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規公文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建設步伐率先實現我市氣象現代化的意見

        • 2013-07-02
        • 來源: 本網
        • 分享到
        • -

        穗府辦〔2013〕31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建設步伐率先實現我市氣象現代化的意見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與我省合作備忘錄的實施意見》(粵府辦〔2012〕76號),牢固樹立“氣象就是生產力、氣象就是民生、氣象就是資源”的理念,進一步加快我市氣象現代化建設步伐,提高我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保障城市運行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結合我市實際,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為指導,繼續解放思想,堅持先行先試,緊緊圍繞氣象服務于新型城市化發展和率先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的總體要求,以“預報精準、氣象惠民”為發展理念,以氣象監測預報更準確、預警服務更及時、受眾群體更廣泛為目標,全力實施“廣州氣象卓越發展計劃”和“廣州氣象惠民行動計劃”,大力推進實施氣象現代化、智能化、惠民化建設,早日建成“世界先進、中國特色、廣東風格、廣州品牌”的氣象現代化發展體系。

          (二)基本原則。

          1.面向需求,率先發展。緊緊圍繞我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總體需求,全面提升氣象為廣州防災減災、經濟發展、城市運行、生產生活提供高水平服務的能力,在全省率先實現氣象現代化,爭當全國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排頭兵。

          2.政府主導,協作發展。充分發揮政府在我市氣象事業發展和氣象現代化建設中的主導性作用,加大公共財政對氣象事業發展的保障力度,調動全市各級政府、部門和全社會參與氣象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共同推進我市氣象事業的發展。

          3.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瞄準世界氣象科技發展前沿,運用國內外先進氣象技術和裝備,積極推進國內外氣象科技合作,形成比較完備的氣象發展戰略、科技創新體系和成果轉化機制,全面提升我市氣象科技水平。

          (三)建設目標。

          到2015年,在廣州地區建成布局合理、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預測預報系統、公共服務系統和科技支撐保障系統,實現更優質服務、更準確預報、更提前預警、更迅速發布、更有效聯動,把我市氣象工作提升到與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適應的新水平,為低碳、智慧、幸福廣州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其中,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8%以上,24小時天氣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到90%,氣象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或超過95%,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平均提前30分鐘左右發出,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二、實施“廣州氣象卓越發展計劃”,全面提升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

          (四)著力增強氣象綜合觀測能力。

          建設布局合理、自動化程度高、穩定可靠的覆蓋全市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提高氣象綜合觀測能力。加強區域天氣觀測網建設,實現氣象觀測高密度、多要素、立體化,提升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加強專業氣象觀測網建設,提高對農業氣象、交通氣象、環境氣象及山洪地質災害高發區、城市易澇點等災害易發區的監測能力,實現專業氣象觀測廣覆蓋。加強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能力建設,保護和改善觀測環境,提升自動化水平。建設和完善蘿崗綜合觀測示范基地、增城氣候觀測基地、從化雷電試驗基地、番禺大氣成分觀測基地、花都交通氣象觀測基地、海珠城市生態觀測基地、白云都市農業觀測基地和南沙海洋氣象觀測基地,增強氣象綜合觀測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五)著力提升精細化預報預警能力。

          不斷提升精細化預報預警水平,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支撐。加強氣象預報現代化建設,實現更準確預報,更提前預警。構建集合數值預報系統,實現天氣預報數值化、網格化、精細化。完善短時臨近預報系統,提升暴雨、雷暴、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預報預警能力。加強氣象災害專業預警系統建設,提升對灰霾、城市內澇、雷電、地質災害等的預警能力,提高突發性天氣災害的預報時效。建設氣候分析評估系統,為氣候預測、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氣候資源提供支持。加強各系統的整合,構建一體化的綜合業務平臺,建立精細化預警預報業務體系,有效提升氣象預報準確性。

          (六)著力提高氣象信息處理能力。

          加強氣象信息現代化建設,提高氣象信息計算處理、接收傳輸和存儲共享能力。依托廣州超級計算中心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增強市氣象監測預警中心24小時全天候的高性能計算能力,突破精細化數值預報的計算瓶頸。構建百兆以上帶寬的高速網絡,提升數據通信能力和傳輸時效。以海量數據存儲系統為支撐,構建廣州氣象數據中心,提升氣象數據存儲、管理、共享、分發能力。

          (七)著力提高氣象科技支撐能力。

          建立重點突出、注重轉化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氣象科技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強對流天氣預警技術研發工作,努力實現區域數值預報、強對流天氣短時臨近預報和智能化氣象服務技術以及人工影響天氣等關鍵領域的創新突破。加強雷電防護裝置測試工作,強化雷電防護技術研究。建立國際化的合作創新平臺,加強與國內外一流氣象科研和業務機構的合作交流,建立常態化、高參與度的對外科技合作新格局。有關部門要在氣象科技研發立項、資金和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三、實施“廣州氣象惠民行動計劃”,全面提升城鄉公共氣象服務水平

