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檔時間:2021年12月27日
一、出臺背景和意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報告均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作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指示,并指明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和重點產業,強調要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
廣州市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去年組織開展“1+1+N”重點產業促進政策體系修訂工作,積極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在歷年出臺的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扶持政策的基礎上,根據產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方向、新要求,制定出指向精準、易于操作的“干貨”政策,并經廣泛征求意見、多次修改完善形成《意見》。《意見》的出臺,將有利于集中政策資源重點支持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等優勢產業,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構建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二、主要內容
《意見》分為總體要求、支持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推動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其他五部分,共35條政策措施。
(一)總體要求(第一至二條)。聚焦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制造強市戰略,明確了《意見》的扶持原則、扶持方式,重點支持的汽車、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NEM(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發展領域,以及開放合作、創新引領、“兩高四新”(高科技、高成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培育等重點工程。
(二)支持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第三至十七條)。圍繞培育壯大企業主體,從鼓勵企業創新研發、支持企業開展工業強基工程產品和技術應用、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鼓勵應用首臺(套)技術裝備,以及補助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仿制藥企業和“小升規”企業等方面,針對性地給予各項扶持政策,不斷壯大市場主體,提升企業競爭力。
(三)推動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第十八至二十四條)。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步入集聚集約的內涵式發展軌道,從支持價值創新園區建設、推動老舊工業園區提質增效、鼓勵企業入園發展、支持“工改新”項目實施、提高工業用地開發強度等方面,提出操作性較強的政策措施,促進全市產業集聚化、鏈條式發展,推進我市產業從粗放發展轉向集約發展、從資源優勢轉向創新優勢、從分散布局轉向融合集群,實現我市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結構高端化。
(四)優化產業發展生態(第二十五條至三十二條)。著眼于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在引進的重點項目、落戶中國(廣州)中小企業先進制造業中外合作區的創新型企業、工業用地指標、工業用地出讓方式、扶持“三個一批”(一批制造業骨干企業,一批兩高四新企業,一批小升規企業)企業、加大投融資力度、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助力企業降本增效,吸引更多優質企業落戶廣州。
(五)其他(第三十三條至三十五條)。該內容明確本《意見》為建設“中國制造2025”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政策及有效期限,具體實施將按照有關資金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和征集指南等執行,各支持項目將根據每年預算和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實際適當調整。
三、主要特點
一是集中資源扶優扶強。整合全市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各專項資金,設立廣州市“中國制造2025”產業發展資金,引導社會資本設立“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生物醫藥”等多個百億級產業基金,優化全市工業用地配置方式,保障工業項目年度用地計劃指標,集中支持對廣州經濟發展有重大引領和支撐作用的汽車、IAB、NEM、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形成高端高質高新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是優化資金扶持方式。按照“統籌集中、突出重點、雪中送炭、滾動支持”的原則,提升廣州市“中國制造2025”產業發展資金使用效益。支持創新研發、成果產業化和技術改造,擇優給予企業補助、貼息、獎勵、直接股權投資等方式的支持。
三是重點支持創新和技術改造。支持先進制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廣應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支持首版次軟件產品推廣和應用。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重點扶持提升工業高端化、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和節能減排等技改項目。
四是加大新業態、輕資產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工業互聯網技術研發、產業發展和應用創新,支持企業實施信息技術集成應用、生產過程智能化提升、電子商務模式創新、大數據創新應用等項目,支持企業發展“制造+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擇優對軟件服務型、高端生產服務型、服務型制造、工業設計項目等給予資金支持。
五是推動深度融合發展。重點引導和推動多種技術的交叉融合、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滲透融合,推動軍民產業融合式發展,積極培育“兩高四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