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規公文

        印發廣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通知

        • 2011-10-14
        • 來源: 本網
        • 分享到
        • -

        穗府辦〔2011〕42號

        印發廣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通知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業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農業局、發展改革委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廣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階段,是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關鍵時期。為切實加強對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進一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根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十一五”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經受嚴峻考驗的五年,也是改革創新取得豐碩成果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各級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積極推進中心鎮和新農村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農業抗災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標準化改造農田4萬公頃、魚塘0.67萬公頃,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完成省下達我市的糧食考評任務,蔬菜等主要“菜籃子”產品保持較高的自給水平,生豬、水產品產量比“十五”期末分別增長8.7%和13.7%。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實施種苗增殖放流措施和“沃土工程”,建成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個,農藥、化肥使用量比“十五”期末分別減少35%和25%。201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農業增加值、農產品出口額分別達到322.1億元、188.6億元和6.2億美元,比“十五”期末分別增長12.0%、11.0%和15.9%,農業經濟規模、土地產出率、主要鮮活農產品產量等指標居全省前列。

          (二)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確立。

          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產等傳統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優質水產品產量比重從2005年的35.6%提高至2010年的49.5%,畜牧規模化健康養殖比重和名特優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量比重穩步提高。農林牧漁服務業、種子種苗產業、觀光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其中建成農業鄉村旅游景點(區)106個,年接待游客600多萬人次。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四大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地位進一步鞏固,蔬菜、水產、觀賞植物、生豬價格成為全國指示性價格。2010年全市都市型農業總產值達1076.7億元,其中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產值達754.6億元。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

          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分別達到9家、26家、80家,比“十五”期末分別增加5家、17家和30家,其中1家龍頭企業已培育上市,實現了我市農業上市公司零的突破。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建成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30個,其中省部共建現代農業園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9個、農業部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9個、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從零起步發展到405家,其中部、省、市級示范社分別達1家、9家和12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4.1萬公頃,占家庭承包經營土地面積總量的38%。

          (四)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成效顯著。

          推進重大農業科技項目攻關,香蕉枯萎病抗病品種選育等100多項農業關鍵共性技術取得突破,培育“彩霞”紅掌、“廣源占5號”水稻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85個。普及先進適用農業技術,蔬菜安全生產、環保控釋肥施用、果蔬減壓保鮮等一批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07.3萬千瓦、農業勞動力人均達到2.84千瓦,溫室面積達0.4萬公頃,噴淋設施覆蓋達0.5萬公頃。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培訓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2萬多名,培訓農業技術骨干6萬多名。2010年全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良種覆蓋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77%、95%、58%,比“十五”期末分別提高7%、5%和6%。

          (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

          建立市、區(縣級市)、企業(基地)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全市產地農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較高水平。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制定(修訂)農業地方標準和技術規范140多項。建立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82個,其中國家級11個、省級13個。截至2010年底,全市無公害認證農產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有效使用有機食品標志產品分別達350個、73個和232個,省名牌產品(農業類)達79個,數量居全省前列。圓滿完成第16屆亞運會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作。

          (六)動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明顯增強。

          初步建立市、區(縣級市)、鎮、村四級畜牧防疫體系和以市水生動物防疫檢疫中心站為核心的水產疫病防控體系。配合第16屆亞運會建成全國首個取得國際認證的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規范化、標準化水平顯著提升,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應急處理能力顯著增強。加強植物疫情監測工作,強化產地防疫檢疫,香蕉花葉心腐病等植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植物疫情和外來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明顯提高。

          (七)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積極落實種糧直補、農機購置補貼、良種補貼、漁用柴油補貼、能繁母豬保險保費補貼等農業補貼,創新土地流轉補貼政策,探索實施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結合實際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養老和低保補貼標準。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拓寬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渠道,推進漁民轉產轉業。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落實留用地政策,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676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2.4%,城鄉居民收入比由“十五”期末的2.58∶1下降到2.42∶1。

