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編制背景
廣州市山水林田湖海要素齊備,自然資源稟賦優良,綠地建設起步早,規模穩中有升,但也面臨綠地系統連通性、均衡性、功能性、特色性不足的問題。
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響應科學綠化和綠美廣州生態建設要求,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繼續發揮綠地系統對保障生態安全、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健康城市的重要支撐作用,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廣州市綠化條例》等相關文件,編制《廣州市綠地系統規劃(2021-2035)》。
二、規劃范圍與期限
本規劃范圍為廣州市行政轄區,規劃對象以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用地和附屬綠地為主,兼顧區域綠地;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近期為2021-2025年,現狀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底。
三、目標指標
(一)目標愿景
規劃以“活力公園城市”為目標,構筑“森林環城、綠廊織城、公園滿城”的美好圖景。
(二)規劃指標
規劃從規模總量、空間布局、風貌特色、生態保護四大維度構建14個指標,并基于全市綠地建設特征,明確規劃期內重點提升全市公園綠地服務水平和公園連通水平。到2025年,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3.6%,森林覆蓋率不低于41.6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升至17.5平方米/人,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5.0%。到2035年,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3.8%,森林覆蓋率不低于41.6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7.5平方米/人,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0%。
四、主要內容
根據《城市綠地規劃標準》(GBT51346-2019),構建全市現狀綠地數據庫,完善綠地系統規劃布局,優化全域公園空間網絡,推動綠化品質、功能與效益提升。主要內容如下:
(一)市域層面
1.市域綠地系統空間結構。攜領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落實市域生態空間網絡格局,優化形成“三片八廊、一環一帶三核”的市域綠地系統空間結構,明確市域自然保護地體系和綠地保護、修復、利用策略路徑。
2.全域公園體系規劃。統籌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構建完善“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四級公園體系。結合現狀公園評估,完善歷史名園保護管理機制,規劃重點增加社區公園和游園(口袋公園),適度增補郊野公園和城市公園。到2035年,全市規劃公園不少于2000個。其中,自然公園70個,郊野公園約50個,城市公園約120個,社區公園約300個,游園(口袋公園)約1500個。
3.市域綠道網絡規劃。擦亮廣州綠道品牌,完善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三級體系,推動綠道與碧道、南粵古驛道、森林步道等聯動,形成綠意盎然的休閑游憩網絡,營造活力綠道消費場景。到2035年,全市規劃綠道不少于4000千米,公園連通比例提升至80%以上。
4.綠地分類規劃。根據現狀及規劃人口分布,聚焦公園綠地服務水平精準提升,到2035年,規劃新增公園綠地約6320公頃。劃定綠線及第一批永久保護綠地,嚴格綠地保護和管控。
(二)城區層面
基于廣州市空間體系特點,針對中心城區、南沙新區以及城市更新地區,提出綠地系統規劃目標、發展策略、布局結構和綠化風貌指引等內容。
(三)特色專項
根據廣州市綠地發展特點及人群需求,制定9個特色專項規劃內容。包括建設城市生態翠環,促進公園互聯互通;強化水綠融合,共建高品質濱水公共空間;完善兒童游憩空間,支撐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優化園林植物配置,營造嶺南特色綠化景觀;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樣板;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建設綠美古樹公園,打造古樹文化地標;推進林蔭路建設,實現綠網織城;加強立體綠化,精準提升重點地區綠視率;構建防災避險綠地體系,保障市民安全。
(四)近期建設
結合全市及各區林業園林“十四五”工作重點,以扎實推進綠美廣州生態建設、加快全域公園建設、完善休閑游憩網絡、保護提升生物多樣性、大力提升城鄉綠量為五大重點版塊,到2025年,全市新增各類公園不少于384個、新增綠道126千米、改造綠道1000千米以上、新增立體綠化20萬平方米。
(五)分區規劃
強化市區聯動,從綠地發展指標、公園規模和近期建設等方面明確各區綠地規劃指引。
(六)實施保障
面向綠地系統規劃實施,提出系列保障機制。包括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加強區綠地系統規劃編制指導,推動全市綠地規劃“一張圖”管理,加強綠地規劃任務年度分解與監督實施,完善綠地規劃建設管理政策文件,搭建綠色地圖,創新綠地建設運營模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等。
五、主要亮點
(一)強化綠地系統網絡連通
廣州市公園、綠地、綠道、碧道建設基礎良好。本規劃進一步整合綠道、碧道、道路綠帶、林蔭路、森林步道等線性游憩空間,通過連公園、連綠地、連景區等,打造通山達海的高品質綠色游憩空間網絡,讓市民“遠”能徒步山林、漫步郊野,“近”能出門見園、轉角享綠。
(二)強化綠地精準規劃布局
本規劃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人口規模及分布導向,科學規劃布局綠地。結合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向存量提升轉變的階段特征,通過更新地區新增綠地預留、低效綠地公園化利用、附屬綠地開放利用等方式,增加居民身邊的綠地,精準提升公園綠地服務水平。
(三)強化綠地功能價值多元
綠地系統既是生態空間重要構成,也是重要的民生福祉,承載著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重價值。本規劃重視綠地系統對生態城市、活力城市、健康城市、公園城市的支撐作用,面向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城市安全韌性,提出綠地保護修復措施和海綿城市建設措施;強調嶺南園林文化傳承與創新,重視全齡友好、居民健康的服務功能完善,體現綠地綜合價值。
(四)強化剛彈結合保障實施
通過多輪上下聯動,全市一盤棋謀劃綠地系統規劃布局,構建剛彈結合的綠地管理模式,強化落地實施。一方面明確第一批永久保護綠地名錄、規模和管控要求,明確綠線準入設施和范圍調整程序,明確各區核心規劃指標下限;另一方面規劃提出綠地績效單元,引導規劃公園綠地優先向一級績效單元和二級績效單元投放,提高綠地規劃方案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