          (八)全面推進氣象信息發布工作。

          把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范疇,不斷豐富發布手段,拓寬發布渠道,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氣象服務信息全方位、個性化的需求。全市各級政府、新聞媒體、電信運營商、基層組織和有關單位要落實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特別是氣象預警信息的傳播責任,全面提高預警信息發布時效性和覆蓋面。氣象部門要積極開發公共氣象服務產品,拓寬發布渠道,建設智能化城市氣象服務系統,向公眾提供分時、分眾、分區的智能化氣象服務。廣電、新聞出版、通信主管部門及有關媒體、企業應通過廣播、電視、公交和地鐵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多種手段及時發布氣象信息,擴大氣象信息公眾覆蓋面。

          (九)全面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全市各級政府要強化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提供安全保障。要盡快出臺我市氣象防災減災管理規定,加大氣象探測環境保護、雷電等氣象災害防御、氣象信息發布等領域的執法力度。要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服務工農業生產、緩解水資源緊缺、防災減災、保護生態以及保障重大活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加強氣象災害普查,開展暴雨、臺風、雷電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工作,根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科學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和應急預案,做到防御規劃到區(縣級市),應急預案到社區(村)。積極推進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街道(鎮)和氣象安全社區(村)建設,提升基層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有關部門應建立健全預報會商、信息共享、響應聯動機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十)全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積極有效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推進城鄉規劃編制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將重大氣象災害的風險控制在較低水平。結合低碳城市建設,發揮氣象監測站網優勢,加強對我市灰霾天氣及溫室氣體的監測和分析評估,為實現“天更藍”和低碳廣州提供科技支撐。開展氣候承載力評估,加強氣候資源監測、預測和評估,合理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實現氣候氣象資料共享。

          (十一)全面加強公眾氣象科普宣傳。

          加大氣象科普宣傳力度,強化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建設廣州電視塔氣象環境科普基地。各區(縣級市)應建立氣象科普基地,提升氣象科普基礎設施水平。教育部門要大力推進氣象知識的教育工作,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有關課程和課外教育內容。氣象部門要加強對各級防災減災責任人、各類信息員氣象防災減災技能的宣教工作,提高基層組織應對和處置氣象災害能力。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以及基層組織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向社會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御和自救互救常識,提升公眾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四、保障措施

          (十二)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聯動機制。

          全市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氣象現代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由分管市領導牽頭,氣象部門具體負責,發展改革、財政、應急、水務、農業、環保、科技和信息化、規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編制、宣傳、國土、建設、交通、法制、民政等部門相互配合的率先實現氣象現代化工作機制,明確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責任,研究推進和督促落實我市氣象現代化工作。積極開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氣象部門與相關部門的合作,推動多部門相互融合的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作用,加強與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市三防總指揮部等機構的溝通協調,促進部門之間更有效聯動,不斷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水平。

          (十三)加大投入力度,確保項目實施。

          全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積極創造條件支持氣象事業發展。把氣象事業發展和增強氣象能力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同級財政預算,視財力狀況逐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切實加大氣象工程、氣象基礎設施和技術開發項目的投入,加快推進市氣象監測預警中心二期工程建設。加強與《中國氣象局廣東省人民政府加快氣象現代化試點省建設合作備忘錄》所列項目的對接,落實好“加快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建設”的配套建設項目,同時爭取廣東“平安山區”氣象保障工程建設對我市北部、東部山區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支持,爭取廣東“平安海洋”氣象保障工程建設重點項目落戶南沙新區,進一步提升廣州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十四)加強隊伍建設,健全氣象機構。

          根據地方氣象事業發展和惠民服務的實際需要,創新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灰霾監測預警、強對流天氣預警技術研發、人工影響天氣等地方氣象服務體系,充實各級氣象單位人員力量,配備專業技術人員,使各級氣象單位人員數量與其承擔的職責和任務相適應。著力建設適應氣象現代化要求的人才隊伍,加大氣象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力度。

          (十五)加強督促考評,落實工作責任。

          全市各級政府要把氣象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健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研究制訂市氣象現代化指標體系,發揮氣象現代化指標的目標導向、檢測診斷和考核評價功能,定期考核通報目標完成情況,督促各區(縣級市)、各有關部門嚴格落實相關工作責任。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3年7月2日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13年7月8日印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新聞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亚洲无人区码一二三码区别图片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 亚洲无圣光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酒色1314狠狠做|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亚洲中文无码线在线观看| 亚洲成_人网站图片| 亚洲色成人四虎在线观看|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乱码在线卡一卡二卡新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无人区卡1卡2卡3|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gogo全球高清大胆亚洲| 三上悠亚亚洲一区高清|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女人aaa毛片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亚洲视频国产精品|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