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爽
省黨代表、廣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爽表示,廣州教育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省黨代會精神,以新思路開創新局面。著力構建“公平卓越、活力創新、開放包容”的廣州教育新體系,打造全國教育改革發展標桿城市,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在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上貢獻廣州教育力量,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廣州日報: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近年來,廣州教育如何持續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政課建設,匯聚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磅礴力量?
陳爽:我們將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積極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充分發揮“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協同育人功能,著力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上好“紅色教育課”,讓紅色血脈永久賡續、革命薪火代代相傳。我們將充分利用廣州特有的紅色資源,持續推進“黨史進校園”暨大中小學紅色教育系列活動,打造“羊城時政課堂”“思政講習堂”特色品牌,深化開展紅色教育“百千萬”行動,利用好現有紅色教育基地,打造100條紅色研學實踐線路、培養1000名紅色教育指導老師、選樹10000名學生紅色宣講員,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在紅色教育中激發強烈的愛國之心、強國之志、報國之行。
上好“傳統文化課”,讓深厚歷史傳承和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心靈。接下來,我們將立足廣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嶺南傳統文化教育有機融入思政課堂和研學實踐活動,推進中醫藥文化和粵劇進校園,深度挖掘67所百年老校所蘊藏的傳統文化和紅色基因,引導青少年學生在傳統文化課中感悟中國精神、中國信念、中國力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堅定文化自信。
上好“綜合實踐課”,全面提高綜合素養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我們也將在課程體系中增加面向未來的AI、STEAM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形態課程,鼓勵中小學校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國有企業,高科技產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共建共享科技與創新資源;引導青少年學生從學校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在綜合實踐課中感受國家綜合實力、發展成就,進一步拓寬視野,增強勇攀科技高峰的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持續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廣州日報:省黨代會提出建立健全“小切口大變化”的民生實事辦理制度,廣州教育是如何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陳爽:基礎教育事關國家發展、民族未來。近年來,廣州全力推進集團化辦學,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省黨代會提出“健全教育保障體系,擴大優質教育供給”的要求,以扎實有效、切實可行的舉措,持續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持續加大公辦學位供給惠及民生。2021年,全市通過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新投入使用學校、幼兒園134所(含校、園區),新增可提供學位超10萬個,其中公辦學位8.3萬個。2022年秋季,將新增計劃招生數3.86萬個;“十四五”期間,全市預計將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4.6萬個,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位33.4萬個,公辦高中學位約3萬個,辦好辦強公辦義務教育。
堅定不移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高質量集團化辦學,更加均衡布局優質教育資源,推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持續不斷擴容,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校際差距;以優質學校為龍頭,輻射帶動相對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整體提升辦學質量,促進市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致力培養新時代教師隊伍奉獻擔當。推動“三類四階段”進階式精準培訓,建強1+6+11+N四級聯動教師發展支持體系;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加強本土教育領軍人才培育;深化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加大優秀教師的交流力度,讓“好教師”流動起來;加快構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新格局,為廣州建設教育強市提供有力支撐。
廣州日報:廣東以制造業立省,廣州教育將如何貫徹落實省黨代會精神,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為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做好人才和技能支撐。
陳爽:制造業發展離不開技術技能人才強力支撐。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圍繞廣東制造業立省、廣州制造業立市發展戰略,主動作為、先行先試。
深化產教融合,著力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聚焦大灣區產業發展,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方向,健全職業教育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打造品牌特色專業,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制訂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關實施辦法和工作指引,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
堅持提質培優,全面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結構。統籌推動中職、高職和職業本科教育協調發展,增加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供給;遴選學校和專業開展中高、中本五年一貫制培養試點,推動有條件的高職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支持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雙高計劃”建設,系統構建中高職貫通的一體化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