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汽笛長鳴,12月26日,C1893次列車緩緩從廣州白云站駛出,標志著這座世界級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正式投入運營,廣州也拉開了“高鐵進城”的序幕。在高水平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征途上,廣州又多了一塊響當當的砝碼。
樞紐是廣州的獨特稟賦,交通是廣州的顯著優勢。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2022年,廣州鐵路發送旅客總量達到6667萬人次,其中廣州南站更是以4770萬人次居全國第一,成為全國最繁忙的火車站。
在高鐵網絡覆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高鐵已經成為刺激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變量,那么白云站這樣一座以普速列車為主的火車站因何而生?已經擁有了全國最繁忙火車站的廣州,又為何要期待一座站房面積只有廣州南站三分之一的白云站?
木棉綻放:取勢于“高鐵進城”
從6年前《廣州鐵路樞紐總圖規劃》獲批拿到“準生證”,到上萬名建設者在1000多個日夜里連續奮戰,白云站的誕生注定不平凡。
在白云站建設之前,位于番禺的廣州南站,位于花都的廣州北站、位于增城的新塘站和增城站,是廣州市主要的高鐵停靠站場。
如果想在廣州市區乘坐動車,市民就只有廣州站和廣州東站兩個選擇。想要坐高鐵去粵西、湖南、廣西方向,只能去廣州北站、廣州南站坐車。
引入更多高鐵進城,駛入廣州站、廣州東站的呼聲,已持續多年。但“高鐵進城”,對于一座傳統鐵路樞紐的超大城市來說,又談何容易?
廣州站和廣州東站,曾經是無數人南下追夢的第一站,也是數不清的老廣闖世界路上難以抹去的鄉愁。歷史賦予了車站故事,但也成了轉型的負擔。如今,均位于繁華市中心的兩座火車站,想要升級成為高鐵站,必須將普速列車轉移出站,為改造騰挪空間。
如何在方寸之間,為城市樞紐騰挪,是考驗超大城市規劃治理水平的難題。
白云站,就是老城市如何煥發新活力這道時代考題面前,廣州給出的答案。
廣州白云站正式投入運營,吸引很多市民前來打卡拍照。
層層起伏的實體建筑形態和綠地平臺,搭配緩緩流動的虛體自然光影,剛剛迎客的白云站在冬日的陽光下,呈現出一幅“云山珠水,盛世花開”的壯麗畫卷,104片仿生木棉花瓣,勾勒出雙曲異型花瓣柱優美流暢的線條,完美彰顯宜居花城之美。
廣州白云站南距廣州站約5公里,是廣州鐵路樞紐“五主四輔”主要客站,站場規模則達11臺24線,其中高鐵站場5臺11線,普速站場5臺11線,廣清城際場1臺2線,并將引入京廣鐵路、京廣高鐵、廣湛高鐵等線路。根據預測,到2030年,白云站旅客發送量將達到3420萬人次/年,到2040年將達到4087萬人次/年。
白云站建成通車,有能力承接廣州站和廣州東站的全部普速列車,讓廣州站和廣州東站真正能夠騰出手來改造擴建,讓越來越多高鐵開進市區。
牽一發而動全身。白云站開通運營,正是廣州站和廣州東站未來更新改造成高鐵站的前置條件,廣州“高鐵進城”的大幕也正式拉開。而其實圍繞高鐵進城,廣州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此前,廣州站至廣州南站聯絡線正在加緊建設,線路建成后,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深度“牽手”,將實現深港、珠澳客流快速進入廣州中心城區,實現廣州火車站15分鐘可達廣州南站,香港西九龍與廣州中心城區通達時間將縮短至1小時。而新建廣州東至新塘五六線和廣州東站升級改造,也將進一步解決廣州樞紐內部東西向核心通道的瓶頸問題,實現東向高鐵直達引入廣州樞紐中心站,滿足中心城區市民家門口便捷出行的需要,進一步構建和完善“軌道上的大灣區”,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內聯外通注入新的動力。
消弭邊界:一座站融合一座城
與傳統的站場設計采取“站線一體”為運輸線服務的理念不同,白云站綜合交通樞紐,是廣州市首個秉持“站城融合”理念,按照“一體化規劃、設計、建設、運營”模式打造的極具嶺南特色的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站城融合,就是要重構站城秩序,釋放城市活力,謀求站城共生,在交通組織、城市空間、土地開發等方面使站城關系邁向更高的層次。
“縱觀鐵路客站與城市的發展歷史,城市因車站而興,車站因城市而存。”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鄭健指出,隨著交通運輸從汽車駁運、地下軌道交通發展到高鐵時代,車站與城市的關系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臨界關系,高鐵客運站進入城市之中,深度影響著城市生活,站與城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融合關系。
如何消弭站場與城市之間天然的裂痕?白云站給出的答案是,向空間“借”地,縫合站城。
總建筑面積達150萬平方米的廣州白云站一體化工程,是全國第一個在鐵路客站上方進行“造地”綜合開發的大型站房項目。
首創在鐵路車站和地方配套基礎設施上方推進土地綜合開發,白云站實現空間分層復合利用,集約節約土地的同時,同步建設42.3萬平方米的物業開發空間,激發其商業價值,實現站城高度融合。設計了3條通廊有效解決了車站東西兩側居民通行問題,避免了對城市的割裂。
同時,創新提出“可伸縮的車站、會呼吸的廣場”智能概念,創新設計會呼吸的廣場,平時作為休閑景觀廣場,春運時可變身為“擴展候車室”,可將車站旅客容量提升三倍,改善了樞紐綜合體與城市廣場的銜接問題,增強了站場與城市的融合。白云站充分利用站場上蓋與車站四角空間進行綜合開發,設置豐富城市功能,與城市慢行系統相銜接,極大地提高了站區可達性,服務站區及周邊人群。
