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支持力度 優化發展環境 強化法治環境 為民營企業拓空間謀機遇
8月初,《廣州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印發實施,聚焦破解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提出加大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的20條措施(以下簡稱“民營經濟20條”)。廣州“民營經濟20條”直指民營經濟核心困局,圍繞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法治環境、營造社會氛圍4個方面具體舉措,推動民營企業獲得更多發展空間、投資機會。
干貨滿滿,如何落實?8月11日,廣州“民營經濟20條”政策解讀會邀請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法院、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商聯的相關負責人,對民營經濟的關切要點、對措施具體落實方案一一予以回應。
政策支持 要“活下去”更要“活得好”
瞄準企業融資、市場機會、轉型升級等方面的問題瓶頸,廣州“民營經濟20條”強調,發揮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科技金融、企業信用數據等作用,進一步為民營企業融資增信;支持民間投資參與重大項目建設,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應用場景,切實幫助民營企業獲得更多發展空間、投資機會。
支持企業融資
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力度
廣州“民營經濟20條”明確,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力度,提升民營企業知識產權運營質量,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吳少斌表示,市場監管部門將持續在四個方面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包括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行動、推行多元互補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規范化風險補償機制管理和專項資金支持知識產權金融。
據悉,為有效破解質押融資流程慢的難題,廣州目前推出“政銀企”合作模式、“政銀企服”合作模式和風險補償基金合作模式3種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同時,制定《廣州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管理辦法》,提出年度補助總額最高達5000萬元,并落實《廣州市知識產權工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對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活動產生的利息、評估費用等予以扶持,對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的主體予以扶持。
“信易貸”平臺設“民營經濟專區”
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簡稱“信易貸”)是國家部署的一項重點工作,目的是解決中小微企業因輕資產、缺乏抵押物、政企銀信息不對稱等導致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要推廣“信易貸”服務模式。廣州“民營經濟20條”第四條提出要“加強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助力提高企業融資便利度和獲得感。
對此,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鄧宏永表示,目前廣州“信易貸”平臺已注冊近70萬市場主體,累計促成融資放款1860億元,已先后研發了“信易越商貸”“餐飲信易貸”“茶商貸”等一系列特色金融產品并取得積極融資成效。廣州“信易貸”平臺已專門設立了“民營經濟專區”,接下來將緊密結合民營企業需求,創新創造性、差異化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提升信用支持金融服務民營經濟能力水平。
支持科技型民營企業
鼓勵銀行打造專屬科技信貸產品
科技型民營企業一般具有人才資源密集、發展前景好、前期發展資金需求大、需要技術應用場景落地支持等特點。此次,廣州“民營經濟20條”有2條措施對科技型民營企業提出了特別的支持政策:一是發揮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作用;二是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
“一是著力解決‘錢’的問題,幫助民營科技企業‘活下去’;二是著力解決‘能’的問題,激勵民營科技企業‘活得好’。”廣州市科技局一級調研員(市管)李洪慶在會上表示,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由市科技局于2015年設立,通過合作銀行向符合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條件的民營企業提供貸款所產生的本金損失進行一定補償,推動銀行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
目前,已有28家商業銀行加入合作陣營,提供授信達1438億元,已發放科技信貸達840億元。據悉,廣州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有13003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高達99.87%。“科技信貸為11169家科技企業提供了便捷的融資及時雨,其中民營企業占比也高達99.81%。”
