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一策”讓“電雞”行得舒心
2024年12月,《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實施。其中提到,交通運輸、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結合電動自行車通行特點,在道路具備條件的情況下,設置非機動車道,完善非機動車信號燈、標志標線等交通設施。同時,駕駛電動自行車上道路行駛,應遵守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等相應規定。廣州非機動車道建設情況如何?市民對非機動車道建設有什么看法?
因地制宜設置非機動車道
此前,金沙洲大橋增設“電單車專用道”受到廣泛關注,大橋東岸新建臨時坡道,電單車從坡道上橋可直連金沙洲大橋非機動車道,有效解決機非分流情況。“電單車不用再和機動車在上下橋位置‘搶道’。通過‘電單車專用道’可以直接進入橋上非機動車道,避免‘有非機動車道大家不走’的情況。”設置臨時坡道的效果顯而易見,橋上更有序、行車速度加快。但東岸下橋位還未改造,通道較為狹窄,在晚高峰時易造成擁堵。針對高峰期非機動車道下橋困難、易擁堵的現象,廣州市道路事務中心正在會同交警等部門研究相關措施。
許多設置在市政道路的非機動車道以護欄隔開,確保非機動車騎行空間,以及對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進行物理阻隔保障行車安全。記者在體育西路天河城門口看到,此處非機動車道以護欄隔開,騎車的市民在非機動車道騎行,較為有序。
一些非機動車道通過顏色與機動車道區分開來,在赤崗路口公交站,非機動車道區域為紅色,較為醒目。
“一路一策”建設非機動車道
針對新建、擴建道路,市交通運輸部門出臺了廣州市道路標準橫斷面設計指引,明確了新改建道路同步建設非機動車道,以及非機動車道布局形式、寬度、隔離設施等技術標準要求,并在相關項目的建設中進行有效落實。
對既有道路,按照“因地制宜”“一路一策”原則,推進既有道路非機動車道改造提升。市交通運輸部門指導各道路管養單位通過適度壓縮機動車道寬度、協調路內停車、利用人行道富余空間等措施設置或擴寬非機動車道,完善非機動車信號燈、標志標線等交通設施。
其中,對路內富余資源有限的路段,市交通運輸局采取路權重新分配、共享車道等方式增設提升非機動車道,確保非機動車道網絡通達;目前,已協同交警部門在主干路包括解放北路(環市路至流花路)、中山大道(天府路至科韻路)等路段試點路權重新分配,將最右側機動車道調整為非機動車道,并增設護欄;選取騎行量大、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沖突頻次高的次干路如海珠區下渡路、赤崗路、中山大道(天河公園小北門至勤天大廈)以及廣州大道南等路段,試點縮減機動車道數、共享車道、電動自行車和自行車分離等形式,構建“點覆蓋+線貫通”的區域連續非機動車交通網絡。
有“專道”希望能“專行”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部分非機動車道存在“有路難行”的情況。在黃埔區荔紅二路東側,非機動車道設置在人行道上,然而,停放的電單車將非機動車道幾乎全部占滿,電單車只能選擇在人行道或者機動車道上行駛。“這些車停在這里,非機動車道有點形同虛設了。”市民李先生說。
在地鐵崗頂站D口,停放的電單車將人行道上設置的非機動車道完全占滿,電單車只能和人流混行。“停放的電單車很占空間,‘見縫插針’地騎車很困難。”外賣小哥常先生說。
新港中路靠近藝苑南路路段有機動車停放在非機動車道上阻礙通行的情況。
有市民表示,“新城區”的非機動車道相對合理,如花都、增城等非機動車道更寬闊;相反,越秀、荔灣、海珠等“老城區”非機動車道很多存在路窄的情況。市民林女士建議,非機動車道建設要從更高層面去規劃,沒有條件設置非機動車道的道路能否考慮不讓非機動車駛入,對有條件改造實現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離的道路,合理規劃設計。
市交通運輸局表示,將按照“暢通行、保安全、提品質”總體思路,多方面持續推進非機動車道建設和管理,根據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流量,重點選取非機動車流量大、機非沖突嚴重的道路路段進一步試點路權分配;同時針對非機動車道被占用問題,結合路段實際條件,動態強化隔離欄設置。
近年來,廣州持續推進非機動車道建設,改善非機動車通行條件。2021年至今,全市主次干路非機動車道里程增加1751公里,達到2966公里,增長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