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辦〔2010〕17號
印發2010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計劃的通知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有關單位:
《2010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計劃》業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2010年,第16屆亞洲運動會將在我市舉行,亞運應急保障工作任務繁重。各區、縣級市及各有關單位要按照《2010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計劃》的要求,認真總結經驗,結合工作實際,細化工作計劃和貫徹措施,狠抓落實,著力提高我市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應急保障能力,進一步推進我市應急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年三月三日
2010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計劃
2010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核心,以亞運應急保障為重點,以提高應急管理能力為主線,堅持預防為主,完善應急處置、善后維穩等機制,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應對突發事件和亞運應急保障的能力。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做好2010年亞運會應急保障
(一)開展全市風險隱患排查評估工作。針對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展全市風險隱患排查評估工作,全面、準確掌握風險隱患情況,并針對不同種類風險隱患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及時控制和化解風險隱患。
(二)有針對性地制訂2010年廣州亞運會應急預案。按照亞運城市行動計劃的要求,借鑒北京奧運會應急工作經驗,制訂符合實際、操作性強的亞運會應急預案體系。
(三)全面加強亞運應急預案的演練。原則上各亞運應急預案在亞運會召開前,由預案制訂部門組織不少于3次演練。通過演練,切實增強部門之間的協同聯動,提高亞運會應急保障能力。
(四)建立亞運期間聯合值班制度。為強化亞運期間的應急聯動和應急反應能力,確保城市的平穩運行,借鑒北京奧運會的做法,亞運會期間,抽調市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到市政府總值班室聯合值班。
二、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建設
(一)制定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認真完成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評估工作;組織編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
(二)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建立應急委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推進各專項應急指揮機構、區(縣級市)、街(鎮)、社區(村)的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建設,充實工作人員,完善工作制度。
(三)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加強對突發事件危險源、危險區域的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完善動態監控機制;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風險隱患會商評估機制,在現有會商評估機制的基礎上,強化主動預防,減少突發事件發生的概率;完善突發事件信息發布機制,提高公眾的知情度、參與度。
三、提高應急預案的編制和管理水平
(一)制訂市級專項應急預案編制工作計劃。結合我市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專項應急預案的制訂。
(二)編寫市級專項應急預案操作手冊。進一步完善市級專項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由預案制訂部門編寫操作手冊。
(三)深化應急預案演練工作。全面總結2009年全市應急演練大比武活動經驗,按照國務院應急辦應急演練操作指南的要求,加強對全市各類應急演練的規范和指導。
(四)加強對重點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編制和演練的督查工作。完善重大活動應急預案備案機制。
四、強化值守應急和信息報送工作
(一)延伸值守深度。進一步完善各區(縣級市)政府、各專項應急指揮部值班制度建設;推進各區(縣級市)、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總值班室的設置,作為應急管理辦事機構的內設機構;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嚴格落實專人24小時值班制度;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群眾組織在2010年6月前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充分發揮基層信息報告員的作用,確保信息暢通,實現值守工作“縱向到底”。
(二)提高突發事件信息報告水平。拓寬信息渠道,通過各區(縣級市)、各有關部門報告的信息、新聞媒體報道中涉及的信息、境內外網站登載的信息,針對每個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重點及領導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通過約稿形式,挖掘深層次信息;貫徹落實《廣州市突發事件信息報告情況通報辦法》,嚴格突發事件信息報告考核,定期通報各區、縣級市、各單位信息報告情況,有效防止突發事件信息遲報、瞞報、漏報;加強信息報告人員的培訓,提高業務能力。
五、加快推進應急平臺體系建設
(一)加快應急平臺建設進度。重點推進市政府綜合應急指揮平臺一期工程建設,確保在亞運會前投入使用;積極推動區(縣級市)建設和完善政府綜合應急指揮平臺。
(二)加強應急平臺數據庫建設。以“一網五庫”為基礎,統一數據報送標準,加強相關人員培訓,及時充實、更新應急平臺數據庫。
(三)建立應急平臺管理制度。根據省應急平臺管理制度出臺情況,研究制訂符合我市實際的應急平臺管理制度。
六、進一步推進基層應急管理工作
(一)繼續深化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在“五個一”示范點的基礎上,通過召開全市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現場會的形式,推廣“五個一”示范單位經驗,全面提升基層應急管理水平。
(二)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貫徹落實省府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意見的通知》(粵府辦〔2009〕123號),結合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開展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示范點建設;區(縣級市)要以公安消防隊伍及其他優勢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依托,建立或確定“一專多能”的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明確職責,配備必要裝備,加強演練;街(鎮)要充分發揮民兵、預備役人員、保安員、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突發事件信息報告員等的作用,建設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加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與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聯合培訓、聯合演練,提高合成應急、協同應急能力;強化基層應急志愿者的培訓和管理,提高應急能力。
七、深入開展應急知識科普宣教培訓工作
(一)創新科普宣教形式。通過多種籌資渠道,進一步擴大《公眾應急手冊》的發行范圍;在《公眾應急手冊》的基礎上制作應急知識宣傳短片,在廣州電視臺、政府門戶網站、有關部門網站以及公交車、出租車、地鐵的公共視頻上進行播放;建設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網站,豐富網站內容。
(二)全面開展應急管理培訓工作。與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團市委等部門合作,做好領導干部、應急管理工作人員、應急志愿者、信息報告員等的分類培訓工作。
八、加強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一)加強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進一步摸清全市應急物資儲備底數,科學確定儲備品種和規模,納入市政府綜合應急指揮平臺,實行動態管理,建立高效調運機制;建立特殊應急物資的生產能力儲備體系。
(二)加大應急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氣象監測、視頻監控等監測設施、設備的投入,完善監測網絡;加強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平臺建設,充分利用電視、廣播、互聯網、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等媒介和技術手段,擴大預警信息覆蓋范圍;制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規劃指導意見,依托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館等公共設施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完善相關設施,落實責任單位專門管理。
(三)加強應急處置財政保障和補償機制建設。建立健全應急處置經費保障機制和應急征用補償機制,明確補償主題、標準、程序等。
九、加大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力度
(一)加強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為應急管理專家參與應急管理工作創造良好的氛圍;推進應急管理專家參與國內外應急管理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應急管理專家隊伍綜合水平。
(二)加強應急管理與技術研究。籌建市應急管理協會,搭建應急管理與技術研究的平臺,與市科技部門合作開展科研課題研究;貫徹《廣州市與中山大學建立市校戰略合作關系協議》精神,加強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全國知名高校在技術裝備、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十、建立應急管理工作目標考核、評估辦法
(一)健全考核體系。根據省應急管理工作考核辦法出臺情況,研究制訂《廣州市應急管理工作考核辦法》,每年對各級政府應急管理工作進行考核。
(二)加強應急能力評估。建立應急能力評估體系,健全市、區(縣級市)、鎮(街道)、村(居)四級應急能力評估制度。
(三)強化應急管理督查。結合貫徹落實突發事件應對法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專項檢查,加大應急管理工作督查力度,對各區(縣級市)、市應急委成員單位進行應急管理工作大檢查,抓好應急管理各項工作任務落實。
十一、加強應急管理合作交流
(一)加強與國內外相近城市的合作交流。適時組織應急管理人員隊伍,到國內外城市學習借鑒應急管理先進經驗。
(二)完善與毗鄰城市的合作機制。結合《廣州市貫徹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工作方案》,強化廣佛同城、毗鄰城市和珠三角地區9城市應急聯動機制,加強在信息共享、共同應對跨區域突發事件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