接下來,廣州將進一步鼓勵合作銀行為民營科技企業量身定制服務方案,打造專屬科技信貸產品,包括引導銀行改進創新評價體系,讓科技信貸更“易貸”;鼓勵銀行打造專屬科技金融產品,讓科技信貸成為更“優貸”;優化科技信貸補償機制,讓合作銀行更“愿貸”。
人工智能產業是科技型民營企業最為密集的行業之一。作為廣州構建人工智能產業“鏈長制”的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將圍繞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應用場景建設,推動廣州產業鏈整體實現優化升級。具體措施包括:圍繞產業鏈組織核心技術攻關,面向社會打造應用場景典型,聚焦應用打造創新服務生態。
廣州民營科技園
支持參與重大項目建設
將出臺促進民間投資政策
針對“民營經濟20條”中提到的《廣州市關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重點領域建設的指導意見》如何落實,鄧宏永表示,從去年3月出臺的《廣州市關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重點領域建設的指導意見》,到今年相繼成立的廣州市產業投資母基金、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廣州市基礎設施產業基金,在各項政策的帶動下,全市民間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民間投資活力進一步激發。2023年上半年,投向基礎設施領域的民間投資同比增長39.7%,占民間投資比重較去年同期提高近一倍;投向工業領域的民間投資連續12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下一步,廣州將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相關政策措施,出臺廣州市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盤活存量資產系列政策,鼓勵更多民營企業、社會資本通過發行基礎設施REITs、參與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基金、產權交易等方式參與盤活基礎設施領域存量資產,回收資金用于新的符合政策鼓勵方向的項目建設,形成投資良性循環。
同時,從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特許經營項目中遴選一批小而美的項目,通過廣東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公開滾動發布,不斷加大向民間資本推介力度。“歡迎各位企業家朋友持續關注,把握投資機會。”鄧宏永說,廣州還將從降成本、促融資、拓渠道、優服務等方面持續優化民間投資營商環境,不斷提高民間投資積極性。
支持“四化”轉型提升
專項資金投向“四化平臺”建設
新賽道要跑得快,數字化轉型也是有力引擎。然而,廣州市大部分制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還處在探索期和起步期。調查數據顯示,廣州9成制造業企業表示進行“四化”轉型是企業內在需求;5成企業處于數字化、智能化的初期階段,3成多企業處于中期階段,處于深化融合階段企業不足10%。
面對不少企業反映的“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問題,廣州“民營經濟20條”提出,要“推進民營企業‘四化’轉型提升”。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黃星耀表示,今年以來廣州開展了“四化”平臺賦能專項行動,聚焦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改造、綠色化提升,成立了“四化”服務基地和制造業“四化”促進聯盟,建立了“穗智轉”公共服務平臺,遴選了86家“四化”賦能重點平臺,支持平臺企業面向中小企業把脈問診、開出處方、跟蹤治療,以技術改造等手段支持企業“四化”轉型。
家喻戶曉的立白是廣州民營經濟的龍頭企業之一。深耕日化行業多年,廣州立白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裁許曉東深感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2023年3月,立白入圍了廣州市首批“四化”賦能重點平臺名單,帶動集團及旗下企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但日化產業的數字化建設每年投資都是以億元為單位,而投資回收周期基本都要5-10年。”許曉東認為,政府對“四化”轉型的支持與引導讓民營企業更加堅定自己開展數字化轉型的腳步。
在汽車工業領域,今年7月3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第2000萬輛在廣汽埃安下線。其汽車產線就來自廣州本土民企瑞松科技提供的智能柔性產線。“近年來,我們通過不斷增強智能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幫助更多制造企業實現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能力,解決工業產業數字化問題。”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認為,“推動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改造和綠色化提升為企業增添了業務發展的動力,通過聚焦重點領域還能夠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瑞松科技新能源汽車鋼鋁車身智能焊裝產線
今年6月,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出臺的推進“四化”平臺賦能企業提升實施方案,從五個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不同金額的獎勵補助。“未來幾年,我們的專項資金將主要投向‘四化平臺’建設,支持企業診斷和企業改造,通過資金申報立項的方式支持企業開展評估診斷和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改造。”黃星耀表示,歡迎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和平臺積極關注并申報。
