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年來,大灣區建設蹄疾步穩,不斷向前,結出了累累碩果。在大灣區建設進入提速換擋、縱深推進的新階段,在京參加全國兩會的粵港澳三地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帶著思考而來,就灣區發展“硬聯通”“軟聯通”獻計獻策。
“硬聯通”
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再提速
交通網絡是灣區協同發展的“硬基礎”。面向未來,如何繼續暢通對外聯系通道,提升內部聯通水平,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之一。
港珠澳大橋
設多式聯運城市候機樓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今年提出,建議打造大灣區世界級民航體系,加快推進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一方面,籌設同時以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和珠海機場為基地的廉航集團,借此用好用足區內各大機場所在地的航權和起降時段資源,為進出大灣區旅游、商務等境內外人士提供更便捷、彈性、多元和廉價的在區內任一機場往返程的航線組合。另一方面,積極研究促成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和珠海機場五大機場企業相互持股,借此機制把原先分散各自追求的利益目標結合,以大灣區大局的效益為方向,協調發展。
“隨著港珠澳大橋落成,以及深中通道將于今年啟用,大大拉近了珠三角東、西兩岸距離。”為便利粵港澳大灣區內居民出行和境外旅客入出境,何敬麟建議,在大灣區內地9市和兩特區分別設置城市候機樓,為出行的居民和旅客提供連接區內任一機場的陸海空多式聯運,以及登機和行李直掛服務。
規劃建設江門支線機場
無獨有偶,作為來自民營經濟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千色花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江門市工商聯副主席黃達昌今年也關注了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的話題。他建議,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推動江門支線機場納入《全國民航運輸機場布局規劃》。
黃達昌提出,目前推動江門支線機場建設需列入國家和省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缺乏上位規劃依據影響項目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他認為,規劃建設江門支線機場,可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西部民用航空機場布局,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同時方便江門籍530多萬海外僑胞返鄉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大廣海灣經濟區建設面向港澳和華僑華人經濟文化合作國家級平臺,推動江門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建議把港珠澳大橋運營上升到灣區發展層面
作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重要通道。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云今年提出,“除了開拓港珠澳大橋的旅游產業,還要進一步增加港珠澳大橋的使用量,才能真正發揮其效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便利和聯通。”
她建議,加強與其他交通方式的協調。“港珠澳大橋作為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重要通道,需要與其他交通方式,包括周邊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方式的連接和配合,提高整個交通網絡的效率和服務水準,通過加強與周邊口岸的溝通和合作,實現協同工作,提高整個區域的通關效率和服務水準。”
“具體可以通過一些技術的處理,讓深圳的車借道香港部分公路設施,直接前往港珠澳大橋。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框架下,通過多地政府的協商,把港珠澳大橋運營上升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層面。”鄺美云還建議,推廣電子通關,通過推廣電子通關系統,如“一站式”電子通關、自助通關等,縮短通關時間。同時,加強與內地、香港、澳門等地相關部門的合作,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
“適當降低港珠澳大橋的過橋費用。可以考慮推出一些優惠政策,如對經常使用大橋的私家車或公車給予一定的費用減免,鼓勵更多的車輛選擇使用大橋。”
廣州實踐
“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
5年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風起帆揚。這片5.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要發展,交通是個大挑戰。
這5年,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粵港澳跨境交通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廣州白云站建成投用,南沙港鐵路、穗深城際、廣清城際一期等建成開通,基本建成“軌道上的大灣區”。
與此同時,廣州站至廣州南站聯絡線、南珠(中)城際、廣河高鐵機場段開工建設,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越織越密,最直觀的體驗,正如一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所說的,“‘硬聯通’的快速發展極大縮短了灣區之間、城市之間的物理距離,為我們提供了出行便利。”
如今,廣州打造“全向多層立體網”,形成“灣區1小時交通圈”,也將按照“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理念,依托廣州地鐵承接珠三角城際運營契機,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成網和公交化運營,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作用。
“軟聯通”
建議設灣區數據要素跨境流動試驗區
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項核心任務。未來,粵港澳三地如何發力,不斷提升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代表委員聚焦粵港澳規則機制“軟聯通”踴躍建言。
探索數據跨境 雙向流通機制
《“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數字灣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實現大灣區數字化規制規則有效對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高效聯通,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均衡發展。
