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禺區新年“計劃書”
筑牢實體經濟根基
引領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對接沿江、東南部、西部三大產業帶發展機遇,強化南大干線的經濟帶動作用。
堅持創新第一動力
加快建設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聚落片區。做好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片區招商。
全力建設灣區交通樞紐
強化廣州南站樞紐地位,加快廣州大道快捷化改造工程一期和石洲東路建設。加快推進海珠灣隧道、沙魚洲隧道、化龍至開發區過江通道和蓮花山通道等重要外聯通道規劃建設。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推進番禺區名優現代漁業產業園建成投產,全力建設番禺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
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
2022年增加公辦義務教育學位4680個、公辦幼兒園學位4109個。
番禺區深入貫徹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及省、市兩會精神,全面推進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高水平治理、創造高品質生活,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貢獻番禺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番禺區提出堅持高站位謀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高起點推進城市規劃設計、高標準加快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高定位面向全球招商引資、高精尖推動產業集聚、高品質做好城鄉社會管理、高質量保護藍天碧水凈土,以“七個高”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筑牢實體經濟根基,推動高質量發展
打造民族品牌傳祺,搶占新能源汽車新高地。番禺區去年實現汽車產銷總值超1200億元,接下來將啟動汽車城提質擴容工作,做大做強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加快廣汽埃安二期、祺盛動力總成二期、中航光電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發展好寧德時代、小糸車燈、巨大汽車音響等上下游產業鏈,形成“整車生產+研究院+零部件配套+物流配套”的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
鍛造韌性強的產業鏈,提升品質品牌的顯示度知名度。據了解,番禺區的百強企業占全區規上工業七成以上,是番禺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番禺區將著力打造汽車、電梯、空調、軟件和信創等產業鏈,聚力發展工業母機類裝備制造,聚焦數控化、國際化發展高端數控機床產業,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打造漁業產業鏈,推進番禺區名優現代漁業產業園建成投產,全力建設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實施數字化賦能,支持跨境電商平臺打造新型ODM 產業集群,加快燈光音響、紡織服裝、珠寶首飾等傳統支柱產業改造升級。
建造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打造灣區“智核”。番禺區聚焦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城,發揮大學城213家市級以上實驗室、39名院士、38名長江學者及近20萬師生的資源優勢,通過實施“苗床擴建計劃”、成立廣州大學城創新業促進中心、建立“圓桌會議+聯盟”的聯動機制、加快廣州大學城中關村青創匯建設等措施,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快建設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聚落片區。
推動人民群眾工作過門檻、進心坎、渡難坎
以人民為中心做好群眾工作。番禺區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深入接地氣、深入接民意、深入惠民生,召開區委群眾工作專題會議和“固本強基,長治久安”大會,總結推廣群眾工作經驗并形成21項辦理清單,推動人民群眾工作過門檻、進心坎、渡難坎。
與此同時,番禺區樹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一個尊重、五個統籌”原則,踐行好“三分建七分管”城市建管理念,加強城市精細化品質化管理。在城市建設中突出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貫徹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防止農業用地“非農化”“非糧化”,全面開展綠化美化行動。
服務大灣區,融入大灣區,競逐大灣區。番禺與港澳同根同源、同聲同氣,在灣區居住、灣區交通、灣區生態、灣區歷史方面可圈可點。番禺區正著力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示范區,加快南大干線等“六縱六橫”骨架路網建設,推進沙魚洲隧道、化龍至開發區過江通道和蓮花山通道建設,暢通與灣區城市的便捷聯通,同時成立由150個單位組成的海外社團僑智聯盟,立足灣區、對接吸引更多海外資源,推動加快融入大灣區、服務大灣區。
緊扣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創造高品質生活
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辦好十件民生實事。持續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推動社會救助體系綜合改革,擦亮“五社聯動+社會救助”品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推動頤康服務站覆蓋80%的村(社區)。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扎實做好義務教育“雙減”全國試點工作,啟動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工作,年內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4109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4680個,仲元中學第二校區預計年內建成招生。
全面打造健康番禺。推進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區中醫院新院區、區婦幼保健院門診大樓、廣州富力國際醫院建設。完善“三孩”生育養育教育政策,構建多元化托育服務體系。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番禺區圖書館新館年內建成,加快番禺區工人文化宮、民間工藝館等文化場館建設。持續辦好星海藝術季、民俗文化節等大型群眾文體活動,大力打造和宣傳大學書香、智造時尚、嶺南民俗、紅色文化、廣東音樂、廣州美食等“六大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