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港珠澳大橋更好聯通三地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5年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近日,記者采訪了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請他們談一談5年來對大灣區變化的感受和對未來發展的思考,為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言獻策。
唐英年 全國政協常委
建議允許粵港跨境私家車選擇口岸
“香港與內地陸路關口互通,有助于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表示,今年是國家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五周年,綱要的第五章明確提出要加快九市二區在基礎設施上的互聯互通,“構筑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暢通對外綜合運輸通道”。
唐英年
“國家于2003年開放自由行政策,準許內地居民以個人方式前往港澳地區旅游。當時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成功與國家相關部委商討,根據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原則,有序擴大自由行城市及往返次數安排,助力推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融合。”唐英年告訴記者,個人自由行政策有序擴大城市范圍及往返次數,樹立了成功典范。
“我們可以參考自由行政策的成功經驗。”唐英年建議,通過循序漸進方式實現不同口岸互通。在相關措施的基礎上,逐步放寬所有道路過境通道的通行限制,允許不同口岸的粵港跨境私家車自由選擇口岸通行,實現全面互通,并提升口岸使用率。“例如以先行先試方式,把包括皇崗口岸在內的兩至三個口岸作為試點,實行全日自由互通。日后可以按經驗和口岸使用效率逐步放寬,直至所有口岸全面開放。”
“若能優化陸路過關口岸安排,有助于香港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大格局下,與內地進一步融合,取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發展和地區合作,并為吸引海內外人才到大灣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唐英年說。
陳勇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
望灣區在標準銜接等方面繼續融合
談到過去5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表示,過去5年,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交通基建、金融科創合作、人流物流和資金流互聯互通等方面都取得豐碩成果。比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高鐵香港西九龍站實施的“一地兩檢”通關程序、“港車北上”和“澳車北上”的政策實施等。大灣區11個城市各有所長、得天獨厚,注定是未來新興產業的試驗臺與新合作格局的萌發地,能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共同為強國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陳勇希望未來大灣區在標準銜接方面、營商環境方面、民生領域繼續推進融合。
陳勇
鄺美云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
香港青年灣區認同感進一步提升
“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我很高興能夠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當中。”在談到粵港澳大灣區這5年變化時,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云發出感嘆。
鄺美云
她表示,自己一直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交通配置議題。“2020年兩會期間,我提出的‘關于進一步開放港珠澳大橋的使用限制,促進港珠澳三地人員交流的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積極回復,表示有關建議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功能、增加大橋交通量具有很好的參考作用。”鄺美云表示,隨著使用限制的放寬,特別是“港車北上”政策的正式實施,越來越多人經港珠澳大橋往來三地。“今年全國兩會,我準備了“關于增加港珠澳大橋使用的便民措施的建議”,希望更好發揮大橋作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超級工程的作用。”
同時,鄺美云透露,自己很高興看到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北上內地,對大灣區認同感進一步提升。近年來,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越來越多香港青年到內地交流和實習,“去年年底,我帶領香港珠海社團總會組織‘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交流團’走進大灣區,反響很好,很多青年對珠海太空中心、金灣藝術中心等都充滿好奇和向往,大家在實地考察過程中感受到大灣區城市發展的魅力。”
鄺美云表示,自己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信心篤定,今年全國兩會將繼續關注教育、文化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等領域。
莊紫祥 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
香港內地交流合作領域全面拓展
談到粵港澳大灣區這5年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銀迅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莊紫祥首先提到的是前不久在廣州正式投入服務的首臺香港“跨境通辦”自助服務機。“該自助服務機可以讓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企業和市民無須親身到港,即可申辦50多項香港政務服務,真的太方便了。”他表示,此次香港在廣州設立“跨境通辦”自助服務機和“智方便”自助登記站,進一步推進了“數字灣區”建設。
莊紫祥
莊紫祥還提到了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據了解,在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可參與計劃,參與企業須按照香港法例,以不低于18000港元的月薪聘請合資格青年,并將他們派駐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每招聘一名畢業生,特區政府會按每人每月1萬港元標準向企業發放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莊紫祥表示,這樣不僅能促進香港青年的事業發展,還能推動大灣區內的人才交流。香港同內地交流合作領域正全面拓展、機制正不斷完善,他希望能有更多香港青年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圓夢大灣區。
黃潔貞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
大灣區文旅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副理事長黃潔貞表示,自己深刻體會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無論是“硬聯通”還是“軟聯通”,均取得明顯的進展與成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年來,大灣區文旅融合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粵港澳三地已建立聯合宣傳推廣機制,實現“引客入粵”“引客入灣區”,擦亮灣區文化和旅游IP。“去年新一批10條大灣區‘一程多站’精品線路發布,進一步豐富了粵港澳旅游線路產品類型和層次。這也有助于澳門鞏固其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地位。”
黃潔貞
“3月1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橫琴深合區’)正式封關運作。這次‘分線管理’作為實現橫琴深合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標志性舉措,兩地居民期待已久,是‘琴澳一體化’的重大里程碑,具有歷史性意義。”黃潔貞指出,橫琴深合區作為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平臺,隨著“澳門新街坊”的民生工程及封關后各項政策的推動,可以讓澳門居民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何敬麟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
推進澳門金融業融入灣區市場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凱澳策略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何敬麟對交通方面的改變印象最深刻,“國家為更好支持澳門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出和落實內地與澳門駕駛證互認換領、‘澳車北上’等大灣區互聯互通的創新政策。同時澳門積極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2023年澳門輕軌媽閣站開通運營讓輕軌服務連接澳門半島與氹仔,為澳門居民創造了越來越便捷的跨境出行環境。”
何敬麟
這幾年,何敬麟也在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我們通過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澳門青年人創新部落等科創服務平臺為澳門企業在大灣區發展架起橋梁,為內地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機會,為粵澳兩地企業合作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和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粵港澳三地資金的高效融通。”對于大灣區的未來,他期待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加快推進澳門金融業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發展,通過創新及跨域的現代金融服務,讓金融可以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加速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讓澳門激發可持續發展的活力以及競爭力。
崔世平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會長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成集群之勢
“成果耀眼,碩果累累。”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會長崔世平在談到粵港澳大灣區5年來的發展時感嘆道,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多項重磅政策文件,著眼全局做好頂層設計。“科技創新力量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靠。”作為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會長的崔世平特別提到,以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和南沙科學城為主要承載區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起步成勢,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成集群之勢,進一步推動了大灣區及國家新技術及新產業發展。
崔世平
“3月1日凌晨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封關運作,標志著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邁出一大步。”展望未來,崔世平希望除了集結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力量外,更歡迎全國不同領域的英才賢能,為澳門多元發展、大灣區融合發展以及全國高質量發展出謀獻策。
吳小麗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會長
灣區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會長吳小麗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開始走入大灣區內地城市,也更加深入了解和熟悉大灣區內地九市。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也大大提升了澳門居民各方面的便利性。
吳小麗
她感嘆,“‘澳車北上’政策的實施,不僅擴大了澳門居民的生活空間,也擴寬了澳門居民的視野,在游覽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國家科技的高速發展。”此外,她還發現,澳門居民十分關心“琴澳合作”,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也為澳門企業和居民帶來新的期待。近年來琴澳往來愈發密切,橫琴正在成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
提到今年自己建議的相關內容,她表示,可以加強宣傳和解讀國家對澳門的相關重大部署以及一些有利于澳門發展的重大利好政策,使公眾更易理解,比如根據不同群體采用不同的宣傳方式,像針對老人可使用短片、圖文或講座等方式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