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從不只藏在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里。對務實的廣州人而言,人情味,或許才是對一座城市的最高評價。如何才能讓一座超大城市既保有“大”的格局、緊抓發展機遇,又能俯下“小”的視角、在細微處聽見個體心聲?如何既能讓人們在當下的善意中汲取前行底氣,又能為未來積蓄向上向善的發展韌性?廣州,正用一次次實踐,寫下屬于自己的答案。
如今在廣州的街頭巷尾,“穩陣”和“街坊情”隨處可感:189個三級綜治中心、近3萬個最小應急單元,隨時回應社區急難;超3000個社區慈善基金和300多支“廣州街坊”志愿隊,讓鄰里互助成為日常……從平安守護到精準救助再到全城向善,這些讓善意流動的探索,不僅讓生活在這里的人有了被支持的力量,也獲得了前行的底氣。

廣州在天河體育中心等賽事重點區域部署警用機械狗,與巡邏警力實現“人機協同”的巡邏模式。
穩陣
小辭典:形容穩妥可靠、讓人放心。
在2024年度平安廣東建設考評中,廣州群眾的安全感達到99.09%。這份“穩”源于廣州人相信遇事能有回應的安全感,更是對城市治理的高度認可。
“穩陣”是廣州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詞,既是對辦事靠譜的肯定,也是對心安的期待。而在一座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超過2200萬的超大城市,“穩陣”意味著什么?在2024年度平安廣東建設考評中,廣州連續3年獲得全省第1名,連續8年獲優秀等次,廣州群眾的安全感達到99.09%。這份“穩”,源于“最后100米”的守護,是遇急事難事能立即獲得回應的踏實,更是千萬人安心打拼的底氣。
這種底氣,源于“最小應急單元”織就的安全網。近年來,廣州聚合各部門、各單位、各場所安保負責人、保安員、聯防隊員、網格員、志愿者等各類群防力量,創新實行“綜合網格+專業警格”支撐聯動,讓遍布全城的29332個最小應急單元成為守護安全的“前哨站”。它們能第一時間發現隱患、第一時間控制風險、第一時間處置常規事件,把安全感送到居民家門口。
今年夏天,白云區新市街棠涌經濟聯合社警務室接到群眾報警,稱一房子內有人喊“救命”,值班人員立即啟動最小應急單元響應機制:社區網格員迅速趕到現場調取住戶資料,警務室同步聯系房東開門,最終讓突發腦出血的獨居者及時獲救。類似的疾速救援行動,在廣州并非個例——今年以來,廣州全市最小應急單元協助處置各類突發事件1500余起。
這種“聚合”的治理智慧,在面對基層矛盾糾紛方面同樣發揮巨大作用。目前,廣州建成市、區、鎮(街道)三級綜治中心189個,區和鎮(街道)兩級綜治中心以多種方式引入各級法院、檢察、公安、司法行政、信訪、人社等部門力量和社會各類解紛資源,越來越多人知道,解決矛盾糾紛能找綜治中心。
從家門口的應急守護,到矛盾糾紛的多元化解,廣州用“最后100米”的聚合守護托起了千萬人的心安。
暖粒粒
小辭典:形容溫暖貼心的感覺。
廣州的“暖”,遠不止于物質幫扶,更在于“精準對接需求”的貼心。通過“穗救易”系統,個體的需求可以及時而精準地與救助資源對接。
對困境中的人而言,最需要的或許不是“千篇一律”的幫助,而是“剛好契合需求”的支持。近年來,廣州不斷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為了推動“精準救助”,2020年底,廣州成為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搭建了集需求端、中樞端、服務端于一體的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安全網系統(簡稱“穗救易”智慧救助系統),形成了多方聯動的服務體系,為社會救助裝上了“智慧大腦”。
通過數據賦能,在廣州申請救助業務可以智能申辦、瞬時辦理。個體的復雜需求能通過中樞端及時連接到對應的服務端,包括不同的政府救助以及慈善幫扶資源,供需對接不用“摸著石頭過河”。同時,廣州還創新建設了線下的“穗救易·共助空間”綜合救助服務平臺,讓每個處于困境中的人能及時而精準地與救助資源對接上。
在白云區鶴龍街道,“云助?!す仓臻g”就是這樣的“溫暖驛站”,集救助政策宣傳展示地、救助資源匯聚地、社會組織孵化地、慈善信息聚集地、志愿服務集散地等功能于一體,實現了資源整合落實到“家門口”。在這里,困難大學生獲得助學支持,老人的家里得到免費居家安全改造,困境兒童獲得“園丁”式成長扶持——每一個需求都被看見,每一個困難都被回應。不久前,“云助?!本C合救助服務品牌獲評2024年度全國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成為廣州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的一個縮影。
