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青言青語”把“要言妙道”融入終身
當代青年思維活躍、個性鮮明,最忌刻板說教。如何匯聚全社會力量,共同開好“大思政課”,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要言妙道”融入終身成長,激發愛國情懷與報國志向?日前,記者走進多所學校,一探究竟。
華南理工大學
讓理想信念成為可學可循的精神坐標
思政教育如何更好地凝聚青年、引領青年,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議題。在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曉麗看來,青年學生擁有極強的愛國熱情和參與感,他們希望將宏大的敘事與個體的奮斗相聯結。“我們在課堂上實施了思政課程‘領道’計劃,推出民族復興、青春感懷、圓桌論壇、熱點透視等品牌,聚焦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社會熱點問題,在討論辨析中深化理論認同,提升思想水平。”
“其他各門課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王曉麗說,在華工的課程思政精品通識教育課程中,專業老師會帶領同學們Citywalk,從建筑設計讀懂文化傳承,從城市規劃感悟人民至上,從生態治理體會綠色發展。每一次的行走、觀察和思考都催生了同學們更濃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這種跨學科、融專業的實踐教學,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重驅動。
《紅色甲工 血色浪漫》是華工原創的一部話劇,自首映以來成功演出19場,觀看人數達2萬人次,吸引千余名師生參與籌備工作,多位校友返校登臺參演,“圈粉”無數。王曉麗說,學生們通過親身演繹,實現了與歷史的深度對話。理想信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為可學可循的精神坐標。華工還活躍著不少學生宣講隊伍,他們用年輕人的話語講述校園歷史、科學家故事和改革發展成就,走讀式講解深化愛校榮校之情。在剛過去的暑假,華工眾多學子走進紅色景點、走進鄉村開展思政實踐,在沉浸體驗和調研訪談中厚植家國情懷、汲取前進力量。

話劇《紅色甲工 血色浪漫》劇照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貼近現實生活 貼近青年學生
“把思政課講在祖國的大地上,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車間里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田間地頭里的思政課,真正把思政課講活講透,讓思政課貼近現實生活,貼近青年學生。”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湯玉華教授表示,該院依托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的特點,構建“五金思政”體系,實施“六維轉向”,實現“德技并修”:從課內的實踐任務設計到課后實踐活動,再到師生共創思政活動成果展示,通過融入產業發展、企業社會發展的真實案例與任務,著力培養學生的表達、協作、思維、創新能力,切實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養,為高技能人才培養貢獻思政力量。
同時,該校著力建設“三大課堂”協同育人平臺。第一課堂夯基固本,運用模塊化教學、對分課堂等方法,持續開展“精彩一課”教學展示32期,實施“一師一品”。第二課堂賦能拓展,依托成績單、德育導師工作站,融入志愿服務、社團活動,凸顯工科特色。第三課堂實踐深化,與企業、社區、鄉村共建22個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實踐活動28次,吸引學生3萬人次參與。學生作品獲全國大學生講思政課大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近年來,“行走的思政課”依托多元平臺煥發生機。“云端課堂”拓展廣度,打造“網絡課堂”與“云”思政、虛擬仿真教學,開發上線3門在線課程、10個模塊、300學時;研發1個數字人2個AI智能體,初步構建100個核心知識點的知識圖譜。
廣州市團校
推出40條研習路線 打造生動“活教材”
“思政課青春化的核心,在于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從‘知識灌輸’轉向‘情感共鳴’和‘思維激活’。”結合多年創新實踐,廣州市團校團屬培訓部部長胡國表示,近年來,在團市委領導下,廣州市團校作為黨在青年工作領域特色鮮明的政治學校,持續改革創新,以“英雄花開英雄城”紅棉研習等為載體,用好用活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以“青言青語”打造新時代大思政課創新模式。
據介紹,廣州市團校依托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策劃推出“英雄花開英雄城”紅棉研習,研發“羊城千年史跡路、百年崢嶸紅色路、改革開放強國路、高質量發展騰飛路”四大類40條研習路線,以“青言青語”“童言童語”的生動形式,將紅色史跡點打造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大思政課“大課堂”“活教材”,構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紅色矩陣”,讓廣大青少年通過沉浸式、體驗式的研習任務,“穿越”歷史時空,走讀英雄足跡,成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主角主力。
據統計,2023年以來,廣州市團校為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等單位,以及來自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黨員干部、團干部、團員青年、青少年等不同群體代表1.4萬余人,開展紅棉研習1300多場次。此外,廣州市團校踐行“歷奇教育”理念,以團隊建設、紅棉研桌、紅棉劇場等形式開辟了團校大思政課的“新場域”。
康有為紀念小學
從時空維度看“終身思政”
強化思政教育“終身理念”,可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來理解。廣州市荔灣區康有為紀念小學道德與法治科科長何燮瑩認為,從時間維度看,思政教育貫穿人生全過程。“青少年階段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何燮瑩表示,小學階段播下思政教育“真善美”的種子,還需要在初中、高中、大學乃至步入社會后,不斷汲取養分,生根發芽,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從空間維度看,“終身”理念應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該校在課堂上通過“數智賦能”,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體會,再回歸生活的“大課堂”去實踐。“思政老師教給學生的,是要能帶出校門、用于生活,且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在日常教學中,該校主要通過四種方式貫徹“終身”理念。一是聚焦“核心素養”,重點培養政治認同、道德情感、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二是創設真實情境,強調體驗與共鳴。譬如,思政課堂引入“教育戲劇”等多種策略,引導學生參與課本中的角色演繹。三是注重家校社協同,延伸教育鏈條。學校積極與家長溝通,通過家長課堂、親子任務等形式,將思政教育延伸到家庭。四是培養“學習力”,而不僅是“學知識”。“從小培養他們愛家國、勇擔當、敢創新、有夢想的意識,在校園中每一天踐行‘成功每一步,有為每一天’的校訓。”何燮瑩說。
專家聲音
“終身思政”要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
終身思政的核心內涵在于打破傳統思政教育的時空邊界,推動價值觀塑造從“階段性任務”轉向“全周期陪伴”,實現個體思想素養的持續提升與社會主流價值的深度融合。從理論上看,它具有教育階段的持續性、社會場域的整合性、自我修養的主體性。
推動終身思政理念落地,要強化多維支撐。一是構建一體化教育體系。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內容循序漸進、有效銜接,同時將思政教育延伸至職業培訓、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領域,實現終身覆蓋。二是拓展社會協同育人網絡。通過企業文化塑造、社區文明創建、網絡內容治理等,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生態。三是創新貼近生活的教育載體。善用“微傳播”和文化產品,將宏大價值觀融入日常敘事與行為示范,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終身思政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項需要長期推進的社會工程。唯有通過其理論和實踐的良性互動,打通終身思政的鏈條,融入具身化的成長體驗,方能達成個體價值追求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同頻共振。
(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哲學博士 楊杰)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