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涉及全市六分之一人口用水的供水“大動脈”頭上動土,還遭遇最大洞高24米的溶洞……近日,隨著最后一塊蓋板完成混凝土澆筑,歷經三年奮戰,廣州地鐵十二號線槎頭車輛段最大區域蓋板順利竣工,為下一步的機電安裝作業提供了條件。
十二號線槎頭車輛段選址在十二、十三號線換乘站槎頭站的西北角,靠近珠江西航道,長約1400米,寬約220~380米,未來將承擔全線列車維修及列車整備、運用的重要任務。其中,A、B、C區同步實施工程蓋板建筑面積近16萬平方米,占整個車輛段蓋板建筑面積的85.3%,蓋下為車輛段檢修庫、停車列檢棚、工程車庫等生產綜合房屋。
槎頭車輛段體量大、工序多,面臨著管線遷改難、地質條件復雜的多重挑戰。場地內管徑達2.4米的自來水管,涉及全市六分之一人口用水,另外還有110千伏高壓線。
如何安全遷改這些城市“生命線”?管線遷改前,地鐵建設者在管線30米范圍內設置了安全隔離防護加自動警報的保護措施,對管道線路、高壓鐵塔開展沉降、位移監測。地鐵建設者們還與自來水、電力等管線單位對接,先后討論了十余版遷改方案,經過對比、優化后,最終選定對供水影響最小又能滿足地鐵建設工期需要的方案,為車輛段全面施工提供條件。
槎頭車輛段施工場地內巖溶嚴重發育、溶洞最大洞高可達24米,給地基施工和蓋板高支模施工帶來了極大風險。
地鐵建設者們與廣州高校合作,針對車輛段高液化砂層和巖溶地質開展科研攻堅,采用電法和鉆孔探測地質情況,形成了多項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專業技術論文。此外,還邀請業內專家指導施工方案,整理分析地質數據,按照溶洞的分布、廣度,從洞高小的區域向洞高高的區域逐個填充處理。
截至目前,十二號線(潯峰崗—大學城南)土建工程累計完成67%。25座車站中,12座主體結構封頂,13座正在進行土建施工。
(注:以上車站名稱僅為工程暫定名稱,標準站名應以市政府批準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