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規公文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 2016-07-25
        • 來源: 本網
        • 分享到
        • -

        穗府辦〔2016〕12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州市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科技創新委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7月25日

         

        廣州市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

         

        根據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以及省委主要領導要求,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廣州建設成為珠三角創新驅動發展的龍頭和帶動全省創新發展的引擎,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中央、省、市關于創新驅動發展系列文件精神為指導,充分認識新常態下我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統籌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依托自身科技資源密集、產業基礎扎實、人才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厚重、第三產業發達、市場化程度高等優勢,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通過科技成果交易、知識產權交易、人才匯聚交流等手段,豐富國際貿易中心內涵,充分發揮珠三角創新驅動發展的龍頭和引擎作用,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創新型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將廣州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為建設科技強國發揮重要作用。

        二、總體目標

        廣州創新發展在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過程中勇于擔當,走在全國前列。到2020年,努力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創新中心城市,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形成開放、寬松、自由的創新生態環境。創新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3.0%以上;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000家,培育一批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的比例超過50%;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5件以上;企業人才總量大幅度增長,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批“高精尖缺”的產業領軍人才在穗集聚,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人才與產業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態環境,對周邊區域形成輻射引領的龍頭作用。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

        加快制定《廣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年)》。強化廣州作為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和輻射引領作用,明確廣州建設目標、內容、重點和措施,做好統籌規劃,落實各項創新政策,發揮各園區積極性,爭取形成特色顯著、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將廣州打造成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雙核”之一。(市科技創新委、廣州高新區管委會牽頭)

        科學謀劃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空間規劃布局。抓緊開展自主創新示范區區域調整工作,在廣州高新區一區五園(廣州科學城、天河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廣州民營科技園、南沙資訊園)基礎上,積極爭取將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廣州國際創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納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范圍。落實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先行先試,研究制訂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政策。(市科技創新委、廣州高新區管委會、各區政府牽頭)

        制定實施《廣州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在探索建立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激發創新者活力和動力,深化開放創新有效模式等方面積極先行先試。(市發展改革委牽頭)

        (二)優化創新發展空間布局。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實施《廣州市推進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建設的工作方案》。進一步優化創新產業空間布局,重點打造珠江兩岸創新帶和廣州科技創新走廊(市科技創新委牽頭)。集聚全球高端科技創新資源,推動與歐美發達國家(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科技合作,建設一批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發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辦事機構。推動世界跨國公司來廣州建立研發機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設立研究院、創新中心(市科技創新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牽頭)。

        加強科技創新園區統籌和協調發展。以“一區多園”模式統籌全市各類科技園區,依托各行政區現有創新資源與優勢,促進各科技創新區域科學合理布局,密切聯系、互聯互通,整合政策、人才、資本、產業等創新要素和資源,形成“多點支撐”、“各區聯動”的創新發展格局。加強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新區、南沙自貿區建設,使其成為廣州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區域(市科技創新委牽頭)。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國際化的知識經濟發展高地,著力構建鏈接全球的區域創新體系,吸引和培育高科技企業、創新型人才,打造知識經濟新標桿(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牽頭)。在南沙新區和南沙自貿區設立投資引導基金,開展以企業加速器為抓手促進園區發展的“明珠計劃”,實施推動高成長型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牽頭)。

        (三)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創新型經濟和產業發展模式。

        制定實施《廣州市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實施方案》。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文化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圍繞云計算與大數據管理技術、移動互聯網新技術、新型印制顯示材料、智能工業機器人、創新藥物與疫苗、醫學診斷試劑與醫療器械、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第三方檢測和高端醫療技術等領域,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攻關,集中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支持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深化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實施《廣州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三年行動方案(2015—2017年)》,圍繞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突出創新引領,將廣州建成珠三角工業生產服務中心、全國生產服務創新基地、國際生產服務貿易樞紐。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升傳統服務業水平,擦亮廣州千年商都的品牌(市發展改革委、商務委牽頭)。實施《廣州市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成果轉化、檢驗檢測、科技金融等服務,促進科技服務業向專業化、網絡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推動廣州高新區開展國家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工作(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實施《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和《廣州市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5—2017年)》。重點發展智能裝備及機器人、航空與衛星應用、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等領域。制定做強做大汽車產業的實施意見,推進省級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動移動互聯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綠色制造技術等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的滲透,分行業制定技術突破、產品升級、企業培育、鏈條配套、產業集聚、淘汰落后等“六個一批”行動路線,推動食品飲料、家居家電、燈光音響、電子產品等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設一批產業特色明顯的創新特色小鎮。依托廣州優勢產業,進一步促進人才和技術的高度聚集,形成發展優勢,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方面建設一批創新集聚區,打造新的產業品牌。(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牽頭)