          (八)城鄉一體化發展開局良好。

          制定《關于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實施意見》及12個配套文件,初步構建起城鄉一體化發展政策體系。大力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市場體系、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一體化發展,開展自然村通水泥路、通電信網絡、通自來水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累計960條行政村進行了村容村貌整治,農村集中的地區基本實現了生活垃圾統一收運和無害化處理。扶持中心鎮加速發展,中心鎮發展成為我市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節點。加大對北部山區鎮的扶持力度,北部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二、“十二五”發展環境

          (一)發展機遇。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和轉型期,國家強調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中央及各地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密集出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政策環境非常有利。

          我市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成功舉辦了第16屆亞運會,城市實力顯著增強,正朝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區的方向邁進,迫切需要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而我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良好開局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二)重大挑戰。

          資源與環境對農業發展約束加劇,城市與農業發展的用地矛盾突出,農業用工難問題嚴峻,農業發展面臨的環保和災害疫病防控壓力增大,農業基礎薄弱的問題突出,迫切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仍然較弱,與國家中心城市發展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市場消費需求升級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突發事件對城市農產品應急保障能力提出考驗,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任務更加艱巨。

          城鄉一體化發展剛剛開局,城鄉在基礎設施、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較大。農民增收仍存在大量制約因素。農業和農村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北部山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落后。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總目標,以服務城市、改善生態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促進農業特色化、標準化、規模化、設施化、品牌化、產業化為重點,強化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基礎支撐,推進農業向科技型、生態型、服務型和效益型農業轉型升級,加快形成與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功能定位相適應的、具有廣州特色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新格局。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北部山區建設,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則。

          城鄉統籌原則。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資源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多功能綜合開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改革創新原則。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

          市場導向原則。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充分利用我市綜合優勢,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特色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穩定并逐步提高主要鮮活農產品的自給率。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大力發展品牌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深加工和現代流通農業、種子種苗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農業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生態保障能力、輻射示范能力明顯增強。深入推進廣州特色的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和農民收入快速持續增長。

          2.主要目標。

          農業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通過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農產品供給由數量增長向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保障轉變;農業生產條件由依靠自然條件向大量使用現代設施裝備轉變,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3萬公頃;農業經營方式由分散粗放向規模集約轉變,土地流轉面積達到5.3萬公頃,產業化帶動農戶比重達到50%左右;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開發向循環節約環境友好轉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均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鄉村旅游發展主要指標值翻一番;農業勞動者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20%。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高標準規劃建設重點“菜籃子”基地、都市型現代農業園區、優勢產業板塊,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業抗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主要鮮活農產品自給能力穩步提高,農產品供應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總產值、增加值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達1.5%和1%。

          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初步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到2015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農村扶貧工作取得突破,到2012年底,被幫扶的貧困村年集體收入基本達到10萬元,被幫扶的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基本達到5000元。

          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統籌城鄉規劃、基礎建設、市場體系、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分區合理、特色鮮明、和諧依存的規劃建設體系;鎮域經濟較快發展,產業聚集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功能顯著增強;農村交通、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對城市的綠色生態屏障作用進一步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有序發展。

          四、區域布局和產業發展

          (一)區域布局。

          依據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條件,根據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推進優勢產業向現代農業園區、重點“菜籃子”基地和特色產業板塊集中,形成組團式多板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布局。

          1.北部山區生態農業組團:主要包括白云區東北部、花都區北部、蘿崗區北部、從化市及增城市北部,重點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特色水果和花卉及有機蔬菜等特種農產品種植業、生態畜牧業、特種水產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綠色生態產業。

          2.中部平原農業組團:主要包括白云區西北部、花都區西部及增城市中南部,重點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業、絲苗米生產與加工業、花卉園藝業、出口水產品養殖加工業等無公害高效產業。

          3.南部濱海沿江農業組團:主要包括番禺區、南沙區及巴江河、流溪河、增江下游流域,重點發展無公害蔬菜及亞熱帶特色水果等特種農產品種植業、觀葉植物及綠化苗木園藝業、優質水產養殖業、飼料加工業、觀光休閑農業等綠色高效產業。

