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機器人 “+”出無限可能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產業變革,機器人時代逐步照進現實。當人工智能遇上機器人,如何“+”出無限可能?
9月19日,廣州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產品與服務發布會(廣東省發布會廣州專場)舉行,邀請多位院士、專家,和來自人工智能、機器人、通信、醫療、制造、金融等多個領域的100余家機構和企業代表,相關部門負責人共聚一堂、共話發展。
主會場中,一批創新產品集中發布;分會場上,技術供給與企業需求通過應用場景鏈接,金融產品更為產業加速騰飛插上雙翼;展會場里,廣州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場內場外共同呈現出“從技術底座到行業應用、從科研轉化到市場推廣”的全鏈條產業發展格局,彰顯了廣州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硬核實力和無限機遇。
人工智能:場景驅動助推智造轉型
“人工智能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更是廣州從‘制造立市’向‘智造強市’轉型、破解城市治理精細化難題、鞏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地位的‘關鍵一招’。”會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吳薩表示,廣州近年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場景縱深優勢,走出了一條“場景驅動、垂直深耕”差異化路徑,正全力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廣州樣板”。
吳薩用三點總結廣州的“底氣”:核心要素齊、產業生態優、場景落地快。在廣州,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市場主體超39萬戶,今年以來人工智能產業新登記市場主體同比增長近九成;全市30余個人工智能專業園區,近70支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和30多名戰略科學家、5萬多名行業人才,為產業騰飛筑牢了“軟實力”和“硬支撐”。
機器人產業:“齊新協力”加速跑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黃星耀則用“齊、新、協、力”四字概括廣州機器人產業優勢。他表示,廣州正以“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為導向,依托齊全產業鏈、持續創新力、緊密協作網與雄厚支撐力,通過政策精準發力,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他透露,《廣州市促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即將出臺。未來廣州將從四方面發力:加強核心攻關,統籌資金支持技術研發與平臺建設;完善梯度培育,建立企業庫并分門類支持發展;強化場景牽引,發布場景需求并獎勵標桿項目;推動生態育成,打造賽事展會與特色產業園區。
一批重點合作簽約 涵蓋多個領域
一批國家級與行業級重大工程在本次活動上集中落地,覆蓋醫療健康、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
由廣州數字科技集團承建的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醫療領域)在本次活動中正式啟動。
據介紹,基地將建設開放共享的模型訓練平臺和國際化協同創新生態,推動廣州豐富的醫療資源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形成從算法研發到模型服務的全鏈條支撐。項目落地不僅將孵化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企業和產業集群,也將加快高端人才引進和本土梯隊建設,進一步鞏固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和大灣區核心引擎的戰略地位。
本次活動完成一批重點合作簽約,聚焦能源轉型升級和公共安全治理,為廣州打造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和社會發展的標桿應用注入新動能。
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能源領域)建設運營戰略合作協議正式落地,基地由南方電網牽頭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發、輸、配、用各環節的規模化應用。
新能源汽車停車庫火災監測預警與防控裝備項目成功簽約,大有中城數字科技與國機陸原工程設計研究有限公司聯合建設國內首套集“監測—預警—滅火—救援”于一體的智能系統,實現5~10秒內實現火源識別,3分鐘內完成應急響應,為城市消防安全提供全新方案。
“廣州造”AI新成果現場集中亮相
這場發布會,既是廣州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亮實力”的展示會,也是企業家科學家同臺“話創新”的路演會,5款“廣州造”AI最新成果現場集中亮相。

參加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的廣州“小個子”選手。
醫療健康領域,力之智能發布多款腦控機器人產品。當患者穿戴上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看著屏幕上的動畫,通過思考“如何走路”“抬高手臂”等,便能驅動外骨骼機器人幫助肢體做出相應的動作,癱瘓患者甚至能靠“意念”重新活動。公司總經理陳彥介紹,該公司推出的腦控下肢康復機器人,是全球首款病患自主腦控轉彎訓練機器人,助力患者高效恢復運動功能。

工作人員演示腦控下肢機器人。
智能交通領域,佳都科技面向軌道交通推出的佳鴻具身智能機器人家族,覆蓋客服、安檢、巡檢、巡航等全流程,顯著提升地鐵安全與運營效率。“機器人搭載自研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與視覺大模型,這些機器人可實現乘客引導、安檢輔助、異常行為識別等多重功能。機器人調度管理平臺能結合客流峰谷狀態、車站運營情況動態調整機器人作業任務,實現人機高效協同,以人工智能構建智慧軌交新生態。”佳都集團副總裁李然說。

佳都科技的安防機器人。
安全管理領域,次元突破發布“小安”安全服務大模型,首次將人工智能引入工貿園區的生產安全管理。公司總裁張黎明介紹,大模型構建了智能巡查底座、專業安全知識庫、多模態融合分析和動態風險預警閉環四大核心能力,實現了“主動感知、智能預警”,能夠在生產、消防、治安、交通、人流監測等場景實現自主巡查與分鐘級處置,推動城市公共安全筑起智能化防線。
“為破解傳統產業服務中信息不對稱、資源碎片化、匹配效率低等難題,我們匯聚全國6000余萬家企業與1700余所高校科研數據,通過大模型算法全面打通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與人才鏈,實現科技成果精準匹配、產業鏈精準招商和產業情報深度分析。”廣州大學副校長、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李進介紹,廣州大學自主研發出“產研鏈”產業大模型,這也是國內首個面向產業服務的垂類大模型平臺。
“人人都是大模型專家,人人都能創建智能體”,有沒有可能實現?黃埔星數智發布的FenixAOS第四代企業級智能體開發平臺,正讓人工智能從少數人的“高精尖工具”逐步走向千行百業和普通用戶,真正成為觸手可及的生產力。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海現場展示,如何用簡單的自然語言,構建起采購合同審核智能體。“這個平臺面向企業業務和IT部門,提供一站式智能體敏捷開發與輕量化部署運維,幫助用戶使用自然語言即可快速搭建合同審核、生產調度、數據分析等智能助手,大幅降低智能化應用門檻。”
聚焦重點應用領域 培育四大終端產品
人工智能+機器人,將在廣州創造怎樣的未來圖景?會上,吳薩介紹廣州“人工智能+”的精選賽道——聚焦工業智造、現代服務、綜合交通、醫藥健康、能源環保等重點應用領域,培育垂類模型和終端產品;推進具身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AI可穿戴產品、AI傳感器四大終端產品實施全鏈條培育行動。
為助力更多明星企業出圈突圍,廣州一方面推出“算力券、數據券、模型券、場景券”四券聯動機制減輕企業負擔,另一方面,設立市級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圍繞算法研發、智算基礎設施、垂直場景應用、具身智能終端等領域精準投向,計劃五年內培育1~2家千億級AI領軍企業。
機器人方面,黃星耀介紹,廣州正圍繞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應用推廣、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攻堅等專項,建立企業庫、推動企業快速發展;梳理并持續動態跟蹤移動機器人、協作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等細分產品的企業發展情況,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我們還在打造機器人足球賽等系列賽事,加速具身智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他透露。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