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便”騎行≠“隨便”騎行
今年9月27日,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待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后公布施行。
隨著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隨之而來的交通亂象、安全隱患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讓電動自行車騎行更安全、更規范?近年來,廣州不斷探索有效措施,通過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動、電動自行車攻堅整治“百日行動”、“治本2024”電動自行車專項整治行動等,全力推動電動自行車的綜合治理,努力營造安全、有序、文明的道路交通環境。
嚴執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年查處量逾百萬宗
“內環路上24小時禁行,人家(機動車)是‘鐵包肉’,你是‘肉包鐵’,內環路上車速很快,萬一發生交通事故,會造成嚴重后果。”近日,一名男子駕駛電動自行車在內環路通行被執勤交警查處時,現場接受了勸導教育。
在“治本2024”電動自行車專項整治行動中,廣州交警通過現場執法和電子監控相結合的方式,嚴查電動自行車上內環路行駛這一違法行為,多名交通違法者被逮個正著。
此次專項整治行動是在交通秩序大整治的基礎上,通過公安交警、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等職能部門的通力協作,重點整治電動自行車闖紅燈、逆行、違法載人、不按車道行駛、無號牌、非法改裝、沖禁令等交通違法行為,同步強化對外賣電動自行車的綜合治理。
電動自行車闖紅燈、逆行、違法載人、不按車道行駛、無號牌、非法改裝、沖禁令等行為被重點整治。
“針對電動自行車交通亂象,我們繼續鞏固‘網格化’治理模式,同時通過整合公安、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和志愿者力量,圍繞全市各重點路口、重點路段開展整治和勸導行動。”廣州市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2022年以來,市公安交警部門每年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都超過100萬宗。
廣州鞏固“網格化”治理模式,治理針對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亂象。
馬路不是“特技場地”,可卻有一些騎行者在路面陸續上演“翹頭飆車”等危險動作。“今年以來,我們收到群眾舉報‘飆車炸街’有效線索近800條,均已落地查處。”廣州交警介紹,在保持高壓嚴管態勢的同時,交警部門全面核查網上銷售“可變閥門”“聲浪改裝”等非法改裝部件的信息,會同市場監管、交通運輸部門定期針對重點場所開展走訪摸查、聯合執法,嚴查非法改裝車輛、銷售非法車輛等違法行為。
截至10月18日,廣州今年以來多次開展集中打擊“飆車炸街”違法行為統一行動,先后查獲涉嫌非法改裝車輛10595輛,同比上升16.26%;查處涉嫌非法改裝門店62家,打擊“飆車炸街”團伙77個,依法予以行政拘留48人,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15人。
補短板:“微改造”保障慢行交通連貫性
日均約3萬輛非機動車通行的金沙洲大橋曾經機非混行嚴重。今年9月23日上午,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群眾期盼的金沙洲大橋非機動車臨時通道(東往西出城方向)全線接通,正式開放通行。
近一個月來,該路段非機動車出行便利性、安全性有效提高,通行秩序逐步好轉。不少家住金沙洲的市民反映,“有了臨時通道后,騎行電動自行車不用再和機動車‘搶道’,分開過橋,相對安全很多”。
在海珠區新港西路試行彩色非機動車道地面;在越秀區中山路、東湖沿江路路口和天河區華夏路、華穗路沿線路口設置藍色的非機動車等候區……近年來,廣州持續推動非機動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有條件的非機動車道盡量設置機非隔離護欄,積極推進“雙微改造”,推動各區以樣板路口為中心,輻射打造一批示范路口,形成示范片區,以保障慢行交通的連貫性。
廣州市公安局在對市人大代表建議的答復中透露,2021年至2023年,廣州累計完成1150公里非機動車道提升改造。2024年,全市將繼續推進200公里非機動車道改造提升。
“我們推進‘精細化治理’,對交通堵點、亂點、隱患點持續開展交通組織微循環、交通設施微改造。”交警部門介紹,“近期,重點圍繞交叉口慢行系統的完善和整體通行效率的提升,精細研定優化方案,通過調整路口布局、優化車道分配等方式,逐步完善路口非機動車過街通道,減少機非混行,改善通行秩序。”
減少一條機動車道,新設“單側雙向通行”非機動車道,結合流量分析重新調整車道功能……連接廣佛通勤的芳村大道西(廣佛路至雙橋路段)不久前完成了精細化改造,結合2023年完成的中山八花圈非機動車道環島微循環改造措施,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珠江大橋兩岸非機動車銜接通道,有效規范了交通秩序。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廣州交警已實施“雙微改造”點位18個,解決各類交通問題近百處。經第三方機構評估,各改造節點交通規范有序,通行效率平均提升近10%。
筑防線:潛移默化提升文明守法出行意識
騎行電動自行車時頭盔到底有多重要?今年8月14日,“文明交通 你我同行”廣州交通安全流動小篷車駛進越秀區北京路,圍繞“騎行安全”為街坊們帶來一場生動有趣的交通安全知識宣講。
活動現場,交警將兩起交通事故典型案例與模擬實驗融入情景劇,并針對一些市民日常騎行中將工地安全帽作為安全頭盔替代品的誤區,通過模擬碰撞試驗讓街坊們對二者的保護作用一目了然。
“交通安全流動小篷車系列宣傳活動計劃在全市范圍內巡回開展,今年預計有過百場次,覆蓋農村、城郊、學校、社區、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區域,進一步延伸交通安全宣傳觸角。”交警部門介紹,2023年,廣州交警首次使用大篷車送交通安全宣傳服務下鄉的形式,集安全宣講、文藝表演、場景體驗、互動游戲、知識問答、電影下鄉等功能于一身,針對不同的人群調整合適的活動形式,傳遞交通資訊,普及安全知識。
據統計,廣州交警交通安全大篷車系列活動一年總里程達到9800公里,線下參與人群超4萬人,線上傳播量過億;廣州共開展交通安全“七進”宣傳活動1700余場,在1300余個行政村、1400余所學校、1400余處路口增設交通安全宣傳欄,在37個高速公路服務區設置宣傳陣地;全市125塊商圈大屏、600余個娛樂場所循環播放交通安全公益廣告……通過廣大交通參與者的共同努力,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共建共治,廣州2023年實現全市較大事故“零發生”。
“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是系統工程和民生工程,需要全市各職能部門、各區通力合作,全社會積極參與。”廣州市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常態化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潛移默化中提升群眾文明守法出行的意識,讓大家牢記‘每個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責任人’,讓每一位交通參與者都養成自律駕駛、文明出行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