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賦能銀發一族 藝術刷新生活空間
能負重的“機器狗”成為工作“好搭子”,萌態可掬的陪伴機器人充滿“溫度”,馬賽克瓷磚展區變身小型“瓷磚樂高”活動體驗區……8月23日,第33屆廣州博覽會進入第二天,更多市民慕名而來。
記者在巡展中發現,機器人等科技產品正成為各行業工作者的“得力助手”。這些創新產品不僅為銀發族提供身心支持,更通過傳統產業與藝術的跨界融合賦能美好生活。在本屆廣博會上,這些“小而美、直擊痛點、自帶傳播基因”的產品吸引了大量關注,共同描繪出“科技向善,生活向美”的生動圖景。
炫酷智能產品成工作好搭檔
機器人是本次展會的C位。其中,一臺步伐矯健的“機器狗”引發圍觀,它正是當下大型場景安防工作中愈發可靠的“智能搭檔”。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機器狗的負重能力:一名體重約45公斤的工作人員輕松站上狗背,機器狗依然穩健可靠。一位觀眾在體驗后表示:“沒想到國產機器狗已經能做到這么穩定,真的太酷了!”這款由廣州本土企業視源股份自主研發的工業級四足機器人MAXHUB X7,正以突破性技術重塑大型展會安防模式。
在廣州市品牌農產品展上,極飛科技帶來的無人裝備同樣展現出“工作好搭檔”的實力——最新款農業無人飛機與今年發布的農業無人車,正成為農戶種植管理中的“高效幫手”,讓智慧農業從概念走向現實。
與廣博會同期舉辦的第11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上,一款影視制作車成為現場熱門打卡點,展臺前排起長隊。市民王女士特意帶孩子前來,直言“這款車比較新奇,平時沒機會見到,想讓孩子近距離感受下”,不少市民參觀后還打卡拍照。僅開展第一日,登車參觀人數就達2897人(不含外觀參觀人數)。
據悉,這款“明星車型”是虎鯨文娛集團自主設計研發的行業首款影視現場制作特種專用車——豹款影視制作車。“我們把張藝謀、馮小剛團隊用過的導演現場制作車搬到展會,相當于給市民辦了場公眾開放日。老百姓常看影視作品,卻很少了解前期制作過程與主創工作狀態,這次展覽正好搭建了近距離接觸的橋梁。”該車設計師曾偉表示,這款制作車在影視行業內屬創新之作。

輔助行走機器人
機器人感知用戶情緒 “隔空”檢測人體指征
作為廣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期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廣州)國際養老健康產業博覽會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參觀,尤其在智慧養老展區的智能機器人專區,身心康養機器人、智能助行外骨骼、康養陪伴機器人等前沿科技吸引了許多的市民。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款名為小愈天眼的人工智能健康篩查系統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人站在這臺機器前大約60秒~90秒,它就能“隔空”檢測到多項指標,比如心跳、血氧、血壓等,還能提供長期壓力風險、心血管風險、缺少鍛煉風險等提示。“設備已推出市場一年多,隨著累積的數據不斷增多,其運算會越來越完善。”天愈(廣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邵靜文說。
搭載了高科技的養老產品不僅擁有新的技能,同時也充滿“溫度”。一只毛茸茸、造型可愛的機器“寵物”就被老年人和小孩子圍觀。原來,它是一位能夠感知情緒、調動氛圍、給予心理撫慰的“心智伙伴”。除了“寵物”造型外,還有人形機器人。該陪伴機器人展臺工作人員表示:“我們的陪伴機器人具備心理篩查能力,在醫院的場景里,它能提前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測試,看是否有孤獨癥、抑郁癥等問題,再配合醫生做后續的檢測治療。”
除了情感的關懷,腿腳不便也是許多老年人面對的問題。本屆廣州老博會上,智能助健外骨骼為老年人以及腿腳不便人士提供了新的思路。廣州視鵬科技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這款智能助健外骨骼是第二代產品,未來這款產品會做得更輕,“目前消費者對于外骨骼產品的需求是輕便、容易操作以及性價比高。”
記者留意到,今年廣州老博會已從面向專業觀眾的行業展會,逐漸拓展到民生消費領域,不僅有B端產品,更有面向C端的設備,反映出大家不斷變化的養老需求。從現場看來,人工智能、機器人、算法、物聯網等新技術進入到養老領域,不再是生硬的植入,而是能真真正正地“落地”,解決老年人的需求與“痛點”。

“瓷磚樂高”體驗區,前來逛展的大人和孩子用9×9毫米大小的彩釉瓷片設計出各種圖案。
瓷磚+馬賽克藝術創造美學空間
在展示面積3萬平方米的品質生活主題展區,第八屆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博覽會暨地理標志精品展正在上演——玉雕、朱砂、英德紅茶、新會陳皮、潮州木雕、文創潮玩、朱泥手拉壺等粵港澳大灣區各類工藝美術與地理標志精品云集。
其中,一家瓷磚企業的展位格外醒目,在其內部設置的“瓷磚樂高”活動體驗區,前來逛展的大人和孩子們正將各色9×9mm大小的彩釉瓷片設計出各式各樣的圖案,做成一個又一個精美的工藝品。
白兔瓷磚董事長助理黃曉晴告訴記者,公司來自珠海斗門,主營業務除常規外墻磚及地板磚的制造銷售外,旗下藝術瓷磚的板塊正結合“馬賽克藝術”打造新的品牌。“傳統觀念里,小粒子瓷磚可能只是一種工藝材料,或者是老居民老外墻的‘小方塊’,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手作體驗,讓更多市民能夠看到馬賽克是這么多樣和有趣,它有不同的材質、形狀、顏色,也可以通過創作產生更多新的應用場景。”
黃曉晴認為,經過了多年的積累,企業已經擁有了很成熟多樣的產品線及工藝水準,目前從工業材料轉型到藝術領域,企業一方面希望通過“馬賽克藝術”,讓更多的人實現用自己的想法獨立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或美學空間;另一方面,藝術創作就是源自生活、源于人民,也希望收集更多民間創意,結合市場調研,不斷地改進用料和工藝,用產品去“二創”呼應更多市場需求。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