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喚醒“沉睡”的醫療大數據
5月8日下午,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行廣州衛生健康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成果發布會,發布包括5個數據產品及28個高質量數據集。據了解,廣州衛生健康行業可信數據空間借鑒了國內外先進的數據技術和管理經驗,結合廣州實際,力求打造一個能夠實現醫療健康數據安全可信流通、促進數據價值釋放的平臺,解決衛生健康數據“供不出”“流不動”“用不好”的問題,目前已成功匯聚了多家醫療機構的高質量數據。醫療機構可依托空間在通用全科、專科專病和便民服務方面進行創新,破解“三長一短”就醫痛點;藥械企業、科研機構可依托空間,在藥械研發、臨床試驗和藥械應用等方面進行場景創新,對生物醫藥產業實現全鏈條升級,縮短藥械研發周期,賦能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醫療數據合法合規安全流通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視頻致辭中表示,當下“人工智能+”“數據要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社會結構,同樣也牽引健康醫療事業深刻變革,“從科學研究到臨床實踐各個環節,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醫療健康行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聚焦民生福祉、開展行業的數據分析與應用,已經成為時代賦予廣大醫務科技工作者嶄新的要求和共同的使命。”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動數據要素的流通與應用。廣州醫療衛生資源豐富,2024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量達1.87億人次,醫療數據資源潛力巨大。去年7月起,廣州市衛生健康委聯合廣州數字科技集團啟動衛生健康行業可信數據空間建設,按照“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原則,支撐醫療數據合法合規安全流通,推進院企高效合作。
廣州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衛生健康行業可信數據空間能解決衛生健康數據“供不出”“流不動”“用不好”的問題:各醫療機構可以通過該空間破除“數據不出院”的禁錮,各醫療機構仍為數據資源的主體,系統性解決衛生健康數據資源供給的問題,充分釋放數據資源的價值;在確保“數據不出空間域”和數據持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合理確定數據的加工使用權和數據產品經營權,打造可信管控、資源交互、價值共創的數據空間生態系統,高效安全支撐衛生健康行業數據流通。
“以往我們的一些數據只能在醫院內部存儲,不能拿出來交換、流通;我們在某個專病的研究上想要有技術突破,可能積累的病例數量還不夠。有了廣州衛生健康行業可信數據空間,不同醫療機構之間、醫療機構和生物醫藥企業之間,就可以將經過脫敏后的數據進行交流、使用,這對醫療技術、藥物和醫療器械研發會有很大的促進。”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副院長張鵬表示。
發布5個數據產品、28個高質量數據集
廣州衛生健康行業可信數據空間首批成果包括兒童肺炎常用感染指標分布圖譜、基于不同瘤種診斷的患者在廣州醫療機構分布圖譜等5個數據產品,腦血管病專病、肝癌專病、腦梗死專病、基層老年人體重指標數據集等28個高質量數據集。
廣州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數據集不僅有豐富的臨床信息,還經過了嚴格的脫敏和標準化處理,確保了數據的安全性和可用性。記者了解到,廣州衛生健康行業可信數據空間從機制、流程、技術、監管等多層面保障數據安全和患者隱私。“在機制設計上采用‘一場景一授權’的數據使用方式,數據使用方在要用數據時,要由市衛生健康委對每個使用場景進行審批;數據從醫院到可信數據空間之間,我們設置了多個環節完善整體流程控制,并且采用幾種不同的技術方式去進行保護,同時定期對數據以及能夠接觸到前端數據的管理員進行嚴格的審核。”廣州數據集團廣電研究院副院長葉展均表示,從醫院到可信數據空間的數據基本都是去了標識化后的脫敏數據,用于進行整體情況的研究分析;假如需要涉及個人信息數據的使用和流通,則必須獲得個人授權。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完成了首個行業數據產品從場景審批、數據出院、產品加工、合規上架到產品交易的全流程貫通,推出產品新生兒黃疸儀設備測試評估報告,將積累的新生兒黃疸數據用于評估無創檢測設備,幫助企業不斷優化產品,成為衛生健康數據賦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
市衛生健康委信息與統計處負責人介紹了數據在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方面的應用場景:“預約掛號平臺后臺可以利用空間里的數據做訓練,在患者預約掛號時進行精準的導診分診;也可以根據醫生以往的門診記錄,為患者計算出看醫生所需要等候的時間,實時推送給患者。專病數據的記錄可以用于訓練輔助診療系統,提升醫生的診療效率。”
數據資源試點將擴展到市內各級醫療機構
據介紹,廣州衛生健康大數據中臺基本已實現聯通,下一步會將數據資源范圍從現有試點擴展到廣州地區各級醫療機構,形成細分領域的高質量數據集,并且打造若干典型應用場景的數據產品和服務、開發高價值應用,服務不少于100家企業;吸引市內衛生管理單位、醫療機構、生物醫藥公司等資源接入數據空間,引入不少于50家第三方數據服務機構,逐步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互動,打造廣州市醫療健康數據共享、平臺共建、收益共商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