共建“數字灣區”,關鍵在于通。全國人大代表、五邑大學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崔巖建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要素跨境流動試驗區。一方面,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為手段的大灣區跨境數據流動新路徑,鼓勵企業自主制定數據共享協議和安全標準,引導企業之間形成緊密合作與共享關系,推動企業數據對接。另一方面,以智能監管提升大灣區跨境數據治理精細化水平,設立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數據管理沙盒,探索建立跨境數據“白名單”制度,構建分級分類的負面清單監管制度。
作為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銀迅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莊紫祥特別關注港澳同胞的民生細節問題。今年,他把《關于便利香港居民持有效證件往來內地的提案》帶到全國兩會。莊紫祥表示,隨著內地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社會服務需要使用身份證件。而通常只持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的香港同胞,在內地工作生活仍有不便,如香港同胞在部分平臺上存在賬戶開啟困難和身份認證的阻礙。
“使用最新的科技‘氣泡隱私云計算’,實現‘可用不可看’,既保護個人的隱私,又可公開受理方所需要的結果,創造一個香港與內地共管共享的對接平臺。”他建議,國家有關部委與香港特區政府共同制定實施方案,允許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國籍居民,按照自愿原則,申請在內地公安系統進行身份信息備案,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即可正常出入內地主要邊境口岸,并在戶籍管理、社保繳納的過程中實現“一網通辦、一證通行”。
完善粵港澳醫師執業、住房公積金制度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進社會保障合作,探索推進在廣東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共融發展”是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深圳市委會主委、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吳以環關切的問題。吳以環建議,完善港澳專業醫師在大灣區內地執業政策體系,建議以深圳市為試點,簡化港澳醫師認定和注冊程序,減少公證材料種類及數量,延長短期行醫有效期;支持深圳市探索建立港澳醫師執業注冊信息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孤島”,逐步實現簡易程序認定和注冊。在藥品和醫療器械評審方面,賦予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更多審評和檢查職能,盡快實現全品種的獨立審評工作,以及創新醫療器械獨立審評職能,按照地域就近方式進行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注冊技術審評分派等。
當前,粵港澳三地的公積金制度還不能互通。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提出“關于進一步推動港澳人士靈活使用住房公積金的建議”,完善大灣區住房公積金管理制度,結合珠三角九市關于住房公積金的新規、舉措,參照廣州最新的住房公積金提取管理辦法等,進一步梳理港澳人士到內地發展的政策需求,制定和統一大灣區住房公積金制度。統籌粵港澳大灣區公積金的使用范圍、購房權限等,加快民生政策融合,通過在大灣區的制度先行先試再推廣到全國各地。
推進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快速推進,粵港澳三地聯通持續深化,跨境金融服務愈發頻繁,如何破解大灣區企業和民眾在跨境金融方面的痛點?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深圳市委會主委,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何杰建議,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水平,加強大灣區金融發展統籌協調,以更大力度支持外資機構來華展業興業。在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方面,他建議研究支持同一主體參與多種互聯互通機制,為投資者提供綜合性服務。研究支持境外個人投資者直接投資境內金融市場的方式。持續優化互聯互通機制,研究將公募REITs、交易所債券產品納入深港通投資標的范圍。推動人民幣柜臺股票納入港股通,支持香港推出離岸中國國債期貨,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此外,充分利用好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大灣區的重大合作平臺,探索降低外資金融機構尤其是港澳機構的準入門檻,支持機構在此類區域更加便利地獲得業務許可。
“企業重整意義重大,不僅能快速實現保主體、保就業和保稅收,同時還有極強的產業聯動性。粵港澳大灣區在企業重整方面也具備特有優勢。”全國人大代表、浩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會議主席朱征夫建議,把在大灣區打造世界級企業重整中心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努力提高對企業重整事業的認識;在企業破產法的修訂中加入跨境破產的規定等方式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同時,通過授予廣東在企業重整方面特別立法權、同意在廣東設立破產法院或商事法院等方式支持廣東先行先試。此外,推動粵港澳三地設立企業重整司法合作聯席會議,強化三地司法合作和專業資源整合等,為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企業重整中心在思想上、制度上和組織上提供堅實保障。
廣州實踐
一站式“灣事通”解決衣食住行
如今,港澳和內地居民來往工作、旅游或探親,只需一臺手機,就能完成多項跨境業務,如找餐飲店、打車等。多種數字工具快速上線,讓粵港澳大灣區的連接不斷緊密,三地居民的生活出行變得便捷暢順,“幸福感”倍增。
2023年11月,廣東印發《“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數字灣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緊接著,2023年12月,在人民銀行、外匯局指導下,微信“香港錢包”擴大境內受理范圍,商戶受理范圍從直連商戶擴大到間聯商戶、拓展了電商場景、覆蓋范圍從粵港澳大灣區擴大到全國。
同時,“灣事通”綜合服務平臺上線。一個小程序涵蓋出行、通信、求職、養老、醫療、教育等生活場景,用戶更無須切換不同App或小程序等界面,“一站式”解決問題。
目前,WeChat Pay HK(微信香港錢包)已正式接入“羊城通”,港人乘搭廣州公共交通工具的時候,無需擔心找零等問題。
數字化的高效“連接”,亦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文旅、消費等增長,實現“雙向”奔赴。2024年春節,香港居民流行“北上”,內地居民熱情赴港,帶動“北上南下”消費雙雙增長。數據顯示,WeChat Pay HK用戶內地線上線下交易筆數增長近5倍,交易金額增長超3倍。同期,微信支付在香港線下日均交易筆數同比上漲5倍;澳門線下日均支付筆數增長翻一倍;香港乘車碼日均消費筆數同比增長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