與其說白云站是一座交通樞紐,不如說更像是一座承載城市生活的微型城市。對于市民來說,白云站不僅是交通樞紐和辦公地,還將是休閑娛樂的目的地。廣州地鐵集團房產總部總經理張宇說:“未來的樞紐綜合體會形成更好的交通體驗和商業體驗,我們希望除了樞紐站的餐飲配套,再增加一些目的性消費,比如偏向文化和體驗的內容,讓廣大市民‘愿意來、留得住、玩得好’。”
廣州白云站采取腰部落客,四角進站,引入高鐵、普鐵、城際、地鐵軌道線路,同時配套公交、長途、旅游、出租、社會車輛等交通接駁方式,將實現零換乘,一體化,最大限度兼顧各類交通設施進站客流需求。旅客通過銜接平臺最短步行約50米,最快一分鐘內即可進站候車,真正實現“交通設施零距離、旅客流線無縫換乘”。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建筑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黃波介紹,在片區規劃階段,相關部門已經為白云站片區規劃了“井”字形快速路網疏解壓力,通過建設白云二線、棠槎路、鐵路東路和石槎路等“井”字形道路,銜接周邊高快速路系統,實現快進快出。同時白云站還將有多達6條地鐵線交會,包括已通車的8號線北延段,在建的12號線、芳白城際、8號線支線,規劃佛山地鐵6號線和一條預留線路,成為廣州市最大的地鐵換乘站。
謀遠聚勢: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破局
“高鐵進城”的時代,構建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的廣州需要一座“世界級”的白云站起勢;走在“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廣州,也需要一座“世界級”的白云站破局。
大城呼喚大樞紐。但白云站對于“二次創業”中廣州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座大城樞紐。
善戰者,求之于勢。投子白云站,激起了片區更新改造、產業升級的一池春水。
就在白云站正式開通運營的前一天,這種破局效應已經顯現。
12月25日下午,備受關注的羅沖圍片區傳來了廠房開拆的轟鳴。羅沖圍片區首期潭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正式開工,成為全市四大重點片區中首個開工的改造項目。
城中村改造,是廣州作為超大城市,推進現代化治理能力道路上必須要爬的坡。而緊鄰白云站所在的羅沖圍片區,就是廣州城市更新的重點片區之一。
2023年伊始,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要加快廣州中軸線(海珠)片區、廣州火車站片區、羅沖圍片區、環五山創新策源區等區域連片提升改造;開年以來,廣州城市更新提速增效的車輪不斷前進,廣州市推動城市更新提速增效工作動員會暨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項目集中開工上,大力推動羅沖圍等重點片區改造再次被提及。在全市堅持“拆、治、興”并舉,有力有序推動城市更新實現新突破的背景下,頻繁被點名的羅沖圍片區,也有著自身特殊性和亟須更新的緊迫感。
地處廣佛交界,緊鄰珠江西航道,羅沖圍是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的黃金地區,也一直充當著連接主城區和北部、西部地區橋頭堡。雖然這塊人口稠密的區域初看并不起眼,但是這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東部緊鄰白云站交通樞紐,片區內規劃了三條地鐵線13個地鐵站,并處在多條高速公路交會處,隨著華為研發中心正式開工建設,產業的注入同樣亟須推動片區更新改造完善基礎設施配套。
此次先行啟動的,正是羅沖圍片區最緊靠白云站西側的潭村片區。潭村改造實施范圍147公頃,規劃總建設量272萬平方米,其中規劃住宅179萬平方米,包括安置住宅64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1萬平方米;商業商務建筑81萬平方米。根據規劃,潭村將依托白云站,打造石井河一河兩岸“產業活力新社區”。
目前,白云站樞紐周邊正在積極穩步推進5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其中,小坪村改造正在實施中,潭村改造已正式啟動,棠涌村、棠溪村正在編制詳細規劃方案,張村也在加緊開展前期謀劃研究。近期已經劃定改造范圍約8735畝,可拉動約1059億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人居環境品質、產業發展雙提升,推動白云新城、廣州時尚之都、灣區新岸等重大平臺高質量發展。
作為交通基礎設施的白云站,為產業升級帶來的支撐保障作用同樣不容小覷。
據統計,白云站周邊約有50個專業批發市場,經營范圍以化妝品、皮革皮具、紡織服裝等商品為主,集聚了5000多家化妝品企業,4萬多家服裝企業,5萬多家皮具企業,2022年交易額超過400億元。
一座白云站,正激活羅沖圍片區乃至白云區多元業態,加速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
而圍繞白云站,廣州謀劃了7.8平方公里時尚之都,將充分發揮白云站樞紐帶動作用,聚焦服裝服飾、箱包皮具、樞紐展貿三大時尚主導產業,圍繞研發設計、商貿生態、數智生產、消費體驗等產業環節,將時尚之都打造為集設計創新、供應展貿、總部辦公及臨站消費等業態于一體的時尚產業新高地。
從“建站”到“營城”,以白云站為軸心,城鄉面貌正在蛻變,一個宜居宜業的城市新社區正加快照進現實。
從“借勢”到“予勢”,以白云站開通為契機,這座活力之城激蕩起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活力。
對于廣州來說,白云站,是樞紐,但不止于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