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五大國際醫學中心建設
為進一步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近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州市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力爭通過五年努力,打造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廣州方案”,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其中,廣州不但將有序推進呼吸、腎臟病、腫瘤、心血管和精準醫學五大省市共建的國際醫學中心建設,還將實施基層醫生全科能力提升工程三年培訓計劃,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短板工作,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中心城區以外區域輻射轉移
為持續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持續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醫院及研究型醫院建設。對標國際一流、國內最優,有序推進呼吸、腎臟病、腫瘤、心血管和精準醫學五大省市共建的國際醫學中心建設。實施院士項目引領工程,充分發揮鐘南山、侯凡凡、宋爾衛三位院士在呼吸疾病研究、腎臟病透析和乳腺腫瘤防治方面的引領作用。強化由公立醫院牽頭的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組建以城市醫療集團為主、多種形式并存的城市醫療聯合體。以對群眾健康危害大的重大疾病和看病就醫需求多的學科為重點,充分發揮轄區內高水平醫院專科優勢,加強專科聯盟建設。同時,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中心城區以外的新城區和醫療衛生資源薄弱的大型居住區輻射轉移。
推進廣醫附屬中醫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
在建設高水平醫院的同時,《實施方案》也注重強化基層機構能力建設。根據要求,廣州將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短板工作,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實施基層醫生全科能力提升工程三年培訓計劃。加快推進智慧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圍繞“防、診、治、管、健”的工作目標,推動健康服務模式轉型,開展簽約重點人群健康管理,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同時,以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區)創建為契機,發揮公立中醫醫院對基層中醫藥工作的引領作用。深化治未病提升工程,推廣15項治未病干預服務方案。實施“中醫藥內涵提升工程”,全力推進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采取“1+N”建設模式,打造華南地區最大針灸醫院。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健康服務新高地
積極推進大灣區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共享整合方面,廣州將加強與深圳、珠海衛生健康部門溝通對接,推動與前海、橫琴兩個合作區的醫療衛生領域合作,推動醫療資源雙向流動,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健康服務新高地。鼓勵以特色專科為紐帶組建粵港澳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探索在指定公立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完善大灣區內重癥傳染病人會診機制和緊急醫療救援聯動機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指定醫療機構按照規定和臨床急需原則,進口和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已在港澳公立醫院采購使用并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大型醫用設備除外)。
推進電子健康碼“一碼通用”,就醫將不用就診卡
醫療服務模式創新方面,廣州將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根據計劃,到2023年底,全市所有三級醫院提供多學科診療門診和住院服務,開展住院手術的三級公立醫院100%開展日間手術。采取“護士銀行”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建立3—5個“互聯網+護理服務”區域聯盟,為居家老年人和行動不便、失能失智、術后康復人群,以及產后孕婦、嬰幼兒等提供居家護理服務。同時,推行總藥師制度,開設合理用藥咨詢或藥物治療管理門診,開展精準用藥服務。建立藥品全流程追溯制度,探索公立醫院處方信息、醫保支付信息和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依托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區域處方流轉中心,保障處方順暢流轉。推進看病就醫電子健康碼“一碼通用”,逐步取代醫院就診卡。
完善公立醫院薪酬分配制度,動態調整薪酬水平
廣州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也將不斷推進,根據《實施方案》,廣州將深入推進基于大數據按病種分值付費(DIP)方式改革,探索構建醫保支付醫療服務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基層機構醫保政策,實施基層就診適當提高醫保支付比例制度,引導患者到基層就診。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支持中醫優勢病種納入按病種分值付費(DIP),鼓勵中醫醫療技術的臨床開展。
《實施方案》還將完善公立醫院薪酬分配制度,合理核定、動態調整公立醫院薪酬水平。根據《實施方案》,在核定的薪酬總量內,公立醫院可自主確定分配模式,可自主設立體現醫療衛生行業特點、勞動特點和崗位價值的薪酬項目。拓寬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經費渠道,在確保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力爭到2025年人員支出占公立醫院業務支出的比例提高至4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