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位于東風東路與建設六馬路交界處的廣州市正骨醫院新院區項目已取得規劃許可,作為越秀區推動老城區風貌保護與功能提升的重點工程,該項目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廣州市正骨醫院新院區定位為大灣區中醫骨傷科三甲專科醫院,涵蓋大灣區正骨醫教研中心和正骨保健中心,擬設床位400床。選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城市主干道東風東路和建設六馬路交界處,包含一棟新建高層建筑和一棟華英醫院舊址歷史建筑,項目總用地面積約1297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80940平方米。
地塊內部保留的華英醫院是一棟歷經百年風雨的老建筑,屬于廣州市第五批歷史建筑。設計循跡歷史,以繡花功夫傳承嶺南底蘊。通過“清—修—保—復—改”的策略,根據歷史資料理清建筑原貌,修復主體結構,保護建筑核心要素,復原歷史風貌,完善使用功能,活化利用空間,使其綻放新光彩。
裙樓采用具有傳統韻味的拱形騎樓街,從歷史建筑華英醫院的立面提煉出具有嶺南特色的“拱”元素,采用現代演繹的方式延續到新建筑裙樓之中,形成遮陽避雨的立體步行空間體系。建筑塔樓采取簡潔的“方窗”造型。建筑立面的色彩和細節設計也與歷史建筑相協調,帶來院區整體形象的提升。
院區地下空間盡可能多地進行停車配建,通過“地面+地下雙港灣”的規劃策略,緩解了老城區高密度院區的地面交通壓力,并能讓患者在負一層落客進入醫院;同時,將裝卸車位移至地下室,潔凈流線和污物流線在不同樓層獨立卸貨,避免了后勤作業對地上功能區的干擾。
項目采用“地鐵站點+醫療建筑”一體化開發。交通上,來自地鐵站的到訪人流可通過地下站廳或首層騎樓直接進入醫院,實現公共交通的無縫銜接;城市空間上,將地鐵口、風亭和冷卻塔等地鐵附屬設施與新建建筑有機融合,兼顧功能與美觀;建筑結構上,采用與地鐵融合共建的模式,上下結構充分銜接,整體集約經濟、工期有效縮短。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