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賞英雄花 聽英雄事 傳英雄志
廣州海珠廣場,木棉花正盛放。3月23日,“英雄花開英雄城”2025廣州大篷車巡展越秀區專場暨“越學·思踐”宣講活動在海珠廣場開展。本次廣州大篷車巡展越秀區專場活動以流動展覽的形式宣傳越秀紅色文化,通過舞臺展演、主題宣講、互動市集等形式,為市民游客帶來一場英雄音樂會、英雄故事會、英雄影像會和英雄文創會。
大篷車上精彩文藝節目接連登場。
互動打卡中感受紅色文化
海珠廣場上,一輛木棉花造型的大篷車引人注目。這是“英雄花開英雄城”大篷車第二年駛進廣州各區。
活動伊始,“英雄花開英雄城·2025廣州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大篷車”旗幟傳遞至越秀區。據悉,該旗幟跟隨大篷車在廣州11區傳遞,寓意傳承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系列宣傳活動在廣州次第花開。
大篷車展演舞臺上,紅色宣講員張靜蕓和林樂儀帶來紅色歷史故事宣講,句句鏗鏘,擲地有聲。互動體驗區域內“花城紅圖 暢游廣州”“紅棉文創 趣味集章”等攤位更吸引了市民群眾的注意,大家在游戲互動、蓋章打卡等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到紅色文化的可觸可感,惠民服務的可觀可享。
英雄樹下講英雄故事,英雄樹下弘英雄氣,大篷車流動展館“化身”紅色引擎,激活紅色場景新表達。越秀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大篷車開進海珠廣場這一紅色地標,在英雄樹的綠蔭下,展開了一場歷史與當下的“時空碰撞”,市民群眾可以在這個紅色場景里聽紅色故事、傳承英雄志、弘揚英雄氣。
讓身邊人講好身邊事
英雄花開的地方,就有英雄的故事在流傳。“每一個兢兢業業、刻苦奮斗,為城市發展作出貢獻的平凡人也是大家身邊的平凡英雄。”越秀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推動紅色宣講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讓“身邊人”講好“身邊事”,此次活動特別邀請了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堅守的職工代表分享自己的故事。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曾科學在南太平洋島國做巡回醫療期間,作為隊里唯一的中醫,他用一根銀針成功救治了一名中風4年的藥師,漂洋過海向世界展示中醫藥學的奇妙之處;廣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管理委員會講解員李穎紅從一名志愿講解員成長為專職講解員,四年時間里,她在北京路進行了超500場講解,帶領了近五萬名中外游客走過了這里的每一個角落……
這一句句“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宣講,凝聚成一股股“聲”動力量,進一步擦亮“越學·思踐”宣講品牌。
在運動中追尋紅色記憶
“3、2、1,出發!我們的參賽隊伍將開啟一場別樣的紅色之旅。”活動當天,“珠水紅棉,‘僑’見廣州”——越秀區人民街2025年城市定向活動同步開啟,只見參賽選手組隊走進指定打卡點,通過探秘尋寶、歷史知識問答、視頻拍攝、游戲互動等形式完成活動任務。“這是我們第二年舉辦城市定向活動,人民街地處越秀核心區域,是廣州紅色文化與華僑文化的匯聚地之一。此次活動以城市定向為載體,串聯起轄內的紅色革命遺址、歷史文化地標和僑鄉特色景點,希望帶領市民群眾在運動中追尋紅色記憶。”越秀區人民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說。
“珠水紅棉,‘僑’見廣州”城市定向活動的開展,是越秀區推動紅色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的生動注腳。通過擦亮特色品牌、做足創新文章,越秀區打好“活化牌”,讓越秀“紅”更加亮眼,激活紅色文化傳承弘揚“一池春水”。
大篷車開進天河 紅色文化“活”起來
傳頌紅色經典,汲取奮進力量。3月22日,“英雄花開英雄城”2025廣州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大篷車巡展天河區專場活動,在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舉辦。
活動以“賞英雄花、游英雄城、傳英雄志、弘英雄氣”為主題,通過舞臺展演、主題宣講、互動市集、AI視頻展播等多元形式,為市民呈現了一場融合歷史厚重感與時代創新力的紅色文化盛宴。
現場,大篷車滿載的精彩文藝節目接連登場,讓紅色文化在天河區熱土上綻放新活力。古詩詞小組演唱《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帶來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展現了蘇軾面對困境時的豁達與堅韌。單弦與電吉他合奏的《單指琴緣》打破藝術邊界,展現了廣州對文化的開放包容……
本次活動特別設置了一場“英雄故事會”。十九路軍陵園宣講員丁亞鵬通過《碧血丹心映長空》,再現抗日將士的壯烈事跡;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宣講員左磊通過《瞿秋白和國際歌》,帶領觀眾感悟革命先驅的信仰之光;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張淏然,講述了革命先烈張云峰視死如歸,為革命被捕入獄,在廣州壯烈犧牲的感人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敬業愛崗建功立業者,也是凡人英雄。天河區環衛工人江閣龍以《最美的城市守護者》為題,講述“寧愿一人臟,換來萬家潔”的敬業精神;來自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金潞,講述了農工商學子遠赴馬來西亞的奮斗故事。
活動現場精心設置的“花城紅頁 星火傳承”“花城紅圖 暢游廣州”等創意攤位,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打卡互動。在這里,市民游客不但能了解到廣州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學習到版權保護知識,買到精美的文創產品,還能參加互動游戲和抽獎。
據天河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天河區積極通過多種舉措加強紅色文化宣傳,讓紅色文化“活”起來,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同時,打造黨史學習教育“活教材”,依托革命舊址建成“紅色學堂”矩陣,構建黨員干部群眾沉浸式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