓我們幫忙支招快速辦理規劃報建及施工許可審批,”海珠區政務辦負責人回憶,“雖然廣州并聯審批推廣了一段時間,當時一些人還有疑慮,提心一項材料不符合被全盤退案。”
可是,在海珠區政務辦引導下,項目經理接受了并聯審批,借助“互聯網+政務的服務手段”,大廈辦理規劃報建、消防報建、民防報建、環評四項審批手續只用了11個工作日,比原來節省46個審批工作日。
“項目方很興奮,后來還介紹了其他工程項目走并聯審批。”該負責人稱,短短三年里,就為50個建設工程項目及25家企業辦理了建設工程類及企業注冊類并聯審批。
據了解,廣州在2013年率先推出《廣州市建設工程項目優化審批流程試行方案》。隨著改革推進,廣州又編制實施了《廣州市建設工程項目聯合審批辦事指引》。特別是在建設項目審批上,審批時限大幅度下降,改革初見成效。
據廣州市政務辦統計,廣州實行建設項目審批改革后,已經受理并辦結200宗項目審批,極大幫助企業節省審批成本。
據了解,廣州市政務辦也出臺了政務服務“集成服務”改革方案,計劃從今年開始,用1-2年的時間簡化審批流程,使行政審批及相關公共服務事項下放、規范管理,受理、審批、監管相分離,還專門成立“內設審批工作機構”來審事項,實行“一窗式”受理。
措施??廣佛辦理異地審批實現“同城化”
建設工程項目由串聯改并聯試水見效后,簡化審批流程逐漸在廣州鋪開。
不合理的層層審批給項目推進、經濟發展“拖后腿”,該取消就取消。去年12月,廣州全面完成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清理工作,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審批類別。包括將19項法律法規依據不足的事項取消,以及將11項屬于政府內部管理事務的事項調整為政府內部審批事項。
今年2月1日起,廣州荔灣區與佛山市南海區實現了“廣佛跨城通辦”。這兩個區域毗鄰相對,兩地居民頻繁互通往來,但是“無形”的行政區劃導致限制多多。如今兩地企業和個人可任意選擇在兩區政務服務中心就近辦理相關業務,首批共有14個審批事項作為試點,主要涉及企業登記及財政業務。
此外,“五個一”社會治理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在天河區試點應用;廣州海關駐政務中心開展全天候、零距離、零成本服務模式;海珠區推行“一企一張圖”全流程免費審批代辦服務……這份廣州政務服務簡化審批的“清單”還在逐步延長。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周林生認為,廣州當前較為緊迫的是落實與對接中央要求,著力點是建立企業、公民的電子證照系統,以及提高市民一卡通的有效通用率,創新點是以廣佛同城化、廣清一體化發展為契機,繼續為全國探索以技術標準統一化的信息共享與跨城通辦理業務。
建議??削減審批項目釋放改革紅利
實施簡化審批流程改革3年之久的廣州,今年繼續向改革深水區邁進。今年初的廣州市兩會上,關于削減審批項目審批事項的建議引起關注。
廣州市政協常委曹志偉稱,過去3年里,廣州建設項目審批時限有所縮短,但是建設項目審批事項還有126項、申報材料需要898份,材料重復提交率高達59%。他建議廣州繼續保持改革銳氣,削減建設項目審批事項,將一些前期審批改為政府內部運轉,將一些審批項目收費往后移。
“以城建投資為例,2015年廣州市計劃城建投資1035.5億元,其中556.9億元由政府財政投資,假若審批時限壓縮至188個工作日,那么政府僅資金成本就至少能節約38.26億元。”曹志偉說。
全國人大代表長柯云峰建議,廣州要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流程,特別要結合國家“互聯網+政務服務”新措施,積極利用科技手段優化服務水平的同時,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限,為深化改革釋放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