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勵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
引領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2024年全國兩會正在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主席林克慶提交了《關于鼓勵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建議》,建議國家充分考慮各地資源稟賦、科技產業等基礎條件和優勢,在持續抓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鼓勵在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地區開展先行先試,加大創新力度,引領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建立技術攻關聯盟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通過探索新體制機制,打通束縛生產力發展堵點卡點。林克慶建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作用,國家層面設立高規格領導小組,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專門支持基金,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建立技術攻關聯盟,集聚創新資源,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未來技術。
同時,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以珠海橫琴、深圳前海、深圳河套、廣州南沙為試點,聚焦科技創新、要素市場化、投融資、營商環境等領域,實施更多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此外,還要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深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加速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是新技術、新生產要素廣泛普及的必要物質基礎,也是新產品、新業態、新經濟快速成長的關鍵支撐。因此,建設新基礎設施,就是在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為此他建議,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牽引,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高水平實驗室體系等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大數據中心“1+N”體系,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布局若干節點。
他還建議,提升各類產業創新平臺共性技術開發、概念中試驗證、成果轉移轉化能力,特別是抓好中試能力建設,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在推進物聯網和“雙千兆”網絡建設方面,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構建數據采集、傳輸、計算、處理全流程基礎設施體系。
支持廣州、深圳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
綠色低碳是新質生產力的底色,要擦亮底色,就需要開拓新發展方式。林克慶認為,應積極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好新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在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培育發展未來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探索建設與國際互聯互通的碳市場體系,主動應對國際綠色貿易規則,融入全球綠色低碳創新網絡。
欣欣向榮的南沙(資料圖片)
打造新產業體系,要以新質生產力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他建議,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快推進“數轉智改”,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優勢,支持廣州、深圳集成電路、新型儲能、超高清視頻顯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加快培育新的千億級、萬億級產業集群。著眼未來發展新賽道,還要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未來能源等產業,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
探索實行特殊人才“無痕”自由通行粵港澳
激活新生產要素,要促進要素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林克慶在建議中提出,加快建設人才高地,提升人才出入境“白名單”制度,探索在廣東與港澳口岸實行特殊人才“無痕”自由通行。擴大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專項計劃規模。
他在建議中提出,在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作用上,發展科技金融,建立覆蓋創新鏈全環節的科創投資基金體系,打造符合科技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體系。在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上,加強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做強數據交易所,布局數據要素集聚發展區。
他還建議,發展新質消費,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互促進的可持續良性循環。一方面,推動數字經濟與生活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支持出口產品轉向國內市場,推動新消費跨產業、跨類別、跨人群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培育壯大互聯網+健康、互聯網+養老、互聯網+旅游、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