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現代化進程中,“五年”是一個別具意義的標尺。
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十四五”規劃建議,擘畫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開啟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召開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
一個大國的“五年”,是擘畫藍圖、凝聚共識、邁向復興的宏偉航程;一座大城的“五年”,則是融入大局、勇擔使命、砥礪前行的奮進之路。
大城市有大擔當——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到“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的殷殷囑托,從《南沙方案》到《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深切厚望,廣州牢記黨和國家賦予的戰略定位與時代使命,將期許化為力量、將藍圖變作實景。
老城市見新作為——過去五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形勢,廣州迎難而上、承壓奮進,產業向新的動能持續迸發、改革向深的力度不斷加大、城鄉向美的畫卷徐徐鋪展、民生向暖的答卷越寫越實,讓老城市的底蘊與新時代的活力同頻共振,處處涌動著蓬勃向上的發展氣象。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廣州正懷揣“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的雄心,朝著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闊步前行。

廣州珠江兩岸風景。
經濟躍階
“十四五”時期,廣州經濟總量刻下新的坐標: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大關,2024年超3.1萬億元。體量之大,已經超出全球大多數經濟體。
廣州深知,在新舊動能轉換深度調整的當下,要把握住加速成長的新興動能,才能贏得城市競爭的未來。“12218”,成為廣州向上突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密碼”。
“1”代表的“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是貫穿始終的總體要求。廣州制造業不缺“家底”,囊括聯合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行業,擁有12個千億級戰略性產業集群和9個千億級服務行業。如何在“大而全”的基底之上,持續演繹“新且優”的精彩?廣州為此謀劃了兩個主攻方向,制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和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
落到具體,廣州規劃了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等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具身智能、細胞與基因等6個未來產業以及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等8個現代服務業的重點產業“四梁八柱”,為“再造新廣州”積蓄動能。
這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廣州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牽引,以“鍛長板、補短板、鑄新板”為思路謀劃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從“智車之城”邁向“天空之城”,是廣州產業向新的縮影。
去年,全球通用自動駕駛第一股、全球自動駕駛出租車第一股均出自廣州。今年3月,億航智能成為全球第一個無人駕駛載人eVTOL“四證齊全”的企業;7月,廣汽高域自主研發的首款復合翼飛行汽車GOVYAirJet成功完成首飛;9月,匯天飛行汽車智造基地在穗竣工,這是全球首個利用現代化流水線實現大規模量產的飛行汽車工廠,達產后每30分鐘即可下線一臺飛行器。
低空經濟加速高飛的背后,是“廣州智造”領跑全球的實力底色。作為全國三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廣州擁有完善的整車和零部件產業鏈。“汽車供應鏈成熟的管理模式能夠平衡飛行汽車的成本、質量和性能,實現規模化量產。”廣汽高域創始人蘇慶鵬說。
龍頭引領下,中小企業也在“辦大事”。4200多家低空經濟企業,覆蓋集成測試、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材料、衛星導航通信、工業級應用等領域,共同打開空中新“藍海”,激活經濟新引擎。
創新突圍
10月9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火種采集儀式在廣州南沙舉行。這是一次不尋常的火種采集——因為“源火”不在地上,而在南海1522米深處,通過引燃可燃冰的方式獲取。全球首次“深海采火”的背后,是廣州服務國家戰略、展現科創擔當的生動縮影。
南沙科考碼頭,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此啟航,它與“海洋地質二號”協同,完成“引天之光,燃海之冰”的壯舉;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耕可燃冰領域近30年,推動深海能源探測技術不斷走向成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在南沙開工建設,代表我國將在深海科學研究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十四五”期間,廣州加快建設“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智能機器人與裝備創新中心等3個直屬創新平臺已啟動建設;人類細胞譜系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進入實質階段。
瞄準國家35項“卡脖子”技術,廣州已有14項實現突破——手機射頻器件打破國外壟斷,核心工業軟件實現國產替代,14個項目入選國家顛覆性技術專項。至2024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35萬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增至354家,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較2020年翻倍,創新動能持續迸發。
科技不僅體現在“上天下海”的宏大工程中,也蘊藏在具體而微的生命關懷里。在琶洲實驗室,腦機接口頭環正幫助高位截癱患者通過眼神與思維操控輪椅、升降病床。從無法動彈,到實現坐起、翻身甚至短距離移動,他們重獲的不僅是身體的部分自由,更是作為人的尊嚴與希望。這正是廣州科技以人為本的深層注腳,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同時,始終不忘將創新成果落于實處,惠及每一個具體的人生。