          4.城郊農業組團:主要包括海珠區南部、荔灣區西部、白云區南部、花都區東部、番禺區北部及蘿崗區北部,重點發展無公害蔬菜及特色花卉等特種農產品種植業、觀賞魚等特種水產養殖業、體驗型旅游農業、農產品流通業、種子種苗及飼料等涉農科技產業和現代農業服務業。

          (二)產業發展。

          1.糧食:種植面積基本保持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優化糧食品種結構,適度發展甜玉米、馬鈴薯、番薯等高效糧食作物種植。扶持增城、從化市發展優質稻米生產和加工。推進糧食品種差異化、優質化和耕作機械化。

          2.蔬菜:加強蔬菜生產基地、蔬菜標準園區和蔬菜專業村建設,推進近郊菜地環境改造,推進標準化、設施化生產。加強標準化、產品標簽標識等技術的示范推廣,提高綠色蔬菜、有機蔬菜種植比重。培育農產品物流配送和深加工產業,開拓國際國內市場。

          3.水果:加強果園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水果專業村。優化品種結構,加快大宗水果品種改良,適度發展加工型水果種植,加強嶺南特色水果品種選育。扶持發展果品保鮮加工業和觀光休閑農業。

          4.花卉:以標準化、設施化、生態化為核心推進花卉產業升級,重點發展觀葉植物、高檔盆花、出口盆景、鮮切花等四大優勢花卉園藝業,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出口競爭力的新品種,發展花卉種苗產業、包裝儲運流通業,完善產業鏈結構,形成花卉產業優勢。

          5.畜牧:推進畜牧養殖規模化、生態化、標準化,重點支持大型骨干畜禽養殖項目,扶持大型畜牧企業開展養殖、購銷、屠宰加工一體化經營。穩定畜牧生產,扶持我市大型畜牧企業在市外建設養殖基地,穩定供應廣州市場。扶持種畜禽產業發展壯大。

          6.漁業:加強漁業設施建設,改善養殖基礎條件。大力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模式,推進水產標準化、設施化、專業化養殖。加快名特優水產、觀賞性水產、水產苗種等養殖業和水產出口加工業。大力發展遠洋漁業,打造全國海洋水產總部經濟園區,建設具有規模影響的國際海洋水產交易中心和國家級現代化漁港。

          7.現代種業: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和畜禽、水產遺傳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扶持重點科研單位或優勢企業建設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畜禽擴繁場和水產良種場,扶持種子種苗產業化發展。

          8.現代農業服務業: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現代物流、農業會展、農產品檢測檢驗等高端產業,適度支持生物農藥、獸藥疫苗、飼料、配方基質、農業機械及設施裝備等涉農產業,提升我市農業科技含量、影響力和輻射示范能力。

          五、主要任務和建設重點

          (一)夯實產業基礎,完善公共服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供給保障能力。

          1.大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進連片農田和魚塘標準化改造,結合都市農業結構調整和基本農田保護提高重點農業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的整治標準。加強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和示范基地建設,重點推廣連片溫室大棚、節水灌溉、農產品冷鏈保鮮等農業設施應用。

          2.開展新一輪“菜籃子”基地建設。保持常年菜地不低于3萬公頃、魚塘不低于2萬公頃的水平,建設設施菜田0.33萬公頃、設施漁業0.27萬公頃,改造近郊菜地0.13萬公頃。建設和提升30個蔬菜專業村、20個水果專業村,建設15個重點蔬菜基地、10個現代漁業基地、20個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場),建設和改造30個萬頭以上現代化養豬場。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采后分級、加工、包裝、保鮮、冷藏能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和標準化養殖技術及設施,扶持養殖產業規模化經營。

          3.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加大農業品牌培育和認證力度,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推廣。高標準建設市農業標準與監測中心、農業部花卉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廣州),完善區(縣級市)農產品質檢機構,扶持建設重點農產品產地檢測站,完善市、區(縣級市)、生產企業(基地)和批發市場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完善供穗農產品基地質量監管機制。加強種子、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監督抽查,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信息系統建設。強化食用農產品標識管理,完善農產品生產檔案記錄制度,推進農產品溯源系統建設。

