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簡報〔2018〕第7期
廣東省廣州市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針對特大型城市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先行先試、改革創新,探索解決路徑和方法,推動教育均衡優質安全發展,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政治站位,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就教育工作作出批示,提出廣州教育要在全國走前列、上水平的目標,到各區調研時,每次都重點了解教育工作,凡是教育遇到的問題基本上都能夠在現場研究解決。近三年來全市財政投入1016億元用于教育事業,其中投入44億元用于新增公辦學前教育學位和民辦學校教師津貼,公共財政教育經費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2017年增長比例達14.05%。目前,全市各區之間已形成“不比產值比教育、不興教育無優勢”的良好發展態勢。
優化資源配置,著力增加優質學位供給。把教育資源空間布局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構建了“中心城區抽疏、外圍城區植優、農村地區補齊”的布點規劃。制定相應的優化布局實施計劃,采用騰挪形式,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按距離遠近逐步調整到位。通過組建22個教育集團、66個學區、5個教育聯盟和名校辦分校等形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外圍城區和農村地區輻射;采取“一區一策”、新建改擴建、試點微小型幼兒園等方式,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針對老舊城區“麻雀”學校多、硬件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啟動校園功能微改造計劃,拓展學生活動空間。采取“先能力測試、再筆試考查”的辦法招聘教師,“立足本地、宗匠陶鈞”培養造就教育名家。建立教育信息化應用綜合支撐體系,廣泛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有”、學習空間“人人會”,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加大傾斜力度,持續補齊惠及民生的短板。綜合施策、多措并舉,通過積分入學、政府購買學位等方式,使來穗人員子女100%有學上。在全市185所農村學校實施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天每生補助5元。千方百計解決困難群體子女接受學校教育問題,2017年全市共資助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學校各類貧困學生近8000人次,資助中職學生9萬多人次。針對全市教室采光和照明條件不足可能影響學生的視力健康和學習效率,實施中小學校照明設備改造,2018年寒假期間更換老化燈管約5萬根,增加燈管約12萬根,教室桌面和黑板平均照度值基本達到技術規范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辦好6個新疆內高班和2個內職班,并在新疆疏附縣建立培訓中心,支持當地加強雙語教師培養培訓,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服務水平。
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教育公平有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針對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亂象,各部門協調聯動,迅速開展拉網式排查,“一家一冊”建立臺賬,規范一批、整改一批、取締一批,并建立校外培訓機構信息管理系統,全面實行清單式管理,把準入制度、課程備案、信用評價等納入管理的全過程。針對部分家長難以按時接送學生,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家長共同參與的課后服務體系,目前全市課后托管服務學生35萬人。打造“安全教育第一課”品牌,堅持每天安全提醒、每周專題教育、每月安全演練,廣泛普及安全常識。突出抓好防溺水工作,普及“會游泳、識水性、懂自救”的技能;在校車上安裝智能系統,建立智能管理、聯席會議、部門聯動、督辦問責、宣傳教育等五項機制;落實“校校有法治副校長、一校一法律顧問”制度,營造更干凈、更整潔、更平安、更有序校園及周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