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課:從單向傳遞到潤物無聲
9月8日,記者專訪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市執信中學等校書記、校長及教師,挖掘廣州不同學段“浸潤”式思政教育的鮮活案例,從課程融合到活動設計,探索推動思政教育從“單向傳遞”向“潤物無聲”轉變的實踐路徑。
中山大學
在校園內打造“行走的思政課”
中山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靳祥鵬告訴記者,中山大學始終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工作的“生命線”,在內涵、內容與方式上迭代創新,用與學生同頻共振的話語體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讓思政教育“如鹽入水”般引領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實現育人目標。
中山大學著力構建“體系科學化、項目品牌化、隊伍專業化”的工作格局,推動思政教育從“泛化開展”向“精準落地”轉變。
靳祥鵬說,在體系化推進上,中山大學以“全周期培養”為理念,善用“身邊榜樣”與“儀式場景”,讓思政教育可感可觸,并依托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集體活動,將學校紅色基因融入儀式流程,讓責任擔當自然融入學生心中。此外,學校還深入挖掘校內紅色建筑、校史中的標志性人物及其精神內涵,把校園變成“思政課堂”。今年9月7日,中山大學舉行2025年開學典禮。2萬余名本科新生和研究生新生在線下線上齊聚一堂,共上“大學第一課”。五星紅旗莊嚴入場,電影《坪石先生》展示校史故事,新生代表向母校(高中)老師獻花致敬……典禮上的諸多環節讓這堂“大學第一課”意義深遠。
“項目品牌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靳祥鵬告訴記者,中山大學堅持了29期的“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修班”(簡稱“馬研班”)就是典型代表。在為期兩年的培養周期內,學員們通過深化理論學習、參與社會實踐等,不僅實現了自我提升,更成了“行走的思政旗幟”——他們活躍在各學院,將思政元素融入日常交流與集體活動,“以點帶面”帶動身邊同學共同進步。如今,歷屆“馬研班”學員已成長為各行各業的骨干力量,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思政教育的深遠影響。
在“隊伍專業化”建設上,靳祥鵬介紹,中山大學整合黨政專職輔導員、青年教師專職輔導員、研究生兼職輔導員、班主任及學生骨干等多方力量,打造了一支專業隊伍。他們形成了覆蓋學生成長各環節的育人合力,讓思政教育融入日常點滴、貼合學生需求,真正實現“浸潤式”育人。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將思政教育融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這個夏天,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華附”)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喜報”不斷——在7月舉行的第36屆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中,華附學子林鈺坤獲得金牌,排名世界第六,為廣東省斬獲國際生物奧賽首金。
拔尖創新人才培育是華附育人的重要一環,該校承辦廣東奧林匹克學校,在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綻放光彩,不乏學子考入知名高校,立志深耕科研。
華附黨委書記、校長姚訓琪表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在于讓學生把知識學深、學透,也不僅在于培養學生個人跨界的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在落實科技創新教育的過程中,華附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科學中的新領域。我們希望學生理解科技創新的目的——服務于身邊老百姓的生活,為國家更美好的未來進行發明創造。”姚訓琪說。
姚訓琪表示,學校向來認為,思政教育要融入日常課程,特別是要融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此,華附講究每個學生都要經歷“兩種課堂”,一是在校園普通課室里的課堂,二是走向社會的“行走課堂”。“我們鼓勵孩子們走出校門,在實踐活動中感受社會的變化。”
華附堅持開展農村社會實踐活動逾35年,每年帶領學子走進農村,與農民朋友同勞動,向農民朋友學習。姚訓琪表示:“讓孩子們走進農村,參加勞動,目的不僅在于讓他們感受自食其力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有更大的抱負,用自己的努力與創造,為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這才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
執信中學
讓學生有自我成長的動力
在新學期開學典禮上,廣州市執信中學舉行了第十五屆“感動執信”頒獎典禮,在科創、服務、藝術等領域表現優異的學生、校友、家長代表以及飯堂廚師團隊逐一上臺領獎。執信飯堂廚師代表周阿姨在上臺分享感言時,幾度因緊張而語塞。在臺下師生充滿鼓勵的掌聲中,周阿姨靦腆地笑道:“有一次一個孩子考試沒考好,我給他多打了一勺紅燒肉,沒想到這么小的事,讓大家記在心里。其實,我們每天都做著最平凡的事,把米淘干凈,把菜炒得香,讓每個孩子都能吃飽吃好。這份獎勵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我們會繼續用心做好每一頓飯。”
廣州市執信中學黨委書記陳民表示,思政課并不止于課堂,還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動執信”頒獎典禮就是一堂生動鮮活的思政課。“學校每天都有讓人感動的人和事,我們希望發揮榜樣的力量,讓校園里每個孩子都對美好充滿向往,懂得關愛每一個人,愿意為他人創造價值。”
陳民認為,在中學落實思政教育,要讓孩子有自我成長的動力。為此,學校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活動、家校合作等方方面面,在日常點滴中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同學們在社團、志愿服務等活動中,去為他人、集體乃至社會服務,去合作、去感觸,獲得一種成就感,就能推動學生有更強的意愿、更大的動力繼續做好每一件事,有更宏大的愿景與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理想信念,這就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陳民說。
他還表示,教師不只是教書,更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每位老師的一舉一動、一個微笑、一句鼓勵,每位老師的專業精神、敬業態度、對學生的關愛,學生都能看到、感受到。”好的教育,是心靈撼動心靈,教師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品德,成為學生的楷模,才能感染人、影響人,推動學生用心感悟,心有所向,行有所達。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