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身鄉野踐使命 青春聚力譜新篇
追尋紅色足跡,播撒信仰火種;打造多元課堂,賦能鄉村教育;發揮專業優勢,推廣數字技術……今年暑期,廣州高校學子積極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他們不畏高溫酷暑,無懼雷雨大風,奔赴基層一線,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賡續紅色薪火 筑牢信仰之基
以腳步丈量紅色土地,用青春對話歷史豐碑。這個夏天,廣州高校各實踐團隊深入紅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凝聚奮進之力。
在“行走的紅色課堂”中感悟初心使命。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百千萬工程”突擊隊——“青心筑夢”實踐隊奔赴廣州市白云區崗尾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依托崗尾村豐厚的紅色資源,特別是甘先烈士故居,實踐隊創新開設“行走的紅色課堂”。隊員們深入老黨員家中,開展“尋跡·傳承”口述史計劃。聆聽81歲老黨員徐桂妹講述“扁擔精神”下帶領鄉親們“讓大伙吃飽穿暖”的奮斗歲月;體悟68歲退伍軍人、老黨員劉潤田“退伍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的赤子情懷。在甘先故居的現場訪談中,青年學子于歷史現場感悟初心使命。
青春傳薪火,丹心繪新章。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繪美客韻”和“助夢e夏”兩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走進廣東省首個中央蘇區縣——梅州市大埔縣,跟隨革命先烈后代劉華先的步伐,深入具有“中央紅色交通線‘秘密倉庫中站’”之稱的棣萼樓,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群眾堅如磐石的信仰力量,以行動賡續紅色血脈。
以赤誠與擔當,弘揚紅色文化。廣東文藝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色筑夢鄉旅·薪火研學突擊隊”深入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紅色研學基地和革命舊址,系統踏訪潮汕人民抗征隊司令部舊址、后方醫院、軍政法庭、中共潮汕地委舊址及武器庫遺跡,采擷口述史、梳理村史線索,讓情境化思政與在地化研學深度融合。基于一手資料,突擊隊撰寫調研報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火炬村研學基地建設與運營》,用研學成果反哺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
科技賦能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讓青春在基層的滋養里,長成支撐振興的棟梁。這個暑假,廣州高校學子從校園奔赴基層鄉村一線,以科技破題產業興旺,以服務夯實宜居根基,在泥土與星光的對話中,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屬于青春的振興答卷。
一線有呼聲,大學生“點對點”作答。為積極響應“百千萬工程”號召,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田園衛士”突擊隊奔赴增城區新塘鎮瓜嶺村,開展了為期15天的暑期“三下鄉”活動。隊員們走進田野、穿梭古村,以數字為翼、實踐為筆,在鄉村振興的土地上,書寫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瓜嶺新篇章。
從傳統勞作體驗到產業模式調研,從文化基因挖掘到助農直播實踐,廣州新華學院經緯嘉洪突擊隊深入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北斗鎮大周湖,以腳步丈量土地,用行動連接城鄉,在短短數日里觸摸到鄉村振興最鮮活的脈搏。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翼啟鄉飛”低空經濟先鋒實踐團奔赴韶關市新豐縣豐城街道,開展了為期9天的“低空賦能鄉村振興”主題實踐活動。團隊著力打造校地共建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以青春智慧書寫新時代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發展的精彩答卷。
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暑期“三下鄉”薪火突擊隊走進清遠市連州貢柑種植基地,開展科技助農社會實踐活動。為防治病蟲害,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參與研發的“蟲情監測系統”與“氣象監測系統”已應用于貢柑種植基地。
構筑多元“第二課堂” 潤澤學生成長之花
暑期“三下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作為連接高等學府與基層鄉村的重要橋梁,不僅是高校學子感受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寶貴窗口,更是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應用于實際的生動課堂。這個夏天,來自廣州高校的學生志愿者策劃并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暑期課程,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為鄉村教育注入新鮮活力。
以玩促學,以趣啟智。在韶關市新豐縣沙田鎮中心小學,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青穗突擊隊”團隊為留守兒童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學生志愿者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和創造力,精心設計多元化課程,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擴寬了他們的視野。
打造趣味夏令營,在歡聲笑語中傳遞知識。廣州職業技術大學旅游商務學院發揮專業優勢,組織“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育苗童行”守護團奔赴興寧市石馬中心小學,開展了一場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暑期夏令營活動,為當地30余名低年級學生帶去了知識與歡樂交融的難忘假期體驗。夏令營活動設計注重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培養安全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科技賦能鄉村教育,讓孩子們沉浸式體驗前沿技術。在梅州,由15名學生骨干組成的廣州大學“同心筑夢”青馬學子實踐團開展了科技賦能鄉村教育行動。在當地石正中心小學,團隊成員將AI技術與科普支教結合,為鄉村兒童帶去沉浸式課堂。五年級學生王梓驊興奮地說:“科學課太有趣了!我將來要發明幫助農民的機器人。”
廣東工業大學“紅數薪傳”突擊隊將“紅色文化大餐”配送到校園。在潮州市江東鎮下湖小學,突擊隊隊員們用硬核技術為紅色傳承注入新鮮活力。隊員們前期深入潮澄饒革命遺址,感悟先烈奮斗足跡。針對調研發現的本地紅色歷史認知斷層,他們創新融合專業與思政:數學課上,孩子們在解物資分配題中體味革命智慧;編程課上,一行行代碼讓黨史時間軸生動“活”了起來;手工課上,紅軍帽、五谷地圖讓孩子們觸碰到沉甸甸的愛國情。更妙的是科學實驗課的魔力,讓紅色信仰在孩子們好奇的眼中悄然生根。
在基層一線,在廣袤鄉村,廣州青年學子們躬身實干、挺膺擔當,用所學所長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廣泛開展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充分展現新時代青年的精神風貌,傳遞青春正能量,書寫鄉村振興青春華章。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