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177個街鎮集中滅蚊
7月25日下午,廣州市開展集中滅蚊專項行動日活動。據了解,全市11個區177個街鎮開展集中滅蚊行動,各街鎮病媒生物防制站防制員近800人參與行動,選取蚊媒監測密度較高的區域集中開展滅蚊。當天,廣州市公共衛生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通知,7月26日至8月1日,廣州將開展防蚊滅蚊攻堅行動周活動,努力降低蚊媒密度,嚴防蚊媒傳染病擴散蔓延。記者在越秀區白云大塘街龍騰社區現場直擊消殺行動。
龍騰社區,消殺人員使用低劑量噴霧劑對重點區域外圍進行全面消殺。
7月25日下午,廣州市公共衛生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通知,按照省愛衛會工作安排,7月26日至8月1日,全市將開展防蚊滅蚊攻堅行動周活動,采取統一高效防蚊滅蚊措施,聚焦蚊蟲孳生地,強化環境衛生整治,積極動員家家戶戶翻盆倒罐、清除積水,加大對醫療衛生機構、托幼機構、養老院、建筑工地、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等重點場所消殺頻次和力度,從源頭阻斷疾病傳播鏈。
根據通知要求,多個職能部門將在近期組織開展一次全行業培訓活動,開展防控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防蚊滅蚊技能培訓。
鑒于廣州及周邊城市的蚊媒傳染病疫情形勢,要求各區加強人財物等后勤保障,指導街鎮病媒生物防制站動態儲備不少于一個月用量的滅蚊藥物,配備與工作需要相匹配的滅蚊器械,確保在蚊蟲高發期能夠迅速、有效地開展防控工作;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街鎮,要提前做好應急力量儲備。
通知同時要求街鎮適時組織開展黨員入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引領社區居民動態清除身邊的蚊媒孳生地,以實際行動踐行“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
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簡稱“兩熱”)是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近期,隨著氣溫升高、降雨增多,蚊蟲進入繁殖高峰期,“兩熱”傳播風險增大。
記者在龍騰社區消殺現場看到,消殺人員使用低劑量噴霧劑對地下停車場、下水道、植物密集區域等重點區域外圍進行了全面消殺。
越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越秀區衛生監督所)陳土宏主管醫師在消殺現場介紹,除了在重點社區安排室外統一消殺、控制蚊媒外,也呼吁居民做好室內清積水、滅蚊蟲工作。接下來每周都會有統一行動,針對一些高風險區域進行統一消殺。
“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傳播途徑和臨床表現非常類似,主要區別在于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相對更短、傳播速度更快。鑒于周邊地區發現疫情,消殺和防控工作要迅速開展。”陳土宏說。
越秀區大塘街除四害消毒管理站站長方杏華說,龍騰社區地處老城區,居民區密集,綠植很多,老人、兒童等抵抗力較弱人群的比例也很大。這段時間全員行動,居民、樓長、居委會志愿者紛紛出動清理垃圾、清倒積水,對天臺、房前屋后垃圾雜物進行了全面清理。另有社工逐戶上門派發滅蚊藥包和進行防蚊科普宣傳,提醒大家對雜物垃圾做到“日清”。
龍騰社區居委會主任羅燦云介紹,目前還發動了社區在職黨員、志愿者和放假的青年學生挨家挨戶上門宣傳防蚊滅蚊、預防“兩熱”的知識,動員居民翻瓶罐清積水,清除滋生蚊蟲的“黑點”。
羅燦云說,從目前志愿者走訪的情況看來,居民家中最容易被忽視的蚊蟲滋生點是養花的天臺,住戶偏愛積攢雨水淋花;另外就是擱置的輪胎、一次性水杯、飲水機水臺等,都需要特別留意。
醫生提醒:出現發熱關節痛或皮疹等癥狀及時就醫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醫師洪文昕提醒,目前沒有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藥物可以預防和治療基孔肯雅熱,主要是對癥處理,一旦出現發熱、關節痛或皮疹等疑似癥狀應及時就醫。
人被蚊子叮咬后,多在3—7天內發作。其特征是突然發熱,常伴有嚴重關節痛,一般只會持續幾天,但也可能持續很長時間,比如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其他癥狀包括關節腫脹、肌肉疼痛、頭痛、惡心、疲勞和皮疹。由于這些癥狀與登革熱的癥狀類似,可能被誤診。多數患者為輕癥,大約一周可治愈,但偶爾也有累及眼部、心臟和神經系統并發癥的報道。重癥及死亡病例較為少見。孕婦、新生兒和有基礎病的老年人,患重癥的風險比較高。這類患者需要住院治療,因為有器官損傷的風險。
診斷上主要是使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等檢測方法,可以在患病第一周采集的血液樣本中直接檢測出基孔肯雅病毒。通常在疾病發作后的第一周可檢出特異性抗體。
洪文昕介紹,由于沒有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目前該病還是以綜合治療為主。包括多飲水和充分休息,體溫超過38℃可用退燒藥,關節痛可根據疼痛程度使用止痛藥物,建議使用撲熱息痛或對乙酰氨基酚來緩解疼痛和退燒,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類的藥物。因為非類固醇抗炎藥會增加出血風險,不建議常規使用。