        大力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創新發展。制定《廣州市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強原創動漫、數字游戲、數字新媒體等文化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實施一批科技與文化融合重點項目,加速科技成果向文化企業轉移,加快廣州高新區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創建一批文化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形成一批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集聚區。(市科技創新委、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牽頭)

        (四)培育壯大一批創新型企業。

        抓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一號工程”。實施《廣州市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方案》,遴選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創新小巨人,并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重點,加大政策和經費支持力度。結合高新技術企業申報過程和認定標準,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培育后備庫,對符合條件的入庫企業和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實行“一企一策”重點扶持。加快建立廣州市科技創新企業數據庫。(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開展創新標桿企業遴選和重點服務。根據不同類型企業的規模影響、發展階段、成長趨勢等特點,分類進行遴選,連續5年,每年遴選創新標桿企業100家。對入選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和個性化服務,重點解決企業融資難、用地難問題,落實科技和人才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參與政府采購和政府購買服務。建立對口幫扶機制,形成一批綜合創新能力強、在國內或國際同行業中具有領先地位的創新標桿企業。(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提升國有企業創新能力。繼續實施《關于對市屬企業增加研發經費投入進行補助的實施辦法》,每年從國資收益超基數收入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對市屬企業年度研發投入增量部分進行補助。對市屬企業研發投入超過營業收入3%以上的部分繼續按照200%視同凈利潤。完善對市屬企業主要負責人自主創新工作情況的考核制度,逐步加大自主創新在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和經營者薪酬分配中的權重,并做到有獎有罰。(市國資委牽頭)

        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支持企業以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以及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等多種方式建設研發機構,大幅提高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比例。實施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五)整合科技創新資源。

        提高集聚科技創新高端要素的能力。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落戶。圍繞再生生物學等優勢領域,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籌建國家實驗室。積極承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重大科技專項項目,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大力推動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的應用,盡快組建大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推進廣州地區科技創新平臺資源共享。充分利用自身科技創新資源優勢,編制科技創新平臺及其服務目錄并定期向社會公布。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年度共享服務評估制度,按照評估結果給予獎勵。(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加強國際(境外)創新合作。著力構建粵港澳創新圈,充分發揮南沙等粵港澳合作重大平臺的作用,先行先試率先推動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加強天河中央商務區、海珠琶洲會展中心區2個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省級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建設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廣州保稅區和番禺蓮花山港3個以國際航運物流、國際中轉服務為主的服務貿易報稅業務集聚區(市商務委、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牽頭)。建設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總部基地、港澳青年學生實習就業基地和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團市委牽頭)。深入推進中以生物產業孵化基地、中烏巴頓焊接研究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等國際創新平臺建設(市科技創新委牽頭)。支持舉辦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國際性、高水平的學術性會議,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市科技創新委、社科聯牽頭)。積極與達沃斯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等大型經濟論壇對接,辦好廣州國際投資年會,引進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市商務委牽頭)。

        (六)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

        大幅提升科研機構建設水平。加強市屬科研機構科研條件建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支持傳統科研機構緊貼市場需求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活動。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與發展,拓展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合作,支持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中科院網絡信息中心、北大冠昊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清華珠三角研究院、中興通訊廣州研究院、華南生物醫藥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布局建設國際一流研發機構,引進國際人才、技術、資金、管理等資源,開展前沿科技研發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助推全市產業創新發展。(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建立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第一召集人的在穗高校聯席會議制度。圍繞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性需求,以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為紐帶,有效整合在穗高校在人才、技術、平臺等方面的創新資源,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市科技創新委牽頭)。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充分發揮廣州大學資源集聚優勢,在科研項目、人才引育、經費使用、學術交流等方面給予學校充分的支持。大力推進校企協同育人,以科教融合、產學結合為核心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優秀人才在高校、科研機構兼職、授課、培養研究生,支持高校、科研機構選派科技人員到基層或者企業從事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離崗期間保留人事關系,人事檔案由原單位管理,工齡連續計算,與原單位其他在崗人員同等享受參加職稱競爭等方面的權利(市教育局、科技創新委牽頭)。

        繼續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依托“三部兩院一省”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強與國家科技創新機構的合作。由龍頭骨干企業牽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若干重點領域,組建一批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組織實施一批協同創新重大項目,以無償資助、后補助、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持產學研協同創新重大項目的研發和產業化。(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擴大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定權。推進實施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市教育局、科技創新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落實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推動更多的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實現轉化(市科技創新委、財政局牽頭)。

