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傳統中軸線華麗展“新顏”
●北京路步行片區改造提升項目二期工程作為一期的拓展和延伸,由“線”拓展到“面”,由0.43平方公里拓展至1.1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大南路、文明路、泰康路、萬福路、北京路南段、昌興街以及教育路、廣衛路、廣大路的局部范圍,涉及建筑400余處。
北京路步行片區改造提升項目二期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即將煥新亮相。
老城中軸線,千年商都史。濃縮了廣州文脈、城脈、商脈精華的北京路,是市民游客的熱門目的地。記者從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獲悉,作為城市品質提升工作的一部分,北京路步行片區改造提升項目二期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即將煥新亮相。
百年騎樓重拾挺拔軒昂的建筑美感,主街步行區域逐漸往南延伸,風情小街成為探店好去處,沉淀集體記憶的商場全面升級……改造后,北京路可以city walk的地方更多,市民游客的停留時間將更長,傳統中軸線將煥發新活力,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將再躍升。
圍繞文脈城脈商脈
開展二期工程改造
廣州市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北京路項目負責人介紹,二期工程圍繞文脈、城脈、商脈展開。面對千年歷史的北京路,首先要賡續文脈。設計團隊全面梳理片區歷史與文化脈絡,提煉出海上絲路、百年騎樓等八大文化特色。騎樓街“一街一景”、騎樓建筑“一棟一策”分類保護與整治改造,對許地、接官亭、天字碼頭等地標進行保護提升,活化老建筑,構建文化地標群;升級4處現有展館、推進5處低效公房改造為博物館和展覽館,營造可體驗的文化設施群。
北京路構成了廣州傳統中軸線,此次改造通過復興城脈,為老街區注入新活力。設計團隊強化軸線空間意象,一方面推進北京路步行段南延260米至泰康路,遠期南拓至天字碼頭,實現1.4公里全線步行化貫通;另一方面推進府學西街周末節假日步行化管理,開展后街里巷品質提升,打造步行街群。“針灸”改造,對口袋公園、街角綠地、建筑底層架空、空中花園平臺、廊下空間等進行提升,打造品質公共空間,利用公房改造增設社區服務中心、公廁、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打造舒心生活圈。
北京路通過此次改造升級商脈,促進地區價值再提升。改造結合既有產業基礎與空間形象特色,制定北京路及周邊街群差異化發展策略。制定“3處預管控+13處提品質”商業綜合體促進計劃,發揮大型綜合體標桿作用,構建多元化的載體空間供給。推進小巷復興為街區經濟活力持續賦能,利用小型建筑載體供給多元化商業空間。
騎樓堅持修舊如故
還原昔日大氣精致
在泰康路北段,連綿的騎樓街沿著蜿蜒的馬路伸展。歷經多次反復的粉刷修補,騎樓外立面顏色被涂改,細節被抹除,逐漸偏離原貌。北京路項目負責人說,設計團隊采取“一棟一策”微改造模式開展騎樓建筑保護修繕,通過精細化修復,保護建筑的原真性,讓街區成為開放式的嶺南建筑博物館。
設計團隊特別介紹了泰康路108—116雙號騎樓,這排位于道路曲線上的騎樓,略帶弧度如扇面展開,早在1927年已被繪入廣州經界圖,有近百年歷史。實施前,騎樓外立面為淺黃色搭配淺紅色涂料粉刷,廊柱則為灰色涂料,這是不是它的原貌?設計團隊找回1976年、1985年的歷史照片,并在實地勘察中對騎樓的“表皮”進行“揭層”,發現廊柱原為清水紅磚,墻面則為白色抹灰,屋頂曾有山花,女兒墻的樣式也非歷史原貌。
根據歷史影像資料和現狀勘察情況,設計團隊按照歷史樣式恢復山花,清理灰色涂料面層并恢復清水紅磚廊柱,采用米白色涂料粉刷墻面,以棕色木紋鋁合金窗替換風格突兀的白色鋁合金推拉窗,同時整治騎樓廊下的雜亂空間。“修舊如故”的維修改善后,柱廊恢復具有歷史韻味的清水紅磚,在素凈墻面的襯托下顯得挺拔有力,山花則如同點睛之筆,騎樓重拾昔日的大氣和精致。
街區南段擴大人行區
小街小店煥發新活力
自秦漢始,廣州建城于北京路一帶,歷代以此為基點,拓展經營,生生不息。正因如此,北京路被稱為“千年城脈”,作為廣州2200多年來始終不偏移、不斷代的城市中軸線,見證了這座古城的歷史變遷。“老城道路就像城市的歷史脈絡,我們希望通過北京路步行化改造工程,將這條延續千年的城市脈絡由機動車通行空間變為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間,主街連同背街小巷一起改造,構建慢行街區。”設計團隊介紹。
步行化改造的第一步,是把北京路步行街南拓260米到泰康路,這已在2022年實現。第二步再往南至天字碼頭,改造選擇了交通影響最小的方案在近期實施,保留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重點依托新落成的同慶坊項目,在西側拓寬人行空間。在這里,商業外擺延伸到騎樓下,客人愜意地喝咖啡看風景,樹下的花草綠植帶新增了座椅等城市家具,讓步行者休憩歇腳,往外的非機動車道以彩色瀝青區分,更添活潑動感。
在北京路北段新大新百貨背后的昌興街,也在本次改造中煥發新活力。百年歷史的老街,過去被兩邊伸出的遮陽篷層層遮擋,晾曬的衣服、橫拉的電線電纜占據了街道半空。改造規整遮陽篷和“三線”,收起“占道”的衣服,街道敞亮起來,商業也活了起來。青年創享文化空間、茶室+展覽的小樓、咖啡店、廣府特色美食店、老字號鐘表店……長度不足200米的小街,如今匯聚了有趣的小店,成為年輕人打卡探店的新去處。
商場引入“立體騎樓”
形成街梯式戶外空間
位于北京路和文明路拐角處的潮樓,承載著“80后”的潮流記憶,但由于商業更新不及時等原因,潮樓及其格子鋪商業逐漸落寞。北京路改造帶動了潮樓全面更新,設計師將平面鋪開的騎樓“搬入”立體的商業空間,在外立面形成“街梯式”戶外空間,可隨時變身街梯美術館、街梯客廳、街梯花園。室內建立一個圍繞“衣+食+樂+知”的買手式休閑商業社區,以策展型零售與場景化的商業空間弱化鋪位邊界,強調空間的整體體驗。
在潮樓和北京路天河城之間,一棟色彩明快的居民樓格外活潑,外墻上“I?北京路”(我愛北京路)的大型標志成為新晉打卡點。設計團隊說:“這原來是一棟灰色的居民樓,低沉的色調和步行街的商業氛圍并不匹配。我們采用簡單的手法進行改造,在外立面增加色彩的拼貼,而且不遮擋居民的窗戶和陽臺。”改造后,兩大商業綜合體之間的“斷點”連起來了,步行街的暗區亮起來了。
改造以來,北京路步行街客流、營收節節攀升。2023年(步行街南拓次年),累計客流量首次破1億大關,達1.19億人次,較2019年增長70%;累計營業額137.8億元,比2019年增長17.8%。在2024年累計客流量同比兩位數上升的基礎上,2025年前5個月繼續同比增長。游客在北京路的停留時間還從2019年的0.5小時提高至3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