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精神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
在《向祖國英雄致敬》的樂曲聲中,工作人員推著一位坐在輪椅上、滿頭白發的老人,來到主席臺正中。習近平總書記俯下身,鄭重地為老人佩掛獎章,整理綬帶,送上鮮紅的榮譽證書。當老人激動地要從輪椅上起身時,總書記輕撫老人肩頭,示意她安心坐好。熱烈的掌聲,在大禮堂久久回響。
這是2021年2月25日,發生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感人一幕。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就是98歲高齡的夏森。多年來,她省吃儉用,過著簡樸的生活,卻將自己積攢的200多萬元悉數捐給了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偉大斗爭中,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像夏森這樣政治堅定、表現突出、貢獻重大、精神感人的杰出典型。在黨的領導下,他們傾情付出、無私奉獻,和億萬人民一道,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新的精神豐碑。
故事鉤沉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98歲高齡的夏森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老人坐著輪椅上臺領獎的情景感動了無數人。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老人領獎時所穿的那件灰色毛衣外套,已經穿了至少15年。2006年她到陜西省丹鳳縣的學校考察時,穿的就是同一件外套。
作為一名有著83年黨齡的老黨員,夏森始終保持著艱苦奮斗和無私忘我的精神,用行動踐行了自己的入黨誓詞。多年來,她自己過著簡樸的生活,卻把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錢捐助給了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至今已累計捐款達203.2萬元, 她設立的“夏森助學金”也已資助182名貧困大學生圓了“大學夢”。
“我是經歷過苦日子的,知道那種苦”
孩子輟學、學習環境差讓她揪心
夏森出生于1923年,受到家人的影響,夏森很早便在心中種下了革命的火種。1938年,14歲的夏森奔赴延安,投身革命,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4月,夏森在延安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立下了一生跟黨走的誓言。
在抗日戰爭時期,夏森先后在延安抗大、延安中央黨校等單位學習和工作。解放戰爭時期,她曾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革命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她先后在中國科學院理論教育處、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等單位從事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1982年離休后,她繼續發光發熱,主動投身到建設國家的光榮事業中去。
談起夏森老人關注并投身教育扶貧領域的始末,要從2006年她到陜西省丹鳳縣考察說起。那一年,83歲的夏森第一次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定點扶貧縣——陜西省丹鳳縣考察,當時的丹鳳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區國家集中連片貧困縣、深度貧困縣。
在丹鳳縣龍駒寨鎮西街小學,夏森被簡陋破敗的教學環境深深震撼,當她了解到有不少貧困家庭的孩子輟學,更是揪心不已。她說:“我是經歷過苦日子的,知道那種苦,所以看到還有孩子在這么艱苦的環境中學習,就很心疼。”
她當即決定要為孩子們做些什么,于是拿出2萬元,為小學購買了課桌、凳80套。由此開始,夏森和丈夫汝信一起走上了漫長的教育扶貧之路,長期在中國社科院的兩個定點扶貧縣——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和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開展捐資助學。
將多年積蓄用于捐資助學
自己省吃儉用“吃飽即好”
2008年,夏森發現丹鳳縣龍駒寨鎮趙溝小學的校舍是年久失修的土木房,簡陋破敗,夏森心疼在這里上學的100多名孩子,決定捐資20萬元修建教學樓,此后孩子們終于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如今,龍駒寨鎮趙溝小學的教學樓上寫著“今天努力學習,明日大有希望”12個大字,激勵著一屆又一屆的學生。
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2013年,夏森和丈夫拿出多年的積蓄,捐資100萬元設立了“夏森助學金”,之后又多次追加捐款,用于丹鳳縣、上猶縣的教育扶貧領域。
從2015年起,“夏森助學金”每年支出11.8萬元,資助20名當年錄取的家庭貧困學生上大學,直至這些受助學生大學畢業。2016年9月,夏森又捐出6.4萬元,資助32名環衛工人家庭貧困大學生上學,同年,還拿出6.3萬元為上猶縣社溪中學安裝、配置了教學廣播設備。
這一筆又一筆的錢都是夏森和丈夫平時積攢的退休金,在生活上他們十分簡樸,常常說“生活標準不要定高,吃飽即好”。但在助學上他們卻毫不吝嗇,將自己的積蓄送到最需要幫助的孩子們手中。
在一封由陜西省丹鳳縣2016屆32名環衛職工家庭貧困大學生聯合署名的感謝信中,孩子們寫道:“夏老奶奶,我們經過多年寒窗苦讀,終于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這本是件大喜事,但我們和家人開始發愁學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正在這時,您向我們伸出了溫暖大愛的手,給我們資助2000元為我們解了燃眉之急。在此,我們向夏老奶奶表示衷心的感謝。”像這樣的感謝信,夏森收到了太多太多,而更讓她感到高興的,是得知孩子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還學會了奉獻社會。
“資助的學生必須熱愛祖國”
鼓勵學生幫助更多人擺脫貧困
“夏森助學金”資助的湖南科技大學學生小芳在給夏森的來信中寫道:“從踏入大學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半時間了。在這一年半時間里,我通過努力,取得了較優異的學習成績。我會利用課余時間做學校的勤工助學工作,生活費上可以自理,不用向家里要錢。與此同時,我也會在課余時間做一些志愿活動,為社會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這封信被夏森一直珍藏著。她常說:“資助的學生不光要看他考入的是幾類、幾本大學,主要看他們的思想道德表現,資助的學生必須熱愛祖國!”她還常常托人向受助學生轉達,自己的生活好起來不是目標,幫助更多人擺脫貧困才是人生的崇高追求,希望他們愛黨、愛國、愛人民,堅定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做貢獻的理想。
