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服務 聚人才 促創新
提供1000+崗位、年薪極具競爭力……3月17日,“粵聚英才,粵見未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專場招聘會將在增城舉行,諸多優質崗位,遍布頭部企業、科研院所、專精特新企業和重點用工企業等。火熱的專場招聘會背后,是近年來增城區奮力建設新時代廣州東部人才高地,全力打造“人才匯聚之城·人才夢想之城”,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積極推進產才融合,努力擦亮服務品牌,推動各類人才加速匯聚,集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
俯瞰增城
首創人才政策“信任制審批”機制
增城區借鑒政務辦理“容缺審批”機制,在全市率先探索“個人承諾、立即享受、后置確認”信任制審批工作模式。具體而言,針對區內企業“三高”人才和優秀畢業生的免租入住人才公寓事項,全面推行網上無紙化信任制審批,實現人才享受政策“零材料”,政策落地“零障礙、零等待”,大幅提升政策兌現效率。“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以前可能要自己租房臨時過渡一下,現在有了信任制審批,可以提前申請入住,實現無縫銜接。”增城區委組織部人才科工作人員舉例說道。此外,進一步延伸信任制申報應用場景,在增城區愛才重才獎申報中,采取單位自行核算申報,擬入選后再提供證明材料,大幅減少企業申報所需材料,提升申報效率,獲得企業好評。
除了“信任制審批”,增城區還實現了人才評價獎勵機制的創新。一方面,出臺各領域人才政策21項,具有覆蓋面廣(支持對象涵蓋院士到本科生)、支持力度大(院士最高可獲得1700萬元獎勵)、支持措施多(涵蓋住房、子女教育等35項)、評價科學(首創積分認定制、人才獎勵待遇系數化)等特點,政策覆蓋人才發展全過程、人才創業全周期,政策競爭力初步形成。另一方面,自2019年起率先開展“人才評價積分制、人才獎勵系數化”探索,破除人才評價“四唯”傾向(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分經營管理、科技創新、公共服務、技術技能等4個領域制定差異化積分方案,把人才的評價、待遇與創新價值、能力和貢獻掛鉤,用不同尺子衡量不同類別的人才。
讓數據“多跑路”、人才“少跑腿”
開發“定制服務”、提供“一對一”服務、破解創業從“0”到“1”難題……一系列的優質貼心服務,背后是增城區牢固樹立“人才服務是人才工作的第一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理念,持續做優、做深、做精人才服務。
為此,增城區集中聚集五個方面,為區內人才提供全方位的貼心服務。聚焦精準服務人才,開發“定制服務、精準對接、高效引才”工作模式,對高端人才項目進行“一對一”跟蹤服務,一次性滿足人才多方面需求;聚焦人才項目落地需要,整合各級人才科技產業政策,形成“整體服務方案”模式,為人才項目從公司選址注冊階段開始就提供清晰指導;聚焦加快人才項目落地速度,與產業園區資源互換,探索出“創業場地零等待”模式,解決創業從“0”到“1”難題;聚焦推動區域協同發展,號召全區科技型企業加入共享實驗室,推動實驗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聚焦服務人才企業政務事項一站式辦理,打造“1+4+14”人才政務服務網絡,讓數據“多跑路”、人才“少跑腿”。
與此同時,高標準打造增城人才城,充分考慮區位布局、城市基礎配套、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按照人才“就近工作”原則選取開發區、荔湖街等產業人才集聚地建設1211套全新人才公寓,建筑面積超10萬平方米,完善家具、家電、廚衛等生活設施,配備健身房、圖書館、咖啡廳等人才休閑交流場所,委托專業第三方服務公司提供運營管理服務,持續優化人才居住“硬環境”和“軟環境”,讓人才實現“拎包入住”,做到工作與生活兼顧。
人才數量質量實現跨越式提升
隨著一系列創新舉措和貼心服務的落實落地,近年來增城人才引進的數量和質量實現了跨越式的雙提升。
從數量上看,增城區目前共集聚高層次人才293人次,包括院士29人,國家級人才53人。近年來共評選產生區創新創業領軍團隊(人才)90個,僑夢苑創業啟動支持入圍項目51個(支持29個),區評定高層次人才36名,國內高端人才53名,企業“三高”(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人才145名,企業優秀畢業生489名;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現有博士、副高人才5000多名。
從質量上看,先后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北京科技大學二級教授韓靜濤等“高精尖缺”人才和項目,同時在本土人才跟蹤培養上持續發力,近年來共協助全區近40人成功入選國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基本實現本土人才培養大滿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