優化環境 服務有溫度信用可修復
廣州“民營經濟20條”強調,要以更完善的服務體系為民營企業經營發展提供更有溫度的服務環境。
高效溝通 建立涉企事務閉環機制
“我們之前走訪調研了1000多家民營企業,發現企業對系統高效的政企溝通和生產性服務生態比較關注。”廣州市工商聯專職副主席、秘書長熊鷹表示,目前市工商聯已推動建成1個市級和10個區級政企溝通服務中心,在此基礎上常態化開展涉企政策解讀宣傳的“讀懂日”、政企民面對面交流的“思享日”、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對接的“伙伴日”、聚焦生產性服務的“惠企日”等活動,并繼續探索完善機構、規程、載體內容等,助力加快建立廣州“民營經濟20條”中提出的涉企事務的閉環機制。
依托好鎮街商會網格化聯系服務民營企業,市工商聯將探索在基礎好的鎮街商會,加強政企聯絡員隊伍建設,通過網格化聯系企業,及時發現和反饋企業存在的問題,助力政府部門集中力量解決一些個性化問題。
減負煥新 完善信用修復機制
“民營經濟20條”的第11條還提出要完善市場主體信用修復機制,目的是幫助相關企業在糾正失信行為,履行相關義務后,盡快完成信用信息修復,重塑信用形象,便利企業恢復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實施《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修復管理辦法(試行)》,對涉企信用信息修復進行了明確和規范。對于符合修復條件的申請,市發改部門將提高市級初審工作效率,將國家規定的“受理+初審”合計5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工作日完成,便利企業加快修復進程。
“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除了發改部門負責的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外,還涉及市場監管、海關、稅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多個部門。”鄧宏永表示,“我們正在著手梳理相關部門的修復流程指引,完善后將在信用廣州網站公布,方便企業清晰了解相關失信信息的修復路徑和修復要求。”
在信用修復機制的細化上,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二級高級法官鄧淦華介紹了具體舉措。“一直以來,廣州法院秉持善意文明執行理念,對涉案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依法規范實施納入失信名單措施,積極探索建立守信激勵和信用修復制度。”
廣州“民營經濟20條”明確,針對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失信被執行人信息符合法定屏蔽條件的,及時采取屏蔽措施。鄧淦華介紹,今年1-7月份,全市兩級法院共屏蔽失信名單5410人,縮短期限20人。
廣州“民營經濟20條”也明確,因融資、招投標等需要,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出具相關證明材料,依法保障民營企業減負煥新。今年,廣州中院創建善意文明執行配套文書模板,將《信用修復證明書》《主動履行證明書》等信用修復措施在全市范圍內予以規范落實。今年1-7月,全市法院共發布信用修復證明書13份,主動履行證明書208份。通過施加正向激勵的方式,敦促企業形成主動履行的自覺,幫助企業加速恢復正常生產經營。
強化法治 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
廣州“民營經濟20條”提出,對新業態新行業要實施包容審慎監管,規范對民營企業的執法行為,依法實施行政執法減免責清單。
優化監管 率先推行“雙免”清單制度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廣州市司法局副局長張建山表示,做好促進廣州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供給,核心是希望解決廣州市民營經濟發展涉及的要素保障、規范引導、權益保護和創新發展等方面的問題。
張建山表示,市司法局通過優化監管方式,根據民營經濟組織的行業屬性、信用情況等實行分類監管,深入推行行政執法減免責清單制度和企業合規免責清單制度,不斷完善輕微違法行為容錯機制。
自2020年以來,廣州在全國率先推行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處罰免強制“雙免”清單制度。目前,全市各有關單位已累計發布“雙免”清單事項449項,涉及市場監管、交通、文化、城管、生態環境等多個執法領域。
吳少斌表示,市場監管部門將進一步探索優化執法方式,堅持做到積極回應市場主體關切,持續優化信用監管。重點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試點,提高“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精準性、有效性,推進監管執法領域免處罰免強制“雙免”模式,完善信用修復機制等多個方面等落實監管要求,對“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實施包容審慎監管。
提振信心 弘揚企業家精神
廣州“民營經濟20條”還強調,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營造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熊鷹指出,“在弘揚企業家精神方面,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當前我們弘揚企業家精神主要先集中在提振信心方面。”
她表示,市工商聯將為民營企業家創新做好服務保障,既積極助力當前發展轉型信心不足的民企平穩發展,又對勇于創新逆勢增長民企重點支持并聯合做好推廣示范,以優秀企業提振廣大中小企業的發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