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經濟蓬勃興起并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計量技術機構也結合新的需求開展新的計量服務,在支撐新型數字經濟的發展。
今年5月20日是第23個“世界計量日”,主題是“數字時代的計量”,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統籌全市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和第三方計量檢測機構,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新需求,提供智慧計量服務,支撐高質量發展。通過智慧計量應用提升監管效能,維護市場計量公平公正。
【數“治”時代——計量保障行政監管】
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要創新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臺和數據庫。在民生計量等領域,廣州努力通過智慧計量應用提升監管效能。
鏡頭1:數字化監管 嚴把誠信計量關
物聯網溯源秤、瓶裝液化氣充裝“互聯網+”監管……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用數“治”化手段保障民生計量公平、公正。
“買完菜到這里稱一下,有問題還可以拿著小票溯源投訴。”在廣州黃沙水產交易市場,人們買完海鮮后可以立馬到物聯網溯源公平秤進行“復核”。物聯網溯源秤可通過無線網絡實時傳輸每一次的稱重數據和標定數據到管理后臺,實現市場交易結算溯源。
通過社會共治新模式,建設誠信計量體系,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已作為創新經驗在全省推廣。
瓶裝液化氣充裝前防止“殘液”超重進入充裝環節,保證各種氣瓶足量充裝,數據清晰可查……這就是瓶裝液化氣充裝“互聯網+”凈含量精準監管平臺,平臺能實現前、中、后全流程監管。消費者通過掃描鋼瓶瓶身的二維碼,查詢充裝前后的重量、檢測時間、所屬企業等信息。
鏡頭2:發力“碳中和” 助力貿易公平
在電動汽車不斷普及的今天,充電樁的檢定工作愈發重要。由于其采用分體機設計,脈沖端與直流充電終端之間直線距離超過100米,對確保檢定的準確性帶來了挑戰。
檢定電動汽車充電樁。
廣州計量檢測技術研究院(簡稱“廣州計量院”)發明了電能脈沖無線傳輸裝置,創造性地通過WIFI信號與電能脈沖信號的互相轉換,擺脫了傳統有線傳輸脈沖信號受距離限制的束縛,節省了人手收放脈沖線的過程,檢定效率提高近67%。目前,已為近30家充電樁運營企業、近5000余臺充電樁進行了檢定。
國家將于2023年施行電動汽車充電樁強制檢定,這種計量技術的數字化改造,無疑是對廣州電動汽車充電樁量值溯源傳遞工作的提速升級。
如今,智能燃氣表已走進千家萬戶。廣州地區每年燃氣表檢定工作量巨大。廣州能源檢測研究院設計開發的“機器人燃氣表智能檢定系統”,采用工業機器人配備視覺、智能物流、傳感、實時監控檢測等技術,實現由待檢區-檢定-打包的全流程自動化檢測,并將原始記錄和檢定證書電子化,每年可減少80噸紙張的消耗,并可實現全天候作業,檢定效率是傳統方式的12倍。
此外,還開展加油機維修報備手機APP信息化項目建設,將加油機內控精確度從國家計量檢定規程的±0.3%調整到±0.2%,每年為全市消費者爭取經濟利益1億元以上。
【數“質”時代——計量支撐高質量發展】
數字時代下,廣州地鐵有了自動化軌道檢測車,港口有了物流產業系統計量檢測技術共享平臺,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得到推進……廣州正在持續增強計量支撐和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同時籌建兩個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數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
為汽車生產企業動力總成智能生產線中工業機器人進行空間定位精度檢測。
服務軌道交通:確保數字化測量數據可靠
安全是地鐵運營的第一要務。過去,主要是依靠人工檢驗方式對鐵軌進行安全檢測。如今,廣州地鐵有了非常先進的軌道檢測車,能即時測出大量數據。但這類數字化測量儀器若得不到計量性能的確定,就無法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可靠。
廣州計量院針對這類新型數字化測量設備的量值溯源技術難題,成功開發出“第三軌接觸網檢測尺計量校準標準裝置”和“車輪踏面測量儀計量標準裝置”,并制定專門的計量校準規范,較好地解決了其量值溯源問題。
目前,由廣州計量院負責籌建的國家城市軌道交通運輸服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已完成軌道系統動態參數測量標準、實時動態檢測系統的校準驗收方法研究,服務廣州、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20多個地鐵運營城市,涉及地鐵線路超過60條。
服務港口物流:促進港口能源物流產業升級
由廣州能源檢測研究院負責籌建的國家港口能源物流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采用浮頂罐浮盤位姿監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了某石化公司的立式儲罐容量溯源問題,及時保證罐區順利進油。該中心還通過改造標準金屬量器建立校準系統,起草船用加油機地方計量檢定規程,保障船用加油機量值溯源準確性,助力優化國際航運樞紐營商環境。
