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辦〔2011〕39號
關于確保實現我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的意見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今年以來,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市緊緊圍繞“率先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的核心任務,大力推進“三個突破”工作,經濟社會運行總體平穩,但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主要是投資、工業增速較低,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各單位必須狠抓工作落實,凝心聚力奮戰三個月,全面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實現“十二五”規劃良好開局,經市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一、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一)全力保工業增長。抓好工業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增產提速。力爭年底東風日產年產60萬輛擴建項目、中煙生產基地投產,船用中低速柴油機項目出樣機。引導有產能潛力的企業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力爭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900億元,增長11.5%。加快推動“雙轉移”,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質量效益好的企業(市經貿委、外經貿局負責)。
(二)確保實現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5%。推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做好總部企業認定和獎勵工作(市發展改革委負責)。加快建設一批高端商貿集聚區,培育大型商貿龍頭企業。推進國際商品展貿城等大項目建設,提升會展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動傳統批發市場向現代展貿交易轉型(市經貿委負責)。拓展空港、海港國際樞紐功能,加快發展物流業(市交委、廣州港務局負責)。促進基金、創投、金融咨詢、金融交易市場、金融數據平臺等金融業務發展,延伸金融產業鏈(市金融辦負責)。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在現代服務業領域的應用,發展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服務業新業態(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負責)。謀劃后亞運時期旅游業發展,創新旅游精品,促進旅游業集群發展(市旅游局負責)。
(三)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戰略性主導產業百強項目工程,出臺戰略性主導產業資金管理辦法(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負責)。落實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與產業化計劃,全力推進高亮度大功率芯片和新岸線CPU(中央處理器)芯片產業化基地、千億級光伏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抓好中國移動南方研發基地、中國電信廣州數據中心、華南新藥創制中心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平臺建設。加快推進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重點推進天河智慧城、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中國獨聯體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創新載體建設(市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科技和信息化局負責)。
(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重點抓好從化萬花園、南沙都市農業產業園、增城小樓人家、花都“花之都”等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農產品配送和連鎖經營業務。確保實現全年農業增加值192億元、增長2%(市農業局負責)。
二、努力擴大社會需求
(一)力爭全年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826億元,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加快今年101個重點建設項目,特別是年度計劃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建設。協調推進“新廣州新商機”簽約項目落地建設(市發展改革委負責)。
(二)促進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進一步消除民間投資進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民生等領域的障礙,抓好100項民營投資項目建設。培育一批進入全省百強民企行列的大型民營企業,用好市財政每年1億元的專項獎勵資金,扶持發展10家中小企業創新產業化示范基地和20家中小企業服務示范平臺(市經貿委負責)。
(三)努力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財政性資金,發揮財政資金對項目建設的引導和扶持作用(市財政局、發展改革委負責)。積極鼓勵重點項目創新融資方式,鼓勵金融機構采取銀團貸款等多種方式,保障項目建設資金需求(市金融辦、發展改革委負責)。
(四)確保實現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繼續組織開展各種促銷活動,不斷提高廣貨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在廣州名優產品網等電子商務網站開設并運營好廣貨專區,大力推動“廣貨網上行”。培育生命健康、教育培訓等消費熱點(市經貿委負責)。充分發揮舉辦“金鐘獎”、亞運場館利用等文化、體育優勢,組織開展好年末重大文化、體育活動,促進消費需求增長(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體育局負責)。
(五)確保完成全年商品出口總值530億美元、增長10%。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繼續謀劃對外招商大型推介活動。加大利用外資力度,力爭超額完成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42億美元、增長5%(市外經貿局負責)。
三、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
(一)加大創新投入。加快組建3個至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高技術產業化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加快推進國家級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落實企業研究開發經費稅前加計扣除、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首購制度等政策措施,實施電子商務、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等專項,爭取R&D(研究和開發)經費支出占GDP(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6%(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負責)。
(二)推進“萬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完善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注重做好引進人才的后續服務工作,著力完善多層次的技術和人才服務體系,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來穗發展(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科技和信息化局負責)。
四、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
(一)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建設白云國際機場第三跑道、第二航站樓(市交委負責)。加快廣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南沙糧食及通用碼頭工程、南沙集裝箱碼頭三期、黃埔疏港道路體系等港口航道基礎設施建設(廣州港務局、市建委負責)。大力推進六號線、七號線、九號線等地鐵項目建設,盡快啟動穗莞深城際線廣州段、佛莞城際線廣州段等城際軌道線建設(市發展改革委、地鐵總公司負責)。加快增從高速公路(含街口支線)項目建設,完成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廣州段、廣河高速公路廣州段等高快速路項目建設(市交委負責)。
(二)加快“城中村”和“三舊”改造。力爭完成今年新增改造面積不少于10平方公里(市“三舊”改造辦負責)。
(三)加快建設完善綠道。實施《廣州市綠道網建設規劃》,完善已建1060公里綠道各項配套設施,完成新建500公里綠道的目標(市林業和園林局、建委、交委、城管委負責)。
(四)做好節能工作。力爭實現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市發展改革委、經貿委負責)。
(五)繼續抓好環境綜合整治和安全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2.5%和1%,力爭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所下降(市環保局負責)。抓好安全生產各項工作,努力使工礦商貿生產安全事故少于省下達的考核指標控制數(市安全監管局負責)。
(六)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城市管理格局,推進城市管理和服務創新,規范城市綜合執法行為(市城管委負責)。
五、持續改善民生福利
(一)超額完成全年全市新增就業人數7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
(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實現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展改革委負責)。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市農業局負責)。
(三)完善人口管理服務。實施《關于加強和完善我市人口調控管理的若干意見》和積分入戶政策,切實加強人口調控管理,爭取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以內(市發展改革委、人口計生局負責)。
(四)著力穩定物價。充分運用價格調節基金,加強居民生活必需品、大宗生產資料、能源等市場價格監管,嚴厲打擊亂漲價等不法行為,全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控制在5%左右(市物價局負責)。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11年11月14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