        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信息服務平臺,舉辦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與企業的需求對接活動,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信息服務體系。舉辦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促成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廣州交易落地。(市科技創新委、科協牽頭)

        加強科技創新創業服務載體建設。加快廣州科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建設,將其建成集國際青年創業驛站、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校地協同創新服務平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于一體的全鏈條、綜合性科技創新創業服務載體。(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八)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倍增計劃。

        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倍增計劃,市區聯動實現孵化器數量、面積、孵化企業的倍增,鼓勵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孵化器建設。引導孵化器加強運營管理,提升孵化能力和質量,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開展標桿性孵化器建設行動,培育龍頭標桿專業孵化器,重點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計算科學應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等領域,力爭培育3—5家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孵化器。(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加強眾創空間建設。支持孵化器、大學科技園、文化創意園、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骨干龍頭企業等創新創業服務機構開展眾創空間建設。培育品牌化、專業化、國際化、連鎖化的眾創空間,建設10家左右在全國有較強影響力的示范特色眾創空間。鼓勵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眾創空間發展,推動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活動加速發展。(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九)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完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下簡稱“雙創”)服務平臺建設。依托各類創新創業產業園區、高校和創新型企業,推進建設一批創新創業要素集聚、服務專業、布局優化的“雙創”服務平臺。積極申報國家“雙創”示范基地,扶持一批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創新創業重大支撐平臺,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加強科技創新宣傳與普及,形成崇尚知識、崇尚科技、崇尚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市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牽頭)

        建設創新創業金融街(園區)。擴大創新創業金融街試點,在廣州民間金融街、互聯網金融基地及白云區等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活躍的區域,建設一批創新創業金融街(園區),重點集聚與創新創業密切相關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以及互聯網股權眾籌平臺、網絡小額貸款、網絡金融超市、網絡金融大數據挖掘和評估、企業信用評價、信用增級等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市金融局、發展改革委牽頭)

        (十)優化創新人才政策。

        大力實施重點人才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導向,通過實施羊城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支持計劃、產業領軍人才獎勵制度等,著力培養、引進、集聚產業領軍人才、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形成有利于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市委組織部牽頭)

        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健全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探索實施更有突破性的金融、出入境、住房等政策(市委組織部、市金融局、公安局、住房城鄉建設委牽頭)。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加快南沙“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廣州開發區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建設,辦好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落實創新型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型人才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集聚海內外各類創新創業人才(市地稅局、財政局牽頭)。

        建立“人才綠卡”制度。對在穗創業、工作的非廣州戶籍國內外優秀人才給予市民待遇,提供出入境、停居留、子女入學、購房購車等生活便利。建立人才舉薦制度,經權威專家舉薦的人才,按我市人才綠卡制度享受相關待遇。開通高層次人才綠色服務通道,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周到便捷優質服務,為外籍人才提供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安局牽頭)。搭建創新創業人才發展平臺,暢通產學研人才流動渠道,推動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人才交流互動(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科技創新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

        (十一)加強質量創新提升和知識產權創造。

        實施質量創新提升工程。開展產業質量優化行動,推進實施廣州標準體系框架及標準制修訂路線圖規劃,完善廣州標準體系,加快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支持組建區域、產業標準聯盟,推動自主創新成果融入團體(聯盟)標準,落實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制度。加強產品、體系認證質量監管,推動企業開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認證活動。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組建經營類檢驗檢測集團公司。(市質監局牽頭)

        建設知識產權樞紐城市。建立重點產業、重點專業市場和重點企業知識產權創造與保護機制,健全知識產權侵權處理機制。在中新廣州知識城開展國家級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南沙自貿試驗區知識產權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施國家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和重點產業專利導航計劃,組織開展專利信息分析、預警和導航,推進重大經濟科技活動知識產權評議。大力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加快建設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運營平臺,推動知識產權交易、運營的市場化。(市知識產權局牽頭)

        (十二)強化廣州創新輻射帶動作用。

        增強廣州作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輻射功能。建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和南沙自貿區“雙自聯動”機制,重點在創新成果、創新服務、創新型產業帶動、人才培養等方面強化輻射與引領作用,形成帶動全省創新發展的引擎,促進聯動發展、錯位發展、共享發展,增強珠三角匯聚創新資源的效能(市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牽頭)。建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資質互認、政策互惠等協同發展機制,促進珠三角創新集聚區建設(市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教育局牽頭)。

        加強廣佛肇清云韶經濟圈創新聯動。鼓勵廣州地區創新龍頭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以及相關科技創新服務機構為佛山、肇慶、清遠、云浮、韶關等周邊地區提供人才培訓、人才引進、信息共享等創新服務,形成產業互補、錯位發展的良好機制。支持廣州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周邊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市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教育局牽頭)