一旦出現發熱、關節痛或皮疹等癥狀,請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早期對癥治療,可有效緩解不適癥狀。
市民若曾去往出現基孔肯雅熱病例的地區——返穗后12天內做好健康監測
7月25日,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受記者采訪,就環境治理、個人防護等方面疑問進行解答,提醒市民從出現基孔肯雅熱病例的地區返穗后12天內做好健康監測。市疾控中心表示,廣州按照“1335”防控策略快速開展基孔肯雅熱疫情處置,力爭“發現一起、撲滅一起”。
四招降低感染風險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傳播途徑和登革熱相似,都是由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預防的關鍵在于防蚊滅蚊。
市疾控中心建議市民朋友采取四方面措施,降低感染風險。
一是做好環境治理:伊蚊依賴小型積水繁殖,因此清除蚊蟲孳生地是預防基孔肯雅熱、登革熱等蟲媒傳染病的根本措施。市民要定時清理家中容易積水的地方,如瓶罐、廢舊輪胎、花盆、下水道、雜物堆等區域,不給蚊子提供繁殖的機會。
二是做好個人防護:外出時盡量穿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面積;同時可以在裸露的皮膚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驅蚊液。家中建議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打造一個安全的“無蚊空間”;家中也可以使用電蚊拍、滅蚊燈等方式滅蚊。此外,盡量不要在戶外樹蔭、草叢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
三是關注旅行健康:如果計劃前往出現基孔肯雅熱病例的地區,出行前要做好充分的驅蚊防蚊準備,返穗后12天內做好健康監測,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四是及時就醫:一旦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基孔肯雅熱相關癥狀,應立即就醫并告知醫生旅行史和蚊蟲叮咬史,以便醫生能夠及時準確地診斷和治療。
發現一起、撲滅一起
防控基孔肯雅熱,市民群眾是個人健康第一責任人。此外,還有無數的疾控人在努力。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介紹,目前正圍繞五大方面積極有效地開展工作。
一是落實防控機制,明確工作方向。疫情發生后,疾控部門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堅決落實“黨委主導、政府領導、科學防控、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機制,提前做好各項防控工作部署。
二是全面精準防控,快速處置疫情。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加強疫情監測和病例篩查,強化風險預警監測,要求按照“1335”防控策略快速開展疫情處置,力爭“發現一起、撲滅一起”。
三是加強培訓工作,提升防控能力。先后開展了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基孔肯雅熱防控技術、基層防控人員蚊媒防控技能等多項培訓。
四是強化技術指導,聚焦關鍵措施。聚焦環境衛生整治、孳生地清理、成蚊滅殺等重點措施,持續提供專業技術指導,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
五是全方位宣傳動員,提升全民意識。通過微信公眾號、科普折頁、海報等多種途徑,廣泛普及基孔肯雅熱防控知識,提高全民防控意識。
強化“兩熱”病例識別
七八月份是“兩熱”(基孔肯雅熱、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流行季。市疾控中心表示,蚊媒傳染病的防控關鍵在于防蚊滅蚊,呼吁全社會多部門共同努力進行防控。
首先,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做好環境衛生整治,對重點蚊媒孳生環境,如天臺、空置房、閑置地、內街小巷、建筑工地、公園綠地等區域持續徹底做好清理,整體降低蚊媒密度,全面降低傳播風險。
其次,需要多部門共筑防控屏障:醫療機構要強化病例識別能力,早期發現病例,加強院內及周邊環境的衛生整治,防止院內感染;建筑工地應及時清除地面積水、清理廢棄的建筑垃圾;公園、景點、花卉市場等場所應對綠化植被和水生植物定期修剪、定期換水,填堵竹節樹洞等;各行業主管部門要重點關注養老院、福利院、月子中心、學校、托幼機構與醫療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的場所,做好場所內和周邊環境孳生地清理和成蚊控制工作。
對于普通市民而言,參與群防群控是最有效的防護手段。市疾控中心提醒,要做好居家環境治理,定期清理家中花盆托盤、水生植物容器、廢舊輪胎等易積水區域,外出時做好各項防蚊措施。若確診基孔肯雅熱,要配合做好住院或居家防蚊隔離,避免疫情進一步傳播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