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國有榕樹,獨木可成林。綠冠如蓋之下,一根根氣生根扎入土里,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小身軀有大能量,小體量有大作為、大擔當——恰如中小企業一樣。“中小企業能辦大事!”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多家廣州企業調研后,首次提出了這一重要論斷。
四十多年前,全國第一批個體戶就誕生于珠江兩岸。在這片創新的熱土上,一大批中小企業如榕樹般茁壯生長,一個又一個“單打冠軍”、科技“小巨人”在這里頂天立地,擎起中小企業的夢想火炬,讓“辦大事”的熱情星火燎原。
自5月26日至6月7日24時,擁有超過1867萬常住人口的廣州,累計核酸采樣2798.55萬份。
廣州入圍第三批“小巨人”47家企業中,在各自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領域耕耘超10年之久的企業數量占比超七成。
截至去年12月31日,極飛智慧農業技術與產品服務了超過931萬農戶和7.8億畝次農田,足跡遍布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
截至2020年,廣州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三年累計入庫數達3萬家,居全國城市第一。
民生大計扛得起
9月2日,習近平主席宣布,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自此,提前鎖定北京證券交易所“入場券”的66家新三板精選層企業備受矚目。其中,來自廣州的永順生物以上半年盈利5789萬元的成績,位居66家企業的第七位。
永順生物研發生產的豬瘟系列疫苗,市場占有率接近50%,居全國第一。同時永順生物也是國家“高致病性禽流感滅活疫苗”的定點生產企業。
在永順生物新改造的生產車間,一盤盤白色的雞蛋高高摞起,它們有一項重要的使命——生產禽流感疫苗。蛋胚經過照檢消毒后,放入孵化器10天接種流感病毒。經過3天的培育,再經過純化、濃縮、滅活多道工藝,就從雞蛋“變”疫苗了。
禽流感疫苗的包裝車間可以說是一個“無人工廠”:在飛速運轉的流水線上,一瓶瓶250毫升禽流感疫苗被自動貼上可追溯生產信息的二維碼標簽,靈活的機械臂以40瓶為一組把疫苗“吸進”一個個紙箱中,繼而被送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
總經理林德銳表示,作為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之一,公司正在開拓水產養殖魚類疫苗領域,研發的針對多寶魚和桂花魚的疫苗產品為世界首創,填補了該魚種養殖病害免疫防控領域的技術空白,還計劃開發配套的水產疫苗自動接種設備,為老百姓的餐桌食品安全提供更高保障。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在辦好農業這件“大事”上,廣州還有更多中小企業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80個足球場大小的棉田,需要多少人耕作?今年4月,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疆“超級棉田”項目中找到答案:2個人。
借助土壤監測儀、自動播種機、農業無人機、農業無人車、農業物聯網等一系列極飛科技,艾海鵬和凌磊兩名“90后”成功管理3000畝高標準棉田,驗證無人化管理模式應用于大規模種植場景的可行性。
農業無人車
“我們的農業科技,不是農藥化肥,不是生物工程。作為一家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公司,我們通過造出各種機器人設備,例如無人機、無人車、精準灌溉噴灑等設備,讓原來勞動密集型的農業,變成自動化和智能化。”極飛科技創始人兼CEO彭斌說。截至2020年12月31日,極飛智慧農業技術與產品服務了超過931萬農戶和7.8億畝次農田,足跡遍布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
考慮到城鎮化趨勢下農村年輕勞動力的不斷流失,彭斌還想通過科技賦能,讓農民成為“最酷的職業”之一。2016年,極飛創建了極飛學院,并通過線上線下教育的方式讓農業生產者快速掌握智能設備的操作、現代病蟲害防治方法等技能,培養了超過9萬名智慧農業人才。今年,極飛啟動新一輪的“30萬科技新農人培養計劃”,向農業一線輸送一批“懂科技、會經營、愛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服務于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
關鍵時刻靠得住
這是有史以來全球城市中最大規模的核酸大排查。
自5月26日至6月7日24時,擁有超過1867萬常住人口的廣州,累計核酸采樣2798.55萬份。龐大的數字與驚人的速度背后,離不開廣州23家第三方檢驗機構的支持。它們或許規模不大,卻能拿出最“硬核”的科技武器,讓廣州抗疫有底氣。
關鍵時刻靠得住,是“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的真正體現。
6月1日,在廣州體育館,廣東首個“獵鷹號”氣膜方艙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隨著廣州金域醫學檢驗中心有限公司通過采用總部中心實驗室、“獵鷹號”氣膜實驗室、“獵鷹號”移動實驗室(檢測車)“三位一體”的聯合作戰方式,將廣州地區的日檢測產能從26萬管提升至35萬管,每天可檢測350萬人份,成為全球新冠核酸檢測日單產冠軍。
6月1日,廣東首個“獵鷹號”氣膜方艙實驗室投入使用
市民有序地進行核酸檢測
全國首批進入國家藥監局快速審批通道的七家企業之一,廣州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再次沖在一線,研發出可精準識別Delta變異株的“新冠病毒變異株(B.1.167)核酸檢測試劑盒”。這批中小企業,為廣州在兩個潛伏期內徹底遏制國內首起新冠病毒變異株疫情立下了汗馬功勞。
