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聯絡站是人大代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民意窗”“連心橋”,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活載體。2023年以來,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對全市604個代表聯絡站統一編號賦碼,打造“民意碼上說、實事馬上辦”工作品牌,讓代表聯系群眾、群眾找代表更加方便快捷,線上線下收集群眾意見建議,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豐富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群眾“碼”上發聲:72個充電端口安在家門口
“以前給電動自行車充電要跑很遠,遇上下雨天還充不了,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充,太方便了!”在從化區江埔街上城灣畔A區外圍嶄新的電動自行車充電樁旁,業主李女士笑著說。
這一變化,源于從化區江埔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聯絡站搭建的“掃碼提訴求、代表解難題”服務閉環——從群眾掃碼反映充電難,到代表牽頭推動解決,僅用2個月,就讓“急難愁盼”變成了“安心便捷”。
收到訴求:將群眾“心上事”變成“上心事”
“給電動自行車充電要跑老遠,充電樁還總被摩托車占車位,下雨天更麻煩!”2025年4月17日,上城灣畔A區一位業主掃描了代表聯絡站張貼在小區公告欄的“民意碼上說、實事馬上辦”二維碼,向市人大代表反映了電動自行車充電難題。
作為扎根群眾身邊的“民意直通車”,江埔街道的代表聯絡站早已把“掃碼提訴求”的渠道鋪到了居民身邊——在33個村居的小區門口、市場入口、小公園長椅旁、黨群服務中心墻上,醒目的“民意碼上說、實事馬上辦”二維碼隨處可見,下方還標注著“您掃碼,我行動”的清晰指引。群眾只需輕輕一掃,就能隨時反映生活中的煩心事,實現“足不出戶提訴求,民意直達代表手”。
收到這條訴求后,市人大代表第一時間聯系代表聯絡站,提出“先調研、再施策”的思路:“得先去小區看看,能在內部裝最好,也要想辦法優化外部設施,一定要解決好業主的充電難題。”
實地調研:把“紙上訴求”變成“落地方案”
4月21日,代表聯絡站迅速向從化區人大常委會江埔街道工委報告,并聯合江埔街規劃建設辦公室、上城社區居委會、小區物業公司,組成專項調研小組,直奔上城灣畔A區現場勘察。
“這里是小區閑置的空地,面積夠裝幾排充電樁”“業主主要擔心噪聲和安全問題,得先征求意見”……調研小組沿著小區道路仔細查看,一邊丈量可利用場地,一邊和物業、居民代表交流。經過實地走訪,大家確認小區內有適合安裝充電樁的場地,但按照規定,需先獲得多數業主同意才能推進。
物業公司隨即挨家挨戶征詢A區業主意見,沒想到卻遇到了“阻力”——部分業主擔心充電樁安裝會影響小區環境、存在安全隱患,最終沒能達成一致意見,小區內部安裝方案只能暫時擱置。
“內部裝不了,就從外圍想辦法!”人大代表提出新的思路,“小區外圍有市政道路旁的閑置空間,能不能在那里增設充電樁?既不影響居民生活,又能解決充電需求。”這一想法很快得到認同,江埔街規劃辦立即重新考察現場,最終確定在上城灣畔A區外圍增設3個充電點位,共計72個充電端口,能滿足大部分業主的充電需求。
跟蹤督辦:讓“充電難”變成“充電易”
“方案定了,關鍵要盯著落地,不能讓群眾等太久!”“充電價格怎么定,會不會有專人維護?”“一定要保證質量,讓群眾用得安心。”從方案確定到施工完成,人大代表和聯絡站始終把“跟蹤督辦”抓在手上,確保每一步都不脫節。
5月12日,街道規劃辦、社區、運營商一起到現場敲定充電樁具體位置,避開行人密集區,確保不影響交通;5月13日,運營商帶著設備進場施工。
5月15日下午,人大代表來到施工場地調研進度——看到充電樁底座已澆筑完成。6月14日,72個充電端口全部安裝調試完畢,正式投入使用。業主們推著電動自行車有序充電,再也不用為“跑遠路、怕下雨”發愁。
從4月17日群眾“碼上說”,到6月14日實事“馬上辦”,江埔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聯絡站以“快速響應、精準施策、全程督辦”的閉環服務,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落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處。
代表持續督辦三年 社區首個公辦幼兒園落地
9月開學季,天河區獵德街利民社區迎來喜訊。天河區珠江新城華文幼兒園正式開學,首批幼兒入園打破了獵德街道轄區西部無公辦幼兒園的局面。
華文幼兒園建筑面積4300平方米,設7個班、可提供210個學位,有效緩解了長期困擾居民的“入園難”問題。
從居民提出訴求到人大代表推動,再到多部門協同落實,這一民生實事的圓滿解決,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多部門合力促建議落地
2022年6月,獵德街道利民片區人大聯絡站開展人大代表接待群眾活動時,不少幼兒家長道出苦惱:“家門口沒有公辦園”“我們是雙職工,靠老人接送,上學遠遇到風雨天很受罪”……這些迫切呼聲,深深觸動了在場的人大代表。
群眾有所呼,代表有所應。人大獵德街道工委迅速組織省、市、區三級人大代表開展系統調研。他們走訪小區、召開座談、實地查看,摸清了利民社區學前教育資源的真實困境:利民社區是一個擁有5個住宅小區和多個商業樓宇的人口密集社區,但僅有一所民辦幼兒園,教育配套未同步發展,遠遠無法滿足居民需求。
調研結束后,代表們進行了多方論證。最終,聯名提出了《關于利民社區建設公辦幼兒園的建議》,按程序交由政府部門辦理。
建議提出只是第一步,關鍵還在落實。人大獵德街道工委主動協調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分局、發改局、代建局、教育局等多個部門,共同研究項目可行性。經過反復磋商和現場摸排,最終確定將利民社區內K2-4地塊用于建設幼兒園。
“家門口的幼兒園”成重點監督議題
幼兒園建設的三年,也是人大代表持續監督的三年。人大獵德街道工委將這一項目列為年度重點監督議題,通過組織代表定期視察、聽取專項匯報、開展專題調研等形式,全程跟蹤項目進度,確保各個環節落到實處。
2022年8月,上級批復同意珠江新城K2—4地塊幼兒園工程建設;2023年9月,幼兒園開始動工建設;2024年6月,隨著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澆筑到位,珠江新城K2—4地塊幼兒園工程主體結構喜迎封頂;2024年7月,人大獵德街道工委組織省、市、區三級人大代表實地調研,全面掌握項目進展情況,持續監督代表建議辦理成效。
2025年9月1日,幼兒園終于順利開園。園區設施齊全、場地規范,除標準化學前教育服務外,還引入專業師資和特色課程,為適齡兒童提供熱情服務。收費則遠低于民辦幼兒園,切實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
當年提出建園建議的人大代表回訪幼兒園,看到孩子們在園中開心地奔跑嬉戲,代表們倍感欣慰。
在一次次聽取民意與推動行動的良性互動中,群眾訴求和政府工作“連上線”“對上號”,“民意碼上說、實事馬上辦”的工作品牌愈加閃亮。未來,代表聯絡站將繼續傾聽群眾心聲、回應社會關切,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不斷豐富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廣州的生動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