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站既可以是政府部門投資的“大項目”,也可能是社會資源協助參與的“微型站”。記者從廣州市氣象部門獲悉,由廣州市氣象局和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的《廣州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目前已在廣州市人民政府官網發布。
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各類型的氣象站將帶給廣州市民更多精細化和個性化的天氣預報產品。
“十三五”有成績但也有不足
根據規劃內容,廣州市在“十三五”期間已新建多個氣象觀測基地、相控陣雷達和行業氣象監測站,借助廣州塔建成了世界最高的“氣象預警塔”,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的增加數量更是達到200個。
這些監測設施的增設讓廣州率先在全國實現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對氣象的預報預警變得更迅速也更精準,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高達99%。
在“上接天氣、下接地氣”的背景下,一些有針對性的天氣預報產品走進廣州市民生活,目前廣州市氣象部門已有微信、微博以及“停課鈴”、“廣州臺風”APP等9種新媒體渠道,提供定制式、個性化預警信號預約服務,開展花卉花期預報和春季賞花專題指引氣象服務。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天鹿湖站區
雖然有成績,但廣州市氣象部門在規劃當中也歸納現有的一些不足之處,包括空間立體氣象觀測體系不夠健全、預報預警仍不夠精細,氣象服務供給水平有待提升,氣象科技創新效能有待突破,氣象社會治理體系也有待健全,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留待“十四五”期間實現。
“十四五”期間擬鼓勵社會資源參與氣象數據采集,共同提供更精細化個性化天氣預報
根據規劃內容,廣州市在“十四五”期間將依靠“大項目站”和“微型站”組建新型氣象監測網,更精細化更個性化為市民提供氣象服務。
譬如在天河、越秀、荔灣、海珠等區域建成智慧城市氣象觀測網;在花都、從化、增城、黃埔區等則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氣象觀測站建設,提高“雨窩”觀測站網的分布密度;在番禺、南沙區則加密和完善港口、碼頭、海島、船舶、浮標等海洋氣象觀測站建設,建成南沙海岸綜合氣象觀測基地;在白云和花都區完善廣州空港經濟區氣象觀測站建設;將增城和海珠生態氣象觀測基地打造成廣東省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
除了具有政府投資背景的“大項目”,氣象監測也會向民間借力,如在城市中心區借助智慧綜合桿、通訊鐵塔安裝微型自動氣象站,鼓勵社會資源基于便攜傳感器、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終端等技術實時采集氣象數據,推動建立政策引導、市場主體和業務融合的公眾參與式社會氣象觀測體系。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效果圖
在“專業大站”“社會微型站”幫助下,更多精細化和個性化的天氣預報產品會走進廣州市民生活。規劃稱,廣州市氣象部門將逐步推出基于位置、場景感知的智慧氣象服務,力爭增強氣象服務產品自動感知、個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線互動、情景體驗的能力。
對于不同的企業、工程和重大活動等的需要,也會為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智慧型氣象服務產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也會實現重點時段、重要區域、脆弱人群的預警信息精準精細快速發布,為重點區域和脆弱人群“保駕護航”。
同時還會提升鄉村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用多種技術手段構建智能農業氣象觀測網,建設農業氣象監測分析、評估應用、預報預測預警一體化業務平臺,以強化廣州鄉村振興氣象服務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