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社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近日,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印發了《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鋪開未來五年廣州人社事業邁向高質量發展藍圖。
《規劃》共十一章,提出了改革創新、就業、社會保險、人才、技工教育等8個方面任務舉措和16項指標,并設9個專欄,對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進行了統籌安排。
“十四五”期間,廣州將奮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開放更具活力的創新人才高地、更加領先更具優勢的技能強市地位、更加規范更加科學的人事管理機制、更加穩定更加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更加優質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的目標。
高質量就業??實施重大產業和重大項目就業影響評估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過去五年,廣州就業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五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161.53萬人,占全省22.5%,位居全省第一。
前不久,廣州正式發布“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3.0版政策,在8個方面提出了25條政策措施,從金融支持、住房保障到資金補貼,從企業到就業主體均提出了針對性細化措施。
面向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規劃》提出全面強化、精準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中小微企業發展,實施重大產業和重大項目就業影響評估,明確重要產業規劃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
其中特別提到,多渠道支持靈活就業,加大對靈活就業保障支持,鼓勵用工模式創新,支持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組建靈活就業與新業態就業服務聯盟、靈活就業服務中心,為靈活就業人員和新業態從業人員提供專業化服務。
創業是帶動就業的重要渠道。來廣州創業,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追求目標。“廣州出臺了多項措施支持港澳青年在穗創業、就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讓我們更有干勁地去追尋事業與夢想。”今年7月,90后香港青年吳嘉惠創辦的“創享灣TIMETABLE粵港澳青創基地”正式在南沙揭牌,為助力港澳青年在廣州創新創業再添有力支持。
截至“十三五”期末,廣州共認定140家創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位居全省第一,累計帶動就業14.39萬人。《規劃》提出,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社會資源和力量,發掘和培育社會化創業孵化載體,打造更具示范效應的國家級、省級、市級創業孵化平臺。
未來,廣州還將拓展港澳居民來穗就業創業空間。包括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實施“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推進港澳人才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支持天河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推動具有港澳職業資格的相關領域專業人才在廣州執業就業,推進港澳居民中無外國永久居留權的中國公民參加廣州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等。
《規劃》進一步提到加大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力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異地務工人員穩定就業,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做好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工作。
為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廣州將全面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深入實施“十大”重點群體職業技能提升工程,落實新生代產業工人圓夢計劃,并推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羊城行動高質量開展。
高水平社保??探索“三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健康運行的“減震器”和“壓艙石”。今年6月,廣州正式實施養老保險新政,政府每年專項安排逾20億元給予補貼資助,每人最高可享2.16萬元補貼,同時不斷完善繳費激勵和兜底保障機制,鼓勵多繳多得,困難群體可免繳第一檔次的個人繳費,讓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障獲得感成色更足。
為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廣州將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鞏固提升統籌層次,健全完善制度,深化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形成社會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謀的發展局面。
《規劃》提到,將探索構建多層次、可持續、有活力的養老保險體系。加快發展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職業)年金為補充、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三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探索建立行業性、區域性企業年金制度。
近段時間,廣州社保卡服務功能有了新探索。日前,經協調合作銀行,社保卡養老金到賬有了免費短信服務,未來或能集成公交刷卡功能,實現“一卡通用”。
“十四五”期間,廣州將推廣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探索構建實體社會保障卡和電子社會保障卡協同并用的線上線下“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加快發行應用第三代社會保障卡,通過養老待遇進卡、流程優化等措施,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卡的發行覆蓋率。
針對和諧勞動關系建設,《規劃》提出實施廣州市勞動關系“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深入開展廣州市勞動關系和諧單位創建活動,建立勞資隱患預警機制和部門信息共享風險預警制度。
在公共服務方面,廣州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加快業務系統標準化改造,推動所有公共服務事項實現“不見面”“網上辦”“指尖辦”。特別是,推進“互聯網+人社”建設,全力推進業務流程梳理和信息共享,推動政務服務事項由“最多跑一次”向“全流程網辦”轉化,推出一批“秒批”“秒辦”服務項目,大力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創新人才高地??建設大灣區人才大數據平臺
人才是第一資源。面向未來,廣州旗幟鮮明地提出,構筑具有高度競爭力、輻射力、引領力的全球創新人才戰略高地。
為此,《規劃》提到,遵循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規律,改革完善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和保障機制,打造高端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地。
在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上,廣州將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推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以及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制度有機銜接。支持基層以及離崗創業專業技術人才參與職稱評價,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職稱申報評審傾斜政策。積極推進職稱社會化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參與職稱評價。
建設人才高地,需要暢通人力資源要素流動。8月18日,由21家企業重整組合而成的廣州人才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立足打造“航母級”國有人才服務龍頭骨干企業,全面實現由“服務型供應商”向數據型、資本型“人才綜合智能服務商”轉型。
《規劃》支持廣州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創新發展,集聚和孵化一批創新能力強、業態高端、技術含量高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特別提到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產業研究院和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大數據平臺的建設。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產業研究院開展人力資源產業基礎研究,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產業指標體系并推動在政府、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實際運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大數據平臺集聚各級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人才數據,開展大數據支撐人才資源規劃、引進、開發、培養、評價和服務等研究應用。
廣州技能人才培養居全國前列,未來五年,將以規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隊伍助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根據《規劃》,推動4所以上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推進其他技師學院按照高等職業院校標準落實辦學經費等政策,爭取7所技師學院達到高等職業院校設置標準。
在產教融合方面,將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力爭將廣州市ICT人才培育公共實訓基地打造成為集ICT人才培養、“鯤鵬+昇騰”生態培育、華為生態企業聚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探索、世界技能大賽研究、產教融合試點等功能為一體的,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的ICT人才培養和技術應用平臺。
■數讀
“十四五”廣州人社事業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累計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到2025年,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45萬人、132萬人;全市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80萬人、660萬人;全市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1696萬人。
●2025年,全市技工院校在校生規模保持10萬人以上,高級工及以上層次比例達80%以上,年社會培訓10萬人次以上,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打造70個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具有特色優勢的品牌專業,建成3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技師學院,力爭4所以上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全市技能人才達320萬人,高技能人才達130萬人。
●“十四五”時期,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成功率保持60%以上,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結案率保持90%以上,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案件結案率保持96%以上,拖欠農民工工資舉報投訴案件結案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