          4.完善動物衛生和作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完善市、區(縣級市)兩級動物衛生監督體系,健全以市、區(縣級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主導、以鎮站和村級防疫員為補充、以專業科研機構為輔助的動物疫病防控技術支撐和服務體系。加強市、區(縣級市)獸醫實驗室建設。積極開展常年免疫工作,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提升屠宰檢疫規范化水平,基本完成檢疫申報點建設,規模生產場產地檢疫率達100%。完善動物疫病和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應急演練和培訓、物資儲備等工作。建立健全重大水生動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建立職業漁醫制度,建設魚病遠程診斷防治網絡。完善從化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維護管理。

          5.深入推進農業市場化、信息化建設。升級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扶持北部山區建設農超對接生產基地,培育農村流通中介組織和各類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協會,建設農產品營銷網絡和冷鏈體系,發展農產品配送直銷、電子商務、名優農產品會展等新型流通模式。加強市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和數據庫建設,推進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和管理信息系統等信息技術運用。開設農業技術實用信息服務,提供農業通、熱線電話等信息服務,加快農業信息網絡向農村基層延伸、向農業產業鏈各節點延伸。

          6.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加強農業(漁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繼續實施休漁禁漁制度,積極開展增殖放流。加大各類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力度,完善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網絡。建立外來生物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體系,推廣節約型生產技術,加強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廣農藥化肥減量使用技術,發展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村沼氣利用等循環農業。

          (二)轉變發展方式,打造精品農業,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1.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優勢產業基地和“一村一品”建設并引導向優勢區域集聚。穩定糧食生產,優化園藝產業和養殖產業結構,發展優質、安全、高效、生態的精品農業和特色農業,推進農業品牌化發展。發展種子種苗和特種種養殖等技術密集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農產品深加工業、現代農產品物流業、農業會展業。

          2.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完善市、區(縣級市)、鎮(街道)三級農業技術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涉農主體廣泛參與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引進、示范和推廣良種良法等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加快農業機械化、設施化發展,逐步把農業設施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

          3.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扶持農業企業上市。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市級以上示范性合作社達50家。完善產業化利益聯接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延長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會展農業、現代農產品物流業等農業相關產業。

          4.積極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完善觀光休閑農業基礎設施,推進觀光休閑農業示范村建設。規范農家樂經營行為、提升服務檔次,制訂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等級評定制度。完善用地、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有實力的農業科研基地、農業企業、“一村一品”專業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漁業)。重點抓好濱海農業鄉村游、嶺南水鄉特色游、千年花鄉觀光游、北部生態農業鄉村游、農業科技觀光游等精品線路和重點景區建設。

          (三)整合產業資源,擴大開放合作,提高我市農業的影響力和輻射能力。

          1.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影響力。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圍繞優勢和特色產業,開展農業新品種創新、農業機械化和設施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農產品精深加工、新型飼料和飼料原料生產等重點領域的研發,提升我市農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吸收創新能力。加大對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的扶持力度,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2.大力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按照布局合理、功能特色鮮明、基礎設施完備、產業優勢突出、生態環境優良、科技應用領先、服務體系健全、管理科學高效的要求,高標準規劃建設萬花園等現代農業園區。優先應用各種先進適用技術,重點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和現代化裝備建設,全部園區推行標準化生產。農業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產業化扶持等各項政策向現代農業園區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整區(縣級市)、整鎮創建示范園區工作。

          3.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提高引進技術、利用外資的質量。鼓勵以國內高端消費需求和出口為導向發展名牌農業。啟動“菜籃子”市外基地建設,發展生產在外地、研發和銷售在廣州的農業總部經濟。進一步落實廣佛肇農業合作框架協議,加強與珠三角、泛珠三角、港澳臺及東盟等地區的農業交流與合作。