用全站儀測量大容量立式儲罐罐容。
服務無人駕駛:攻下自動記憶泊車難關
今年春節,廣州計量院接到某本地龍頭車企的緊急技術咨詢:他們在研發新一代無人駕駛汽車,解決自動記憶泊車問題時,遇到了汽車軌跡坐標及實時空間定位標定的技術瓶頸。經過深入研究,終于找到了突破口:首要確認無人駕駛汽車中核心IMU慣導傳感單元的空間定位精度。
通過成功解決IMU與高精度三軸轉臺的坐標差異、設備信號輸出非實時等問題。從將近51萬組數據中提取出96組2s內特征數據平均值作為檢測結果,最終圓滿幫助企業攻下自動記憶泊車傳感器的標定測試難關,助推無人駕駛技術創新發展。
此外,探索打造汽車領域光學計量檢測技術平臺,幫助企業開發汽車HUD系統(抬頭顯示系統)檢測設備;與智能電動汽車企業開展合作,幫助解決整車性能檢測技術問題;深入智能制造企業調研服務,賦能企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服務疫情防控:讓核酸檢測儀“健康上崗”
大規模核酸檢測,量大時間緊,要保證“抗疫一線”核酸提取儀和PCR儀“健康上崗”,計量校準刻不容緩。
廣州計量院采用標準的溫度校準裝置、樣本示值誤差和線性等項目判斷儀器的性能,確保不同機構、不同儀器品牌型號都使用同一標準線,實現精準醫療的“標尺”。
2021年,廣州計量院共校準、檢測PCR儀等核酸檢測儀器約2000臺。2022年至今已為20家核酸檢測機構,近400臺(件)設備提供計量校準。
此外,2021年還檢定校準CT機、呼吸機、多參數監護儀、血氧監測儀等診療設備共計1.2萬臺(件),校準體溫篩查用的體溫計7882臺(件),為醫療衛生行業做好計量保障。
【數“智”時代——計量技術的數字化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數字化時代,計量技術自身也需要實現數字化發展。廣州正在加速建設智慧計量實驗室,以及對計量技術自動化、數字化、智慧化進行探索。
解決“測不了”問題
廣州計量院自主研發微納米顯微干涉儀和標準光纖等,并制定相關國家計量技術規范支撐5G信息基礎設施等新基建。
廣電計量等第三方計量檢測機構,構建了全面的5G通信計量能力,為產業鏈所面臨的難點和挑戰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通過對設備進行量值溯源,對材料、零部件及工裝開展關鍵參數測量,對質量保障體系予以支撐,保障航空器、航空零部件、航空維修三大板塊的航空產業鏈,促進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
解決“測不準”問題
在極大值測量領域,廣州能源檢測研究院建立了華南地區口徑、流量范圍最大——最大流速可達到10000m3/h的液體流量標準裝置,保障石油貿易結算的公平公正。
在極小值測量領域,針對微納光纖纖芯幾何參量尺度小、測量準確性要求高、量值溯源難度大、實物標準量值單一等問題,廣州計量院研發出“微納纖芯顯微干涉溯源系統”,實現非接觸微納米纖芯的表面形貌重構與快速測量,提高檢測準確度、效率和可溯源性。
解決“測不快”問題
廣州計量院的紅外測溫儀高重復性定位精度快速檢定系統,可以實現裝夾、瞄準的同步操作,多個溫度計共用檢定臺同時校準,具有瞄準定位重復性高、檢定快速高效的特點,此外通過人機交互技術,實現紅外輻射溫度計檢定操作記錄的自動化和數字化。
加急檢定紅外測溫儀校準用黑體輻射源。
在計量數據的統計、分析和利用方面,研發了基于圖像識別的手持式數字多用表校準系統,有效提高手持式數字多用表校準工作效率并降低勞動強度。
從數據采集到證書出具,也實現了智能化。通過開發自動檢測軟件,打造智能檢測系統,實現手持式激光測距儀、試驗篩和塞尺等項目從計量器具采集數據到OA證書系統的無縫對接,實現數據整理、電子原始記錄保存、證書自動編輯以及一鍵上傳和送審等功能,檢測效率大幅提升。
【計量發展規劃的廣州實踐】
完善計量治理體系,著力推進“大計量”發展格局:
齊抓共管——建立由23個部門組成的廣州市計量工作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
先進經驗——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臺廣州市軍民融合計量領域發展規劃。
社會共治——以專項計量授權為抓手、以計量器具“五統一”為前提、以承諾賠付制度為核心、以快速賠付機制為保障、以民法典為糾紛處理依據的集貿市場新型計量監管經驗獲全省推廣。
加強計量能力建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量傳溯源能力領先——新增社會公用計量標準85項,共建成社會公用計量標準859項,企事業單位內部最高計量標準796項,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累計主持起草廣東省地方計量檢定規程16項、國家計量技術規范37項,取得國家、省級以上計量科技成果20項以上。
產業發展能力增強——同時籌建兩個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數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
提升計量監管效能,推動計量工作開新篇出新彩:
保民生——發布廣州市《誠信計量管理規范》系列地方標準,促進服務業誠信計量體系建設。
守安全——開展安全類計量器具風險監測和監督檢查,強化對發現的計量工作風險點的閉環治理。
提效能——在瓶裝液化石油氣充裝站、出租車計價器、加油機等民生計量監管中創新運用“互聯網+”計量精準監控信息化平臺,維護市場計量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