關鍵位置站得出,考驗了“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的擔當。
6月3日,在荔灣區芳村片區實施交通管控的當晚,廣州發動本市多家擁有先進自動駕駛技術的企業參與到封控區域的物資保障工作,由此開創了全球將自動駕駛技術應用于防疫應急工作的先河。
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無人駕駛小巴和無人駕駛出租車運送抗疫物資,實現“不讓一個人進入封控區,全無人駕駛把事情辦完”。從6月4日至6月23日,文遠知行無人車隊共計出車超過500次,運送物資20000余件,總重量超過100噸。
志愿者用無人駕駛小巴運送抗疫物資
廣州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除自動駕駛出租車隊外,還出動了自動駕駛卡車。6月期間,小馬智行為封控區居民送上了超過百噸防疫及基本生活物資。
去年11月,廣州金域醫學檢驗中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回顧“小巨人”的成長之路,金域醫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梁耀銘有三個體會。
一是“小巨人”專注專業,長期耕耘。分析廣州入圍第三批“小巨人”47家企業,他發現在各自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領域耕耘超10年之久的企業數量占比超七成。“金域醫學從創業至今也有27年,一直專注在第三方醫學檢驗領域。企業要有抵御外界誘惑,沉下心來踏實做事的工匠精神,才能把主業做深做精做細。”
二是 “小巨人”能在“小賽道”里辦“大事”。“小巨人”企業大多選擇在細分領域的短板“賽道”,要么技術突破,要么產品精致。“賽道”雖小,但他們的專業程度高、創新能力強。
三是營商環境支持中小企業辦大事。“第三方醫檢行業最需要解決的是政策壁壘、社會認可的問題。廣州在先行先試、鼓勵創新、高端人才等方面都給了企業很多支持,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鼓勵中小企業心無旁騖地在國家最急需、行業最高端的領域拓荒。”
“不管是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還是各地的‘科技小巨人’,都意味著這些企業是被寄予厚望的。他們不僅肩負著引領各細分領域乃至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任,更要承擔起解決‘卡脖子’難題的時代使命。”梁耀銘說。
國家大事頂得上
科學考察,著眼于全球變化和人類未來,可謂是“大事中的大事”。
登峰、到極,人類科學考察征途上兩件“大事”,都有廣州中小企業的身影——矗立珠峰之巔,聆聽北斗回音,穗企用“中國智造”丈量“地球高度”;“雪龍號”赴世界盡頭,探無人之境,依托來自廣州的質譜儀刻錄海洋的變遷。
珠穆朗瑪峰上,橙色的三腳架穩扎雪地,白色“蘑菇帽”抵御著嚴寒烈風,精準地接收著距離地球2萬多公里北斗衛星數據。去年5月27日11時,廣州中海達衛星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8套北斗接收機VNet8設備隨珠峰測量登山隊一起登頂。
“珠峰意味著低氧、高寒、低壓、大風的極端惡劣使用環境,這會影響信號指標,考驗裝備的穩定性。”中海達技術工程師涂陶在珠峰大本營接受記者采訪。
為了滿足測量需求,中海達裝備經過了8輪篩選、總計2675個小時測試、做了26處針對性定制和調整,才正式交付給國測一大隊。“設備經受住考驗,展示了國產測繪儀器裝備全面擔綱測量任務的技術實力。”他自豪地說。
中海達集團總裁助理姜軍毅介紹,公司產品在參與了南極、北極的多次極地科考后,又成功參與了珠峰測量,中海達辦成了“登峰到極”的大事。
另一家參與極地考察的企業,是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末,禾信自主研發的質譜儀首次登上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叩開了神秘的北極冰川。“它是全國第一臺服務南北極科考的國產質譜儀器,對打破海外技術壟斷有著重要的意義。”禾信儀器董秘陸萬里說。除參加“雪龍號”南北極科考,禾信的質譜儀還參考了東方紅II號黃渤海科考,并在廣州亞運會、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APEC會議、G20杭州峰會、青島上合組織峰會等國家大型活動中承擔空氣質量監測及保障工作。
與中海達一樣助力登珠峰的,還有同批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的泰斗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國內北斗/GNSS芯片龍頭企業自主研發的芯片系統,能讓手機在極端惡劣自然環境下,乃至沒有公網信號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借助北斗導航與外界取得聯絡。
中小企業如何能辦大事?從泰斗微電子身上,我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核心技術突出,發明專利“多且優”,泰斗微電子擁有發明專利數超390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甚至實現進口替代;重研發肯投入,泰斗微電子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了30%。如今,每年有超過2500萬枚芯片走下泰斗微電子的生產線,36.9%國產北斗芯片出自這家“隱形冠軍”。
牢記重托,不負使命。截至2020年,廣州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三年累計入庫數達3萬家,居全國城市第一。它們的根脈深扎沃土,它們的枝葉鋪天蓋地,在創新之路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