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函〔2025〕206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20250450號提案答復的函
邱銀忠(等)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快推進廣州大學城科技文化場館集群化建設的提案》(第20250450號)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組織番禺區政府、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教育局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于2月28日、5月19日、5月27日、6月9日與邱銀忠委員通過電話進行了溝通交流,綜合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財政廳等省會辦單位的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關于以世界最大科技館廣東科學中心為核心,充分利用區域現有土地資源,減少征地拆遷手續,降低用地成本,推動廣東天文館、自博館立項建設方面
我市主動對接省相關空間規劃和科技文化設施專項規劃,將場館集群建設需求納入規劃修編內容;積極配合開展用地摸查,梳理轄區內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為項目選址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建立重點項目服務專班,協助辦理前期審批手續,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根據區域交通組織、市政配套等需求,統籌做好廣州大學城環境提升工作。
二、關于推動中醫藥博物館、美術館、嶺南印象園和濕地公園等場館/所更新升級方面
(一)省財政強化資金支持與政策引領。一是支持科技文化場館免費開放。2023、2024年,省財政分別統籌中央補助資金2245萬元、2326萬元用于推動科技館免費開放補助;安排13252.35萬元、13237.35萬元支持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安排11791.25萬元、14865.25萬元支持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二是加強制度建設。2024年底,制定了全省科技館免費開展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規范資金使用范圍、要求等,提升資金使用績效。三是支持重點場館建設。2021年,推動完成廣東科學中心修繕改造項目立項,至今已合計從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中安排1.8億元經費用于該項目建設。2025年,在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中預留8000萬元用于支持廣東科學中心展品展項更新和改造,提升科普能力建設。
(二)我市積極推進科技文化場館更新升級。一是推動嶺南印象園更新升級。2021年,園區完成升級改造,投入約11262萬元,用于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提升景區后山環園路增容、增加電力電容、主街棧橋修護、提升水質,重新裝飾布展23個主題館,改造擴建停車場,加強園區綠化保潔等,系列升級改造措施有效提升了園區嶺南文化環境,營造了嶺南文化氛圍。二是推動灣咀頭濕地生態修復與科普教育。2022年起,我市多部門參與開展了濕地修復、生態監測和科普教育活動,因地制宜地編制相關教育課程手冊,為公眾參與濕地自然教育活動提供了有效的參考指導。廣州大學城內各高校學生積極參與濕地監測、巡查和管護工作。2024年,大學城大學生志愿者參與了園區鳥類調查項目并積極巡園80余次,對濕地保護作出了極大的貢獻。2025年,我市投入資金近90萬元開展灣咀頭濕地野生動物資源恢復工作,重點實施園區水閘等設施設備修護更新。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推動各場館景區制定升級改造方案,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指導;積極探索建設科普公園的可行性,推動科普文創建設,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科普公園的社會實踐相關活動。
三、關于推動大學城各大高校實驗室、內部展覽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方面
目前,廣州大學城進駐了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最強、科研水平最高、學科最齊全的12所高校,高校內有眾多科普科教場館及高科技實驗室。其中,廣州大學建有6家科普基地,廣東工業大學建有3家科普基地,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有2家科普基地,華南師范大學建有1家科普基地,廣東藥科大學建有1家科普基地。2024年新認定2家廣東工業大學科普基地和1家華南師范大學科普基地。我市積極推動各大高校實驗室、內部展覽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工作,一是建設全市首個廣州大學城高校實驗室共享平臺,促進高校實驗儀器設備、檢測服務等向社會開放,以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帶動校企產學研對接合作,現已整合廣州大學城10所高校共3047臺儀器設備。持續對接環大學城重大科研創新平臺、產業創新平臺,目前已通過儀器展示、友情鏈接等形式與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廣州實驗室開展合作。二是在2024年廣州科技活動周期間,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免費向市民開放7天,通過免費定時講解、展覽展示、研學實踐等方式向市民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接待人數達8000人次。三是在2024年廣州科技開放日當天,華南師范大學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廣東藥科大學中藥科普園、廣州大學光電科普基地等面向市民免費開放,通過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向市民展示生命健康、自然科學、光電、農業科技等領域科學知識。
下一步,我市將鼓勵、引導廣州大學城內各科普基地積極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圍繞自身科普領域及特色資源,針對熱點科技等內容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向社會公眾提供豐富的科普宣講內容及科普服務;同時,面向中小學生開發科學教育相關課程,推動科學教育發展。
感謝你們對廣州大學城科技文化事業發展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人民政府
2025年7月5日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