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山鏈”一脈枕三軸
近日,《基于風貌保護的廣州市歷史城區西北廊道城市設計(越秀山—流花湖—廣三鐵路—珠江)》終期成果專家審查會召開。其中提出,將打造廣州市歷史城區西北廊道——“云山鏈”,串聯白云山等10余處重要藍綠空間和沿線歷史文化街區,盤活沿線45.9公頃低效用地與待更新區段,以線帶面激活約230公頃潛力空間。
“云山鏈”一脈枕三軸,是廣州傳統中軸線、新中軸線、活力創新軸的共同北部發端,北系云山、南鏈花地、西續佛山,通江達海,契合與拓展“一帶一軸、三核四極”廣州城鎮空間結構,支撐廣佛全域同城化戰略空間關聯。
“云山鏈”城市設計將白云山、越秀山、流花湖、荔灣湖、珠江等10余處重要藍綠空間和沿線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等92處各類歷史文化遺產,以及廣三鐵路、粵漢鐵路等歷史鐵路線路串珠成鏈,整合盤活周邊低效用地,貫通形成長度5公里文藍綠共融、舒朗大氣的城市景觀軸,通過盤活沿線45.9公頃低效用地與待更新區段,以線帶面激活約230公頃潛力空間。
整條“云山鏈”提供了約25.7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共空間,構筑城市生態本底,彰顯新時代廣州“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海”的山水格局。
廣州是千年商都,特別是近百年來“一口通商”都在這一帶。云山珠水廊道整體規劃設計的思路非常有遠見。這個區域基本是老城區,把西北廊道規劃好、實施好,對于完善廣州的發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作用和意義重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名譽院長、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教授、博導何鏡堂
成果以城市更新為價值目標和工具手段,有很高的站位。廣州老城區的山水背景需要再生的空間,把一些既有的低效空間串聯起來,通過適應性再生設計的方式,該留的留,該改的改,該添的添,落地實操性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城鄉歷史環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常青
整個成果脈絡清晰。廣州作為水網城市,要更聚焦場地嶺南水鄉的生態特征,從白云山到如意坊,創造一系列連接點,形成一條“云山珠鏈”,進一步強化了“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海”的城市意象。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會長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