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沉淀深厚的廣州,在新時代全球競爭的浪潮中,仍不斷迸發出科技創新的澎湃生機:2023年廣州入選胡潤的全球獨角獸榜企業22家,增量居全國第1;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的全球排名躍升至第8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已連續4年位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第2位。
新時代新征程,為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要求,黨中央提出了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3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戰略部署,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也在《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為《規劃》)中被明確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這既是廣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引領示范的科技擔當,亦是廣州推進世界一流灣區建設的重要使命,全面體現了廣州在原始創新策源、關鍵技術攻關、科創企業集聚等方面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創新高地
眺望深海,廣州誕生了我國首艘超深水科考大洋鉆探科考船;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國之重器正在加快建設。仰望星空,布局廣州的國內首家混合所有制商業航天火箭企業中科宇航,以“一箭26星”刷新中國運載火箭新紀錄。
《規劃》明確,面向未來,廣州將進一步深化自主創新,推進空天領域向“深”突破:加快集聚國家深遠海、深空戰略科技力量,推進國家級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總部基地、大洋鉆探國際大科學計劃、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等系列平臺和設施的謀劃建設,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書寫科研浪漫。
聚焦生命科學,廣州也在邁向全球前沿、向“高”攀登。作為全國三大醫療中心之一,廣州擁有全國唯一的呼吸系統疾病領域廣州國家實驗室和亞洲最大呼吸中心“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人類細胞譜系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建設;我國三項國際大科學計劃之一“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總部已落戶廣州。
面向2035年,廣州將強化對全球頂尖生物醫藥項目的支持,大力推動在呼吸系統、細胞和基因治療、蛋白組學等前沿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力和國際影響力,為人類健康共同體構建“生生不息”的創新動力。
與此同時,廣州正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向“新”而行:以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轉型為雙引領,加快瞄準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納米科技、量子科技、工業互聯網等前沿領域,前瞻性布局數據中心、空中交通智能化管理實驗室等未來科技基礎設施,鼓勵科研院所、重點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勇闖未來產業“無人區”。
塑造關鍵技術成果轉化核心承載地
在科技創新議題中有個形象的比喻:原始創新是“從0到1”,科技成果轉化是“從1到10”。聚焦成果轉化這一從實驗室到貨架的關鍵之躍,《規劃》提出,廣州要塑造關鍵技術成果轉化核心承載地。
推進創新主體躍升創新引擎,建設環五山、環大學城、環中大、環港科大(廣州)等成果轉化基地。廣州擁有全省超過50%的高校、97%的國家級重點學科,匯集了10所進入四大權威世界大學排名的大學。未來廣州將立足華南學府優勢,不斷深化高校院所周邊創新空間供給,為學校師生等創業群體提供聯合辦公、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多元豐富的低成本創業空間,推進企業設立企業研發中心、短期技能培訓中心等校企合作空間,加強共享實驗空間、檢測評價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科技創新合作和轉化營造產學研一體的優良環境。
聚焦關鍵技術,提升核心技術攻關“硬核力”。面向2035,廣州將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先進高分子材料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納米智造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新型儲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新型顯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完善“產業出題、科技答題、市場閱卷”模式,整合力量,打通關鍵技術攻關與轉化應用路徑,孕育一批敢于冒險、勇于創新的領軍隊伍,鍛造一批自主可控、核心關鍵的落地成果。
廣州活力創新軸縱貫灣區南北100公里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以“從0到100”的科技創新,也需要推動“從100到N”產業發展。為進一步集聚高端創新要素,《規劃》描畫了一條縱貫灣區南北100公里的廣州活力創新軸,支撐起廣州融灣面海、灣區兩翼并進的創新脊梁。
這條軸線北起中新廣州知識城,南至南沙新區,鏈接灣區東西兩岸,積極促進廣深港澳創新要素對流,推進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未來交通、海洋科技等領域緊密協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規劃》明確,廣州活力創新軸全面探索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空間組織模式,貫通“創新策源-孵化轉化-產業應用”完整鏈條,分段優化創新要素布局:北段將串聯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東江城片區、南香山片區、天河智慧城等重要平臺,促進核心企業、科研機構、高新科研院所帶動科技研發與智能制造聯動發展;中段包括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生物島、創新城、蓮花灣地區等重要平臺,推進總部服務、數字經濟應用與高校科研轉化的深度融合;南段包括南沙慶盛、黃閣、南沙科學城、龍穴島及萬頃沙等重要平臺,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的布局,共建基礎研發和前沿科技的開放合作平臺。
廣州2035·科技擔當
——廣州活力創新軸:縱貫灣區南北、鏈接東西兩岸,深度銜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強與港澳高校及科研資源協作,聯動“黃金內灣”東西兩岸創新格局,帶動粵東西北先進制造業發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戰略科技向“深”突破:推進國家級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總部基地、大洋鉆探國際大科學計劃、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等系列平臺和設施的謀劃建設。
——面向前沿向“高”攀登:強化對全球頂尖生物醫藥項目的支持,前瞻性布局數據中心、空中交通智能化管理實驗室等未來科技基礎設施,鼓勵科研院所、重點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勇闖未來產業“無人區”。
——建設成果轉化基地:建設環五山、環大學城、環中大、環港科大(廣州)等成果轉化基地,提供聯合辦公、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多元豐富的低成本創業空間,加強共享實驗空間、檢測評價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科技創新合作和轉化營造產學研一體的優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