改革破壁
老城不老,其命維新,歸根結底就是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要跳出舒適區、勇蹚深水區、敢闖無人區。改革是廣州與生俱來的基因,南沙,正是這座城市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試驗田”,正加速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新支點。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雙節假期,廣深港跨境列車客流再創新高。這條鋼鐵動脈將穗港兩地的時空距離壓縮至“一頓飯的時間”,從南沙北站至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僅需35分鐘。新鴻基地產南中國區總經理黎祥掀成了這列廣深港高鐵的常客,“我幾乎每周都會乘坐高鐵輾轉香港、廣州工作。”
與“硬聯通”協同并進的是“軟聯通”。作為《廣州市南沙區境外職業資格認可清單》發布后首批獲得內地高級工程師資格認可的香港執業人員,黎祥掀直言自己是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不僅解決了境外專業人才的職業資格問題,還破解了大家來到南沙工作生活遇到的住房、醫療、讀書等難題。”
從全國首創港澳工程專業人才職稱評價標準體系的“一張清單”,到對10個領域境外職業資格實行便利執業、實施3批共99項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的“多張清單”,廣州以推動南沙開發開放為重點,抓緊做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機遇大文章,沖刺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
三年來,《南沙方案》從藍圖化為現實:全國率先試點市場準入“承諾即入”,審批時限壓減93.6%;3100余家港澳企業在此扎根;累計形成181項制度創新成果,32項在全國推廣,將“制度之異”化為“制度之利”,讓南沙真正成為“灣區之心”。
而跳出南沙,將視野放至整個廣州,更見“排頭兵”的擔當。近年來,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等重大任務扎實推進,在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廣州也為全省、全國貢獻了解題破局的“廣州智慧”和“廣州方案”。邁入“十五五”,廣州必將在“深水區”“無人區”留下更多的探路足跡。
門戶“升艙”
“十四五”期間,廣州在全球城市格局中實現“升艙”——GaWC《世界城市名冊2024》中,廣州從Alpha-級躍升至Alpha級,排名全球第22位。
新的國家戰略加持,更是為廣州指明了發力方向——去年,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賦予“6+4”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明確“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愿景。
“升艙”的底氣,在熱氣騰騰的樞紐建設里。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T3航站樓項目的裝飾工程基本完工,預計2025年年底投運;廣州港南沙港區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單一港區前列,并通過“內陸港+鐵路班列+國際航線”的立體物流網絡,將“出海口”搬到內陸企業“家門口”;9月29日,廣州地鐵一日開通“3城際2地鐵1車站”,讓大灣區城市從“互聯互通”走向“直聯直通”。
“升艙”的活力,在人氣旺旺的廣交會上。第138屆廣交會的展位數、參展企業數均創歷史新高。服務機器人專區里,來自上海的氦豚機器人正在給咖啡拉花,一天便吸引超三千萬元人民幣訂單;凌度智能的擦窗機器人,在開幕三天內便“光速”收到來自三國的超百萬美元訂單。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廣交會展露中國外貿的韌性,更成了廣州鏈接世界的“黃金窗口”。
“升艙”的溫度,在活力滿滿的全運之城里。天河體育中心為新風、照明等系統裝上“智慧大腦”,老場館變身近零碳大型體育場;廣東奧體中心800米的智能化公益跑道,讓市民可以實時查看自己的跑步數據。2021—2024年,廣州批復120個城市更新項目,盤活699公頃用地,華南國家植物園開門迎客,城市環境品質明顯改善。“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隨著11月9日開幕日臨近,廣州向世界展示的將不僅是一場精彩賽事,更是一種科技、綠色、人文相融合的城市發展新模式。
城鄉共暖
“十四五”的答卷,最終要由人民來評判。
當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號角在南粵吹響,廣州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在城鄉之間鋪開一條融合發展的道路、一幅共同富裕的畫卷。
從化荔枝林中,果農握著源源不斷的訂單感慨:“冷鏈車直接開進田頭,荔枝第二天就到了北方餐桌!”兩山環繞之間,400公里“最美旅游公路”體系全線貫通,串起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廣州片區的驛站、古村、民宿、景區、園區,把游客引進來、把農產品賣出去、讓群眾富起來。五年來,廣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94%以上行政村建成美麗宜居村,7條新鄉村示范帶串珠成鏈。
社區街巷里,溫暖場景日日上演。越秀區建設街,普惠托育園與社區頤康服務站僅一門之隔。作為全市首家街道“公建民營”普惠托育園,它是老城區以“一址雙用”在緊湊空間“盤”出新活力的成功探索,也是廣州推動“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生動寫照。2024年,全市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7.9萬個,長者飯堂服務近1300萬人次,舊樓加裝電梯數量保持全國第一。“一元錢看病”覆蓋全部村衛生站,“穗歲康”賠付金額超5億元,多層次醫療網托起市民健康底線。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啟航的歷史交匯點回望,廣州這五年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黨中央的堅強領導與國家戰略的精準指引,也凝聚著全體市民的奮斗與智慧。
我們是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見證者——親歷3萬億經濟體量的進階、Alpha級世界城市能級的提升、城鄉面貌的日新月異;我們更是新時代續寫新篇章的參與者——從實驗室的日夜攻關到生產線的技改攻堅,從田野鄉間的辛勤耕耘到街頭巷尾的民生服務,每個人的點滴努力,共同鑄就了廣州“十四五”的扎實成就,也為這座城市邁向下一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征程的鼓點已經敲響。時間不等人,機遇不等人。新的趕考之路上,廣州的奮進長卷正徐徐鋪展。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