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安國之策。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就業持續穩定發展是建黨100周年來最大成果之一。廣州市就業服務工作貫徹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在省人社廳的密切部署和有力指導下,深刻詮釋就業是最大民生的涵義,穩步推進就業工作,不斷提升就業質量,取得不俗的成績。
一、揚帆起航 壯志不渝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1979年10月,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大量知青回城后的就業安置的精神,解決本市當時突出的城鎮待業青年就業前培訓和勞動就業問題,組建成立了廣州市勞動服務公司,即廣州市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前身。同時,各區(縣)、街(鎮)的勞動服務公司也相繼成立,形成全市的三級就業管理網絡。此后,勞動服務公司以及其興辦的企業、培訓待業(失業)人員和安排待業人員就業等的數量都逐年大幅增加,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的改革勞動制度、逐步建成勞動力市場等一系列規定和要求,廣州市勞動制度不斷進行改革,勞動力市場不斷發展,各級勞動服務公司的四大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即勞服企業、職業培訓、職業介紹和失業救濟。各級勞動服務公司對當時本市待業人員形成“救濟—職業介紹—培訓—再就業”一條龍服務和管理,這些公共就業服務事業每年都取得巨大的發展。
1996年后,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實施再就業工程的意見,廣州市就業服務機構從就業服務“四個輪子”發展工作轉移到積極組織實施再就業工程,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再就業的方針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從此以后,再就業工作也成了全市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最核心的職能。在勞動制度改革的前沿陣地上,為建立和完善市場化就業機制,廣州市就業中心開展多項開創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如勞動合同制度改革、首次全國性的勞務集市、失業保險社會化統籌、流動人員證卡合一管理制度、示范性再就業生產基地建立和為廣州市國企富余職工和失業人員全社會流動開辦勞動事務代理業務等。在國內總是“先行一步”,為日后全市乃至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建設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奠定了廣州市公共就業服務事業的堅實基礎。
2001年底,由于機構改革以及全市勞動力市場建設發展的需要,廣州市勞動服務公司正式更名為廣州市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并根據經濟發展和廣大勞動群眾的需求不斷開拓勞動就業服務的新領域,組織實施全市就業和再就業管理工作,以公益性就業服務管理為主業,同時配套開設有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所需的各項勞動就業服務項目,為社會各界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勞動就業服務。2012年,市就業中心被評為全國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二、黨建先行 業務引領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明確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新時期就業方針。秉承南粵人勇于改革探索的精神,廣州市就業中心不斷提升結合就業狀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工具的能力,提供更完善更高效的就業服務,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就業需求。
(一)就業失業管理方面:推行就業失業登記線上“全程”辦理,線下“全城”辦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隨時隨地辦理業務;自動簽發《就業創業證》,實現辦證零跑動;推行承諾制失業登記,失業登記即時辦結,簡化辦理手續;建立就業登記與社保登記同步辦理新模式,申領失業保險同步辦理失業登記,實現就業登記和社保登記兩項高頻業務“一點登記、同步辦結”;2019年,廣州“互聯網+就業失業登記”項目亮相第二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并獲得2019年全國第二屆創業就業展示活動的“優秀項目獎”。
(二)創業促進就業方面: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努力挖掘和培育,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專業評估,建設和培育廣州市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平臺,目前我市形成了“多層次、多領域、覆蓋多種創業群體”的創業基地平臺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創新創業孵化基地139家,其中國家級基地1家、省級10家、市級示范基地75家、市級基地11家,區級42家,區域性特色創業孵化基地4家、返鄉人員創業孵化基地2家、穗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3家,已入駐實體累計約2.33萬家,帶動就業累計人數約17.11萬人。既有綜合型的創業孵化基地,又有行業特色型的創業孵化基地。發揮了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有效地促進了我市就業創業工作。
(三)重點群體幫扶方面:本市定期開展就業援助月專項活動,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深入推進“雙到雙零”服務, 采用“三結合”( 政策落實和服務落地、普惠服務和分級施策、送崗上門和提升技能相結合)模式,通過“三級幫扶”,分類管理、分級服務,為包括大齡失業人員、殘疾人員、受疫情影響連續失業3個月以上人員等16類就業困難人員免費提供普惠性就業服務,包括求職登記、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就業培訓、就業補貼、創業服務等,努力為其實現高質量就業開辟一條新渠道。目前,全市已構建起市、區、街道(鎮)、社區(村)“三級管理、四級服務”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體系,構建“15分鐘公共就業服務圈”。近10年間舉辦超過3500場“零距離”招聘會,為超過140萬人次求職人員提供招聘崗位170萬個以上。
(四)就業數字化建設方面:借力信息化浪潮,積極打造“數字就業”新體系。建設廣州市就業培訓信息系統,實現就業培訓業務的信息化全覆蓋,系統涵蓋就失業管理、就業補貼管理、創業管理等;實現全市統一就業服務應用系統,覆蓋市、區、街鎮、社區(村居)四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包括就業失業登記、就業困難人員認定、就業補貼申領等多項就業服務除了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外,更可通過“廣州人社”微信公眾號、掌上12333客戶端、粵省事、穗好辦APP等實現指尖辦理。通過與社保、醫保、教育等政府部門數據共享,減免申辦資料、壓縮辦理時間、簡化審批程序,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是新時代就業工作的總體目標,更把“穩就業”放在“六穩”工作之首。“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開啟,經濟新常態和就業新形勢對就業優先戰略提出新要求。值此建黨100周年之際,回顧就業發展的數十載歷程,成就令人鼓舞,經驗彌足珍貴。在積累起來的經驗中提取解決就業難題的智慧,鑒往知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回應市民之需,努力書寫廣州市就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