在長期捐資助學的同時,夏森還多次響應組織號召,通過交納特殊黨費等形式奉獻愛心。夏森總是樸實地說:“人離休了,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不能休。”
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的工作人員曹啟璋與夏森共事30多年,她告訴記者,老人生活非常樸素,在95歲之前買菜做飯、日常家務都是親力親為,剩飯剩菜也總是舍不得倒掉,“她在延安生活過,接受過艱苦生活的洗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一直影響著她,所以她更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熱愛自己的國家,希望國家強大、人民幸福。”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中央黨校教授向春玲表示,從夏森老人的事跡可以看出,她一生都在堅守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脫貧攻堅戰中,無數干部群眾像夏森老人一樣,不懈奮斗,用實際行動踐行脫貧攻堅精神,最終取得了這場偉大斗爭的勝利。同時,夏森老人選擇的教育扶貧事業是讓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一件根本大事,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扶貧不僅切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也增強了貧困人口的自信心,是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方面。
“精準扶貧”最早是在2013年11月提出的。當時,全國還有9000多萬貧困人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我國打響了脫貧攻堅戰,決心消除絕對貧困,提出了讓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的目標,做出了全面小康路上“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的承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方式經歷了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從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貧到滴灌式的精準扶貧的轉變。開展精準扶貧,就是要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行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
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國構建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管理體制,五級書記抓扶貧。用舉國力量,通過制度安排,從中央到地方,東部對口支援,企業社會幫扶支持,上下同心、盡銳出戰,構建全國一盤棋脫貧攻堅體系。在貧困地區展開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 精準發力,因地制宜,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解決了幾千年以來困擾中華民族的貧困問題,可以說這是一種人間奇跡。
脫貧攻堅精神歸根結底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來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務于人民,這是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在各種困難和挑戰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目標就是要讓全體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中國的發展、民族的復興要依靠廣大的群眾,同時,共享發展成果也是人民群眾應有的權利。
【廣州實踐】
投入逾百億元資金
助44縣(市、區)脫貧
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中,廣州盡銳出戰、竭盡所能,全力助推對口幫扶地區攻克最后堡壘,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貢獻了“廣州力量”、展現了“廣州擔當”,向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廣州市承擔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省內對口幫扶、省外對口支援共8個市州44個縣(市、區)的脫貧攻堅任務。其間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14.59億元,派駐扶貧干部1600多名,助力畢節市、黔南州所有貧困縣、村摘帽出列,超過200萬人脫貧;助力梅州市、清遠市477個省定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29441戶80810人全部摘帽出列,貧困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606.62元/年;助力四川甘孜州3個縣、新疆疏附縣、西藏波密縣、重慶巫山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其中,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在2018年、2019年“國考”中,綜合成效考核結果連續被評定為“好”,受到中辦、國辦通報表揚;對口支援和省內精準扶貧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為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廣州市堅持人才優先保障。2020年,廣州市先后累計派出5000余名專業技術骨干到對口幫扶地區掛職幫扶,保持人才隊伍“一池活水”。
扶貧必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2018年5月起,廣州市天河區車陂小學校長詹雯來到貴州省,掛任納雍縣教育局副局長、納雍天河實驗學校首任校長,在3年時間里跑遍了納雍縣29個鄉鎮的300多所學校,全方位地為學校的教育管理、課堂教學把脈問診。
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廣州將從建立健全政策機制、深化產業合作共贏、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助力推動鄉村振興四個方面入手,接續推進廣州與對口幫扶地區深入協作。在推動鄉村振興方面,將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有機對接,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將產地價值、產業價值變成品牌價值、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