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市區環線分擔五號線壓力 最小行車間隔6分鐘
8月7日,廣州地鐵集團組織媒體記者前往十三號線二期天河公園、珠村等車站探營。線路二期首通段(魚珠—天河公園)計劃全運會前開通,最小行車間隔將加密到6分鐘。線路在天河公園站與環線(十一號線)、二十一號線實現三線換乘,為東部的市民進入市中心增加新路徑,一定程度減輕五號線的客流壓力。
首通段四站已“跑圖”試運行
據廣州地鐵集團宣傳部溫美春介紹,地鐵十三號線二期(朝陽—魚珠)呈東西走向,線路串聯白云、荔灣、越秀、天河、黃埔五大行政區,全長約34公里,設23座車站。線路建成開通后,將與十三號線一期(魚珠—新沙)共同構建城市東西向骨干線,能有效疏導五號線客流壓力,提高東西部客流直達市中心的便捷性,優化軌道網絡運營服務水平。
十三號線二期將先開通魚珠至天河公園段,該段全長8.3公里,目前土建工程累計完成98%,該段4座車站以及軌行區均進入運營調試階段,并已啟動與十三號線一期(魚珠—新沙)的“貫通跑圖”試運行工作。跑圖期間,十三號線全天執行“天河公園—新沙”交路,列車在十三號線一期正常載客,并在魚珠站清客,十三號線二期魚珠至天河公園段不載客試運行;工作日高峰期上線15列車,行車間隔由早高峰約7分鐘、晚高峰約9分鐘均縮短至約6分鐘;周六日打破現有全天平峰模式,高峰期上線14列車,行車間隔由約12分鐘縮短至約6分鐘。
廣州地鐵十三號線二期天河公園站站廳,裝飾沿用“浩瀚天際,天河星雨”的主題概念,營造出浩瀚星空的璀璨意境。
天河公園成三線換乘站
目前,十三號線首期(魚珠—新沙)僅到魚珠,距離中心城區仍有相當距離,乘客需換乘五號線入城,給后者帶來較大的客流壓力。二期首通段開通后,十三號線通到天河公園站,可換乘十一號線(市區環線)、二十一號線,乘客可通過十一號線換乘前往市區多個目的地,減輕五號線的負擔。不過,真正緩解五號線壓力的,是十三號線二期市區段。由于該段部分工程建設進度相對滯后,市民提出,能否先開通至冼村與十八號線換乘,為東部區域的乘客增加一個前往珠江新城的路徑選擇?相關方面表示目前尚未確定,至少今年內沒有計劃。
隨著十三號線二期首通段的通車,天河公園站將實現三線換乘。十三號線站臺布局類似公園前站,上車乘客走左邊門,下車及換乘乘客走右邊門,上落客流分離。十三號線換乘十一號線、二十一號線的乘客,需通過站廳換乘。十一號線、二十一號線站臺設有換乘通道,通往十三號線上客站臺西端。為什么換乘通道只能單向通行,不能實現十三號線直接換乘另外兩條線?相關設計師表示,預計換乘客流較大,雙向換乘會造成客流對沖,因此采取“單循環”換乘設計。
打造“七夕乞巧”主題站
廣州地鐵介紹,十三號線全線以“粵商珠水”為核心線路概念,其中二期明挖站點在設計中巧妙融合管線布局與裝修造型,圍繞“粵商之舟”主題打造獨具特色的空間形態。標準站采用大面積裸裝形式,以極簡、純粹的設計,打造開闊通透的空間格局。同時,公共區裝修廣泛運用標準化、模數化設計方法,既簡化了施工流程,也為未來車站的運營維護提供了便捷性保障。
天河公園站為三線換乘車站,是廣州地鐵線網的重要交會點,其中十一號線與二十一號線已開通運營。十三號線二期天河公園站全長約280米,標準段寬約34米,深約27米,為地下三層結構,沿用“浩瀚天際,天河星雨”的主題概念,打造兼具藝術性與功能性的地鐵空間。在整體空間布局上,設計采用規整的幾何形式,構建出以灰色為主的空間基調,并融入線性燈帶,勾勒出光影線條。同時,以星空圖案沖孔鋁板為主題元素,搭配層疊錯落的天花造型,與點狀星光形成虛實映襯,營造出浩瀚星空的璀璨意境。
廣州地鐵十三號線二期珠村站站臺。
記者探營的最后一站來到了珠村站,臨近車站的珠村被譽為“中國乞巧第一村”,乞巧文化與民俗在珠村得到保留與傳承。珠村站全長約223米,明挖站廳標準段寬為16.8米,暗挖站臺標準段寬為10.2米。
廣州地鐵設計院十三號線二期建筑總體彭偉說:“珠村站將軌道交通與民俗文化深度交融,裝修設計巧妙融合珠村乞巧文化元素,設計團隊提取傳統編織紋樣,和天花造型融合在一起,用靈動飄逸的線條作為主要設計語言,與車站建筑機電的非對稱布局相呼應;紅色一直是吉祥、喜慶、美好的象征,設計融入‘紅絲’元素,結合燈具造型,傳遞出少女的美好愿望。此外,車站還打造了乞巧畫廊,把七夕乞巧的傳統習俗抽象成剪影人像,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普及,用現代語言轉譯珠村乞巧的靈秀匠心,讓更多市民乘客通過地鐵車站這一文明窗口讀懂乞巧文化,使乞巧文化能更好地傳承和傳播。”
十三號線施工難度有多大?
8次穿地鐵、2次穿鐵路、11次穿水域
“十三號線二期地質及周邊環境條件復雜,線路穿越9條斷裂帶、5處褶皺,8次下穿運營地鐵,7次下穿市政隧道,2次下穿鐵路,11次下穿水域,施工難度突出。”廣州地鐵建設公司第六建管部項目工程師陳禮強介紹說。
魚珠至天河公園段地質以上砂下巖為主,地層上軟下硬,施工過程中極易出現涌水涌砂、地面沉降等風險。面對挑戰,廣州地鐵聯合中國中鐵、廣州地鐵設計院等參建單位,因地制宜創新應用多項施工技術:車陂至珠村區間盾構井采用“盾構側向橫移始發+弧形導洞出渣”施工工法,減少地層表面挖掘和開挖的需要,有效破解城區狹窄場地施工難題;棠下站、車陂站應用全方位高壓噴射工法加固、珠村站采用冷凍法端頭加固及鋼套管接收工藝,確保了5條頂管過街通道安全平穩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