如今,廣州已發布《廣州市特色社會救助惠民事項清單》和《廣州市服務類社會救助清單》,集成23項“政府救助+社會幫扶”項目和照護服務類、關愛服務類、發展服務類等多樣項目,建成67個“穗救易·共助空間”,將各類救助相關力量納入社會救助的指揮調度范圍,構建“政府+社會”服務體系,服務困難群眾超10萬人次。
廣州街坊
在廣州,超過500萬人投身志愿服務,僅“廣州街坊”隊伍便多達326支。街坊情成為廣州人“守望相助”的生活底色,更是城市向善的力量源泉。
“街坊”二字,在廣州從來不是簡單的地理概念,而是“有事一起幫、有難一起扛”的默契。在廣州,超過500萬人投身志愿服務,僅“廣州街坊”隊伍便多達326支,實名注冊50余萬人。隊如其名,大家都是街坊,平時自然是各司其職,需要時則挺身而出,詮釋著“鄰里情深”:荔灣區的“如意平安騎隊”穿梭街巷,開展巡防活動,及時掌握矛盾糾紛情況;白云區棠景街的志愿者黃海蔭在巡查中發現火情,立即上報并組織支援,成功撲滅明火……
為了社區,也為了社區里的鄰里一起向上向善,廣州人愿意出錢出力。但這種情義,需要培育,也需要載體。除了志愿服務,廣州這座慈善之城也為街坊情搭建起社區慈善的通道。近年來,廣州大力開展社區慈善活動,超過3000個社區慈善基金遍布全市各街道,讓每個人都有參加公益的便捷渠道,一起為社區籌集善意。
今年5月,廣州啟動2025年“善暖羊城”社區慈善助力民生微實事活動。社區多方一同籌錢,用于改造修繕公共設施、增加樓梯扶手以及點亮困難群眾微心愿等項目,多達55萬人次參與,籌集資金超3000萬元,最終推動一系列改變。從傳統的人情往來升級為城市善治新模式,廣州的街坊情不僅溫暖了當下,更構建起一座城市向上向善的長久韌性。
老城市新活力·WOW答卷
志愿者
?截至2024年12月,廣州共有?575.3萬名?實名注冊志愿者,占全省實名注冊志愿者總數的近三成,人數居全省首位。
?目前,廣州已組建326支“廣州街坊”品牌隊伍,實名注冊50余萬人。
社區慈善
?截至目前,廣州已設立3008個社區慈善基金,實現全市村(居)社區慈善基金100%全覆蓋,累計籌集善款約1.84億元。
社會救助
?目前全市67個“穗救易·共助空間”形成覆蓋市、區、鎮(街道)、村(社區)的“共助”網絡,2024年以來已經服務困難群眾超過10萬人次。
綜治中心
?目前廣州已建成市、區、鎮(街道)三級綜治中心189個,覆蓋全市177個鎮街。
最小應急單元
?目前全市在線運行最小應急單元29332個,累計聚合各類群防共治力量51.36萬人。
?今年以來,廣州日均發動1.9萬個最小應急單元報備上崗,平均上崗報備率99.92%。全市最小應急單元積極協助處置各類突發事件1500余起。
老城市新活力·WOW印記
2019年,廣州市提出在全市社工站設立慈善捐贈站點,鼓勵鎮街設立發展社區慈善基金(會),社區慈善基金由街坊、社工、街道、社區企業等組成管委會,決定善款用途。
2020年,廣州成為全國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城市,啟動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安全網系統(即“穗救易”智慧救助系統)建設。
2020年6月,廣州市被確定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第一期試點地區。
2021年5月,廣州市在“廣州街坊”群防共治隊伍品牌旗幟下,規范全面建設最小應急單元。
2021年9月,廣州實施《廣州市慈善促進條例》;同年12月,《廣州市推動社區慈善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3年)》印發,明確到2023年年底實現社區慈善(志愿服務)工作站在社區100%全覆蓋。
2022年起,廣州市啟動綜治中心提檔升級行動,加強軟硬件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提升綜治中心的辨識度與群眾查找的便利度。
2024年,《廣州市深化社區慈善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印發。
2024年,依托“穗救易”智慧救助系統,廣州創新建設“穗救易·共助空間”四級綜合救助服務平臺。
2025年5月,《廣州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條例》施行,作為以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為廣州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提供法治保障。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