          (四)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開創和諧城鄉、幸福廣州新局面。

          1.協調推進城鎮化,繁榮農村經濟。以中心鎮、山區鎮、新農村建設為重點,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以提高產業聚集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為核心,加快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強化與全市產業布局融合和產業系統配套,增強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名鎮”、“名村”。

          2.扶持北部山區鎮加快發展。加強北部山區鎮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都市型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生態產業。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北部山區鎮危房改造、農村合作醫療、低保、五保供養等社會事業配套籌資減免。加強對北部山區鎮、貧困鎮的對口幫扶工作。

          3.深入開展新農村綜合試點。加強村莊規劃、建設和舊村改造,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協調推進規劃建設、社會保障、社區管理等相配套的新農村建設綜合試點。加強漁村、漁港建設,繼續推進漁民轉產轉業工作,統籌解決漁民住房、最低生活保障、培訓就業、養老、醫療保險等基本保障問題。

          4.積極培育新型農民。落實資金、技術、土地、勞動保障等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引導農民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開展新型農民培訓,每年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8000人、農民創業培訓1000人、農民企業家培訓100人,到2015年,實現全市每6戶農戶中有1名農民參加培訓,每條行政村有1名高素質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

          5.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股份合作制,健全集體經濟管理,維護農民財產權利,保障并提高農民股份分紅、租金等財產性收入。建立健全低收入農戶收入監測與幫扶援助機制,加強農村扶貧開發市內“雙到”工作。

          六、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發揮市委農辦的指揮協調功能,建立部門聯動、政策集成、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工作機制,加強工作計劃和考核,推進規劃各項任務落實。

          (二)強化政策支持。

          1.加大財政投入。加大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確保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幅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確保政府新增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和農村的比例。

          2.突出投資重點。按照農業發展的板塊布局、產業重點和產品結構確定投資扶持政策,突出對主要產業基地、優勢產業板塊的投入,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科技進步、農業產業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重點領域的投入,確保完成“菜籃子”產品基地、現代農業園區、觀光休閑農業、良種培育體系、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等規劃建設任務。結合我市實際,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擴大農業直接補貼范圍,提高農業補貼水平。

          3.完善政策體系。重點做好觀光休閑農業、現代農業園區、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政策調研和綜合試點,建立完善涉及財政、金融、保險、用地等方面的農業扶持政策體系。

          (三)深化改革創新。

          1.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認真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完善基本農田保護補貼制度,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礎上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合法流轉,建立完善農業土地流轉信息系統、經營權交易市場體系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

          2.改革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和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健全區域性公共服務機構,建設農機安全監理體系,發揮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技術服務、災害防控、質量檢測、信息提供、培訓教育等農業公共服務職能。

          3.創新農業投入機制。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性作用,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工作,擴大農業投資規模,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有序發展小額貸款機構,建立新型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完善農業災害補償機制,加強涉農要素市場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

          4.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體制改革。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發展機制。深入推進簡鎮強政試點、建設用地制度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建立集約化、規范化土地利用制度。構建以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為基礎的新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運營機制,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理順鄉村旅游管理體制,建立完善鄉村旅游管理機制,促進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

          (四)加強法制建設。

          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防疫、農村土地流轉等方面的立法研究。推進農業綜合執法,健全市、區(縣級市)農業綜合執法機構,推動農業執法重心下移,提高農業執法效能,改善執法條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疫病、漁政牧政、農技推廣、農業環境保護、農機安全、保護區等農業執法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執法培訓和普法教育。

          附件:
         

          主題詞:農業 規劃 通知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11年11月2日印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新聞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亚洲综合日韩久久成人AV|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 小说专区亚洲春色校园|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香蕉|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亚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国产精品V亚洲精品V日韩精品 | 亚洲欧洲校园自拍都市|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精品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男人天堂2017|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 亚洲成A人片77777国产|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国产网站 | 亚洲一区在线视频|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亚洲美女激情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亚洲日韩中文无码久久|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黄色免费电影| 亚洲91av视频|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亚洲人成黄网在线观看|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亚洲综合图色4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