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嘀嘀嗒”到“嘩啦啦”
“過去水壓不足、水又小,水龍頭一開嘀嘀嗒嗒的,熱水器有時都打不著”,家住梅花街的街坊何國華說,“改造后水量足了,水質又好,還用上了智能水表,居民們都很高興。”
何國華所說的改造是廣州市從2019年開始推進的供水服務到終端改造,為2000年前建設的既無物業管理、又無加壓設施的老舊用戶實施共用用水設施改造更新。至今,累計完成供水服務到終端改造超14.2萬戶,讓眾多老舊小區居民用上了“足量水、優質水”。
“整個小區用上了優質自來水”
越秀區梅花路40-44號、50-54號小區樓齡已約30年,由于共用用水管道陳舊,無物業管理,過去在高峰供水期間經常出現高層水壓不穩定的情況。何國華說:“過去水壓不足,用水要依靠樓頂的天面水池,但天氣熱的時候水池就容易有異味、生紅蟲,水壓不穩、水質差。我們后來在一樓裝了加壓泵,但泵房的噪聲比較大,二樓的居民也有意見。”
老舊小區越秀區梅花路40~44號、50~54號,在供水改造項目中安裝的智能水表和整齊鋪設的管道。
2020年,該小區進行了供水改造,對小區內的供水加壓設施、儲水設施、管道等進行更新改造;實行一戶一表改造,水表移至戶外,安裝新型智能水表,實現水表數據遠程傳輸,促進供水服務高效便民。現在小區內加裝電梯的外墻上,一排排整齊的供水管從地下一直延伸到頂樓,加壓泵房還安裝了隔音設施。“現在天面水池的水不需要再用了,整個小區用上了優質的自來水,就連加壓泵房都沒了噪聲。”何國華說。
廣州水投自來水公司建管中心工程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供水服務到終端改造按每戶7000元的改造費用測算,項目改造資金按財政承擔80%、供水企業承擔20%的方式出資,居民無須支付改造費用。”
此外,廣州自來水有限公司對轄區內已改造的居民生活共用用水設施進行接管,明晰權責,承擔設備設施更新、大修及日常維修養護責任,真正實現“水壓穩、水質優、有人管、有人修”。
為解決老舊住宅小區供水管道使用時間久、無物業維護所引起的缺水缺壓、管網漏損、水質二次污染等問題,廣州創新城市用戶共用用水設施管理方式,自2019年起,廣州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布《廣州市推進供水服務到終端工作方案》,要求各區政府作為屬地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責任主體、供水企業作為改造實施主體,力爭5年內為廣州2000年前建設的既無物業管理、又無加壓設施的老舊用戶實施共用用水設施改造更新。
至今,累計完成供水服務到終端改造超14.2萬戶。據悉,未來廣州市還將繼續推動老舊小區共用用水設施改造,重點解決2000年前建設的有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缺水缺壓問題。
推動“放心水”變“優質水”
近年來,廣州不斷提升供水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實現從“放心水”到“優質水”的飛躍。
在廣州大道智慧供水服務廳,“全業務、全智能”的便民服務場景令人耳目一新,服務廳內的環形屏實時公示供水全過程關鍵節點的水質數據,涵蓋東部、南部和西北部三個片區的水源點、水廠和管網點,水質安全更加公開、透明。
廣州大道智慧供水服務廳展示廣州市各地的水質情況。
在互動體驗區,市民可以通過VR模擬現實技術,切身體驗水廠生產流程的三維立體圖像模型以及超濾膜凈水工藝的三維動態演示,真實感受到水廠的智慧化生產全流程。廣州水投自來水公司公關客服部副部長區毅介紹說:“我們通過VR技術,全方位展示了北部水廠的生產過程,這是國內采用膜處理先進工藝的最大規模5G智慧水廠,超濾膜對藻類、細菌、病毒等肉眼無法看到的微小雜質去除率達99.99%。”
目前,廣州水投自來水公司通過優化整合線上與線下資源,借助“智慧供水云平臺”建設契機,已拓展完善網上服務廳、自助終端機等服務渠道,形成類型多樣、互為補充的一體化“全程網辦”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