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縫插針”騰出萬個非機動車位
今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讓電動自行車“有地停”的工作目標。讓電動自行車“有地停”,看似是解決停車位的小問題,實則是關乎民生便利、城市治理效能的大文章。
7月10日,記者獲悉,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通過“挖潛+靚化”的方式,近期已組織完成東風路—黃埔大道、環市路—天河路—中山大道西等市管八條城市道路的非機動車停放區劃線工作,挖潛新增非機動車停放空間超萬個。記者實地走訪發現,環市東路部分路段、小北地鐵站等昔日擁堵點,如今車輛整齊入框。市民直呼“方便實用”,地鐵工作人員坦言“管理壓力大減”。
市交通運輸部門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目前率先在市本級負責管理養護的八條城市道路組織開展非機動車停放區新增挖潛工作,下一步,市區兩級有關部門將進一步加強聯動,因地制宜規劃和設計各類非機動車停放區域,推動打造更多便民利民的非機動車停放空間,進一步緩解非機動車停放難題。
創新設計施劃停車區域 最大限度利用路面資源
因地制宜的創新劃線方式是釋放空間潛力的關鍵鑰匙。除了傳統的直列式外,記者在不少地方還看到弧線、斜向設置等多種布局模式。施工負責人現場介紹說:“在人行道、建筑退界空間相對寬裕的地方,采用雙排緊湊式設計;在一些較窄的帶狀區域,則采用斜線式設計;而在一些人行天橋底、橋墩區域,則采用圓弧線設計,最大化利用有限的路面資源。”這些因地制宜的“小創新”,匯聚成停放空間“大增量”的明顯成效。
利用設施帶、人行道富余空間 加密停車框
在環市路等主干道,記者發現,人行道上原本稀疏的停車框變得密集起來,這是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采取的“見縫插針”式加密措施。通過充分利用設施帶、人行道富余空間等,新劃設了大量非機動車停放區,如在環市東路的動物園南門對面路段、中山大道西的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路段人行道上的富余空間,新增施劃了可供約100輛電動自行車停放的停車區。騎行市民表示,這種做法既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率,也方便了周邊市民停車。

在番禺區洛浦街道,一塊閑置地被改造成電單車停車場。
盤活近千處橋下邊角料空間 引導規范有序停車
路上一些曾被忽視的“犄角旮旯”經充分挖潛后,也煥發了新生。市內已有近千處人行天橋下方、高架橋蔭蔽處等“邊角料”空間搖身變為非機動車規范停車區。記者在彩虹橋地鐵站過街天橋底、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天河院區)高架橋底看到不少新增劃設的停車位。“如果按照每輛0.6米停車寬度測算,可供超200輛電動自行車停放。”施工隊負責人介紹道,“這種地方柱子多、空間不規則,我們反復調整劃線方案,確保既增加車位的同時又保障安全通道,市民也不用把車亂停到人行道上。”邊角地塊的有效盤活,不僅解決了部分區域電動自行車“停車難”問題,也大大減少了車輛侵占盲道、消防通道的現象。
翻新80個地鐵停放區標識 疏通站點進出通道
地鐵站點周邊是非機動車亂停放治理的重點區域。記者從市交通運輸部門了解到,本次開展八條城市道路的劃線挖潛工作,同步對沿線約80個地鐵出入口的停放區標志標線進行了翻新,使得沿線地鐵口的電動自行車停放區容貌煥然一新。記者在小北、區莊等地鐵站外看到,經過科學規劃和精細劃線,停車區域劃分明確,空間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小北地鐵站工作人員表示:“以前早晚高峰,電動自行車經常隨意擺放,出入口人行道經常被堵得水泄不通,乘客進出非常不方便。現在有顯眼的停車區域,市民停車規范多了,通道也暢通了,我們的管理壓力小了很多,乘客抱怨也明顯減少。”

在小北地鐵站外,車輛整齊入框,更加美觀。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