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競爭的圖譜中,一支“生力軍”正異軍突起——新型研發機構。憑借“建設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的“新”特色,新型研發機構逐漸成為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和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平臺,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廣州,擁有新型研發機構近80家,連續7年數量穩居全省第一。如何促進從“量變”到“質變”,用好這支“生力軍”?7月4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正式印發。7月6日,廣州召開新聞發布會作進一步政策解讀。
《意見》作為指導性文件,聚焦圍繞技術供給、人才引育、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和金融賦能“五大功能”,著力強化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和產業支撐能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
支持新型研發機構《意見》思路
在《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思路十分清晰:
1.目標導向,明晰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定位;
2.問題導向,對收益分配激勵制度、運營管理機制等關鍵問題予以支持、引導和規范,開展體制機制創新;
3.全局思維,以金融賦能、共建機構機制撬動社會力量,共促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共同推動廣州從科研資源大市邁向科技創新強市。
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意見》亮點
廣州產投集團設立50億元“人才與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主要合作對象;
《意見》鼓勵有條件的新型研發機構利用自有資金發起或聯合社會資本共同設立天使投資等科創基金;
鼓勵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勵制度,明確科技成果轉化凈收入、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70%以上可以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
允許新型研發機構設立多元投資的混合制運營公司,其管理層和核心骨干可以貨幣出資方式持有50%以上股份;
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自主處置權、收益分配權……
明確定位
面向市場 促進轉化
新型研發機構“新”在哪兒?
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院長于廣平總結了兩個特點:“三無”,沒有編制、沒有事業經費、也沒有級別;“四不像”,不像企業、不像大學、不像事業單位、不像傳統研究所。“這也更強調新型研發機構要更面向市場。”
《意見》進一步明晰了廣州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特色和角色定位:
從目標上,《意見》明確,新型研發機構須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強化產業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現自我造血功能及可持續發展。從機制上,《意見》提出,鼓勵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支撐廣州經濟社會發展,面向企業著力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
“技術供給能力是新型研發機構的‘生命線’,是立足之本、生存之基。”廣州市科技局一級調研員(市管)李江在會上強調。
圍繞科技創新戰略任務需求,結合地方重點產業布局,廣州近年推動建設了一批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發機構。2022年,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承擔縱向項目592項,經費5.47億元,其中國家級147項,省部級218項,累計已形成國家標準172項,逐步在空天科技、智能技術、納米技術等領域形成領先優勢,帶動做強做優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例如,圍繞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完成了航空輪胎國產化技術全鏈條貫通,實現了仿生合成橡膠和數字輪胎軟件2項從“0”到“1”的原創性技術突破,掌握了41項核心技術。
優化激勵
內有驅力 外有助力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活動全過程的‘最后一公里’,這也正是國家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進而解決傳統科研機構轉化能力不足問題的重要原因。”李江直言。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科研部部長朱文彬認為,要發揮新型研發機構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性,形成以產業化和經濟效益為主要導向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如何讓科研人員“內有驅力”,成果轉化“外有助力”。
在增強“內驅力”方面,《意見》直面收入分配制度這一問題關鍵,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勵制度,積極輸出技術和知識產權等科研成果,明確科技成果轉化凈收入、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70%以上可以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5%以上可以獎勵給為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人員。
同時,明確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共建期結束后,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原則上實行市場化運行;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自主處置權、收益分配權,可以自主決定成果的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等。
在增強“外助力”方面,《意見》以多項措施幫助新型研發機構“找客源”“上貨架”。包括,推動成立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聯盟,促進新型研發機構與企業、科技金融機構、科技服務機構供需有效對接、加強聯動。積極推動新型研發機構研制設備進入國家、省、市三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對符合目錄要求且實現銷售的裝備產品納入用于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與推廣應用的資金項目庫。
據悉,2022年,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技術性收入達19.79億元,其中技術服務收入14.76億元,技術開發收入4.79億元;服務企業5438家,有效支撐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科技金融
起步加油 作用巨大
“新型研發機構多數都是無事業經費的科研單位,對于較大投入去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機構是偏保守和謹慎的。”于廣平直言目前困境。實際上,無論是在技術研發階段、科技成果轉化階段還是市場化階段,科技金融的資金融通功能都有著重要意義。
如何發揮金融資本杠桿作用,推動社會資本投資新型研發機構?廣州產投集團副總經理姚樸介紹,今年2月,廣州產投集團牽頭成立了500億元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服務廣州科技創新戰略。特別設立50億元的“人才與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主要合作對象,撬動社會資本共同發起設立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創新。專項基金最高出資比例可達50%,重點投向優質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意見》也將金融賦能作為關鍵一環,鼓勵有條件的新型研發機構利用自有資金發起或聯合社會資本共同設立天使投資等科創基金,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新型研發機構可按照相關規定申報設立科技創新子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項目。
《意見》提出,試點實施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運營管理機制改革,允許新型研發機構設立多元投資的混合制運營公司,其管理層和核心骨干可以貨幣出資方式持有50%以上股份。在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盈余的國有資產增值部分可按不低于50%的比例留歸運營公司。
“對于有產業化前景的優質科研成果,科創基金將其扶上馬,送一程,這個起步助力作用將會非常巨大。我們與廣州產投已經進行多次溝通交流,也期待像廣州產投這樣的科創基金設立,能夠讓金融賦能科技,讓科研成果加速落地產業化進程。”于廣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