        四、保障體系

        (一)繼續做好科技創新“三個統籌”。

        加強對全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工作的統籌領導。發揮市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研究審定我市科技創新發展重大布局、優先領域、發展規劃和重大政策;統籌協調推進全市創新示范(試驗)區、高新區的重大建設工作;協調解決市科技創新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市直各部門結合各自工作職責,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各項工作任務。各區強化一把手抓創新的意識,落實創新驅動重點工作責任。統籌各區科技創新工作,加強對區科技創新工作的指導,建立市區聯動的科技工作推進機制,推進科技重大創新項目的配套銜接。統籌全市科技經費使用安排,市各部門科技經費使用實行統一規劃、統籌審核、統籌安排,確保專項資金錯位支持、領域互補;統籌全市各類科技園區的建設,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享受統一的政策及服務。(市科技創新委、廣州高新區管委會牽頭)

        (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和完善科技金融體系。

        實施財政科技經費倍增計劃。市、區兩級財政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到2017年力爭全市地方財政科技經費在2013年基礎上實現倍增。加大財政科技經費后補助的使用比例,推動財政科技經費的使用安排實現“兩個80%”,即科技專項經費用于支持企業(或企業牽頭項目)的比重達到80%以上,后補助經費的比重達到80%以上。(市科技創新委、財政局牽頭)

        建設服務創新發展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加快建設“廣佛莞”地區國家級科技金融試點區(市金融局牽頭)。設立廣州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與社會資本合作,圍繞廣州產業發展方向,聯合設立各專業領域創業投資基金,通過參股建立創業投資企業的形式,將資金投資于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市科技創新委牽頭)。完善創業投資政府引導基金適當讓利機制,支持創業投資政府引導基金跟進投資經備案登記的天使投資機構(市發展改革委牽頭)。依托廣州股權交易中心建設“中國青創板”。加強與銀行合作,鼓勵銀行支持科技型企業信用貸款融資,著力擴大科技信貸規模,開辟科技信貸綠色通道(市金融局牽頭)。發展科技保險和知識產權金融,推動完善知識產權評估和投融資機制,積極培育、引進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機構。探索建設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平臺,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打造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務平臺(市金融局、知識產權局牽頭)。

        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經費投入。繼續實施企業研發經費后補助和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等政策,落實和完善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扶持政策,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市科技創新委牽頭)。建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R&D)統計定點跟蹤服務機制,指導重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規范研發經費投入統計(市科技創新委、統計局牽頭)。

        (三)完善創新發展體制機制與政策。

        先行先試,以改革創新打破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改革科技計劃立項、科技經費管理、成果評價和成果轉化激勵等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簡化管理流程,加快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提升科技創新管理和服務能力。(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落實“1+9”科技創新系列政策。加強“1+9”系列政策的宣傳,提高科技創新政策知曉率、到達率,通過新聞媒體、報告會、宣講會、深入企業等多種渠道或方式進行政策宣傳,切實推動科技創新政策落地。(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加強創新政策協調審查和跟蹤評價機制。對市各部門出臺的規范性文件進行合法性審查,防止出現不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政策;督促各部門對出臺的政策進行梳理,由制定機關或提請制定機關按程序及時廢止有違創新規律、阻礙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發展的政策條款,對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約創新發展進行審查。督促有關部門建立創新政策調查和評價制度,定期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并及時調整完善。(市法制辦牽頭)

        (四)強化面向創新發展的政府服務。

        建立市、區兩級政府領導和市直相關部門領導定點聯系和服務企業的機制。負責聯系的各級領導定期深入一線開展創新工作調研,對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建立一對一服務制度,及時解決企業在市場拓展、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困難。(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加強對各區和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要素的科技創新工作監測,委托第三方機構每年發布廣州城市創新指數,形成各區和主要創新機構創新發展你追我趕的良好局面。(市科技創新委牽頭)

        建立落實創新驅動重點工作目標責任制,對照市、區簽訂的《落實創新驅動重點工作責任書》中8個方面10項考核指標,建立細致的工作臺賬,深入各區進行督促檢查(市科技創新委、各區政府牽頭)。將科技創新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績效目標考核體系,作為考核評價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市委組織部、市編辦牽頭)。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16年8月3日印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新聞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不卡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av野草社区|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337p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系列|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激情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高清|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欧洲无码AV不卡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石榴 | 久久亚洲AV成人出白浆无码国产| 亚洲人成毛片线播放|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二级港台二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